半年开设4500门课程
移动互联网的日益发达,使很多学生变成了“低头族”。一些学生在课堂上无法专心听讲,等到考试前夕才突击重点范围,这样的课堂表现让很多教师迷茫困惑。与此同时,期末考试的分数也不再成为能完整考量学生能力的标准。
“移动互联网+课堂”是否是大势所趋呢?今年3月,由华中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教师田媛和华中科技大学专业团队推出的“微助教”手机应用软件,短短半年多就获得高教界广泛认可。遍布20多个省份500多所高校的4700多名教师,在“微助教”平台上开设了4500门课程,覆盖学生16万余人,开展课堂互动90余万人次。
市场上有大量教育类APP(手机应用软件),试图以更独特的教学方式吸引学生的眼球,以更丰富花哨的内容表现形式留住学生。但是手机APP和教学展示软件插件的开发,都给高校教师本就繁重的教学工作带来了更多压力,并没有从教师的角度出发去理解课堂中教师最在意的过程性评价和课堂互动问题。繁复的学生成绩展现方式,反而使得量化的标准更加难以制定。反观学生,这样的教学插件对学生的自觉性、注意力和学习硬件设备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任何一个环节的缺失,都无法让学生紧密地融入学习。
“微助教”是从教师角度研发的教学APP,致力于做一款真正面向高等教育的课堂互动工具,它强调的是操作简便、方便实用、有趣味性的过程性评价和教学。它不需要下载任何APP,不需要教师提前学习很多的软件使用知识,不会增加教师的教学负担;不需要学生适应过多的课程展现手段,不会增加学生的学业负担;也不需要教育管理者把课堂硬件条件提高到最新水平,增加高校的教学支出负担。只需要花费5分钟,便可以帮助教师搭起一个智慧课堂,进行高效率的课堂师生互动,让教师感受到前所未有的控制感,也给了教师在课堂教学上更多地发挥空间,提高了教学效率(尤其是在大班教学环境中)。此外,它还能帮助年轻教师在教学经验不足的前提下,有效控制课堂教学节奏,避免课堂教学失败。
不卖萌也可调动学生注意力
有了“微助教”,教师不讲段子、不卖萌也可以通过便捷的全员参与来调动学生们的注意力,游刃有余地把握课堂教学节奏。
[责任编辑 马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