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是把双刃剑,数字技术在增加各个层次人群福祉和红利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新的问题,其中包括收入差距的拉大。我们可以看到,数字鸿沟的扩大使得财富向拥有数字技术优势的人群迅速集聚,而缺乏数字技术的一波人群则慢慢‘流向’边远地区。”近日,由中国教育创新“20+”论坛发起的“弥合教育数字鸿沟的创新之路”活动现场,国家教育咨询会委员、中国教育学会顾问谈松华指出,数字鸿沟不仅存在于不同国家、地区、人群之间,还存在于不同学校之间。如何弥合教育数字鸿沟,减少新的不平等,是各国政府在教育信息化发展过程中共同面临的问题。从对数字鸿沟研究来看,人们关注的视角已经从硬件上的差距转为对互联网的使用、利用信息技术的能力、信息素养等“软能力”的差距。
正因为此,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如何利用教育缩小数字鸿沟。这不仅需要注重信息硬件资源在不同地区、学校的公平配置,也要关注到教师、校长以及其他利用信息资源的人的能力培养。“这次会议,就是希望通过跨学科、跨界别的讨论,使得教育信息化过程中既能不断推进信息技术和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不断提高教育的品质,也能促进教育公平、社会公平。”谈及会议的初衷,谈松华表示,希望借助教育界、信息技术界、企业界等多方面人士的共同努力,协商解决贫困地区和弱势人群教育数字资源问题的可能行动方案。
“教育信息化是打破教育不均衡瓶颈的重要手段,但它也很容易带来‘马太效应’。为达到好的效果,我们需要一种‘集合影响力’,把多种资源整合起来。”与谈松华的想法不谋而合,国务院参事、友成企业家扶贫基金会常务副理事长汤敏也主张将各方力量集合起来,找好方向,一同发力。
据汤敏介绍,“20+”论坛一直想推出“贫困地区县域教育信息化渐进式推进整体解决方案”。为什么加这么多形容词?他解释道,“渐进”是告诫这项工作的参与者得慢慢来、得实验,“因为如果走错了方向,信息化技术会使我们向着错误的方向走得更远、更快”。另外,方案需要能“整体解决”问题。现在碎片化的时间很多,各种各样的信息扑面而来,老师们面对海量的信息,常觉得无所适从,每天浪费大量的时间,最后真正有用的并不多。“因此,我们需要通过整体解决方案的方式来实验,借助‘集合影响力’。”汤敏表示,过去,很多人都在用自己的方法推动教育信息化,但大都是各做各的。“教育信息化需要巨大的投入,需要各方面资源的整合。各自为政的做法不仅缺乏影响力还会浪费大量资源。”汤敏建议把政府、社会,特别是企业的资源整合起来,一起到某个贫困地区做实验,探索一种可行的模式,然后再推广。
“抱团取暖,发挥‘集合影响力’”,其实,这正是北京方庄教育集群这些年正在做的事。据了解,为推动教育均衡化发展,方庄区域的25个教育机构以北京第十八中学为龙头,组成教育集群。大家把各自的优势资源集中起来,供彼此共同使用。如十八中学的音乐厅面向方庄教育集群所有的中小学甚至幼儿园开放,每年大约被使用180次。此外,据十八中校长、方庄教育集群理事长管杰介绍,集群还创建了云平台,整合所有资源,如平台上有3万节优秀教师微课,各学校登记后就可以下载、使用。“这种尝试突破了单体学校资源管理的模式,向区域资源整合发展。既节约了资源,又能推动教育的均衡发展。”
管杰表示,教育集群的尝试,也提高了学校的教育水平。以十八中为例,学校的音乐课就是由集群成员校中央音乐学院的音乐老师来教,有时还会请到世界顶级的音乐教授来到课堂。而学校的职业体验类课程则是由十八中附近的职业中心学校开设,因为他们具备汽车维修、珠宝鉴定、物联网等课程的教学设备、教师资源,弥补了中学在这方面的不足。“这些资源,我们相互之间是打通的,彼此共用。同时,我们还创设了一些从幼儿园直到高中的纵向课程,保证连贯性。”
[责任编辑:羽伟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