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几年中,临沂市顺应当前旅游的发展潮流,引入现代休闲理念,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并围绕“沂蒙人家”品牌,打造出了一批不同类型、不同业态的乡村旅游产品,极大地促进了全市乡村旅游业健康快速的发展。
“沂蒙人家”品牌的出现,使沂蒙乡村旅游步入品牌化、标准化发展的新阶段,“沂蒙人家”分为“乐居”、“乐食”、“乐游”、“乐购”四种类型。对经过评选认定的“沂蒙人家”,统一挂牌,统一标准,实行规范化管理。各县区也纷纷推出了自已的品牌,其中蒙山旅游区推出了“蒙山人家”,沂南县推出了“红嫂人家”,临沭县推出了“沭河人家”,兰陵县推出了“兰陵人家”,蒙阴县推出了“崮乡人家”,郯城县推出了“银杏人家”,初步构建了以“沂蒙人家”为统领的沂蒙乡村旅游品牌体系,目前全市已评选认定2200户“沂蒙人家”。
“沂蒙人家”是临沂市实施乡村旅游发展的典范,其作用已经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日益凸显,为进一步实现城镇一体化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乡村旅游还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区域协调发展。发展乡村旅游,进一步改善了农村产业结构,使得乡村旅游景区周围迅速聚集起了一批餐饮、住宿、旅游商品、文化娱乐等第三产业,农民直接由一产转向三产,由传统农民就地转化为产业工人和新型“市民”,农民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发生了脱胎换骨的转变。
邢庆杰,是沂南县竹泉峪村、红石寨景区的营销副总经理,对于开展乡村旅游的状况,他有自己的见解:“以前的竹泉峪村全村100多户、400多人口,是典型的丘陵地区,偏远闭塞,交通不便,距离县城20公里,村民没有稳定的生活来源,只能依靠传统农业种植所带来的微薄收入维持家计,生活环境极其恶劣。青壮劳力迫于生计,都外出打工,村里留下的都是老人和孩子。开展乡村旅游后,远方的客人进来了,全新的思想进来了,家家户户开门迎客,做起了生意,现在村民不用再背井离乡了,他们的生活也有了保障。现在,村民每人年收入从原来不足3000元,提升到了14000元,应该说,竹泉峪村的变化是综合性的,老百姓才是发展乡村旅游的最大受益者。”
旅游兴市
打造全域经济健康发展新格局
“旅游兴市、全域发展”是临沂市产业经济发展的宗旨,它让全市旅游业发展从产品竞争时代进入目的地竞争时代,并将把整个临沂市作为一个大的景区进行打造,加快旅游服务、旅游交通、旅游产品三个体系建设,推动旅游产业空间从要素经济布局向全域化布局发展转换,加快旅游业转型升级。
从大局着眼,从局部入手,统筹与兼顾旅游经济产业和民生事业的双重属性,临沂市把“以人为本”思想贯穿于旅游发展的全过程。首要任务和前提就是进一步完善城市旅游功能,将“宜居宜游”、“全域旅游”等理念贯穿于城乡建设,统筹推进临沂中心城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六河贯通、八水绕城”的水城景观,并修建了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规划展馆、大剧院、广播电视发射塔等一批大型公共设施和文化旅游设施,有力提升了临沂城市吸引力。其次,还积极推进旅游交通网络建设,先后修建了沂蒙生态旅游大道、沂蒙红色旅游大道两条旅游专线和纵贯南北长380公里的沂河滨河大道,形成了市内旅游环线。
2015年,临沂市委、市政府确定了未来三年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3321”工程,拟新建、扩建、改造提升3条铁路、3条高速、3条快速通道、1个国际机场,进一步打通临沂通往国际、国内的大通道,必将更加有力地促进临沂旅游业发展。扎实推进游客中心服务网络建设,全市共建成县级旅游集散中心2个、县级旅游咨询服务中心5个,a级景区游客中心100个,临沂市旅游集散中心将于近期投入使用。加快推进智慧旅游建设,建设了临沂旅游资讯网、临沂红色旅游网、临沂乡村旅游网、临沂旅游商品网,开通了临沂旅游手机报、旅游服务短信,旅游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
该市还积极围绕解决供需矛盾,深入推进重点旅游项目建设,近年来累计完成旅游投资超过500亿元,开发了一大批满足不同游客需求的观光、文化、生态、休闲、度假旅游项目,形成了绿色沂蒙、红色风情、文韬武略、地质奇观、水城商都、温泉养生六大板块旅游产品体系,打造出了沂蒙乡村逍遥游、沂蒙红色风情游、泉沁泉意休闲游、文韬武略修学游等多条特色线路产品。以“好客山东”品牌为引领,全力推进“山水沂蒙、大美临沂”城市品牌和“沂蒙人家”旅游产品品牌建设,基本形成了以“亲情沂蒙”为龙头,以城市旅游目的地旅游形象品牌为支撑,以企业旅游品牌为基础的文化旅游品牌体系,引领了旅游产业快速健康发展。
应该说,旅游业是理念更新快、业态变化快的产业。当前,乃至今后一个时期,临沂将借鉴“互联网+”的思维模式,做好“互联网+旅游+x”的文章,打好“六张牌”,即做好“旅游+沂蒙精神”、“旅游+山水生态”、“旅游+历史文化”、“旅游+商贸物流”、“旅游+三农”、“旅游+新型城镇化”,打造临沂旅游升级版。
目前,临沂旅游业发展已经站了在新的起点上,推动旅游业转型升级、跨越发展,其时已至,其力已聚,其势已成。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临沂人民依靠旅游兴业、富民、强市的“旅游梦”一定能够变成现实。
(编辑:徐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