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十二五旅游更精彩――临沂篇
核心提示:
近年来,临沂市坚持“政府主导、市场主体、产城融合、全域发展”,全力打造“亲情沂蒙”旅游品牌和“沂蒙人家”乡村旅游品牌,全市旅游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2014年,临沂市共接待国内外游客5193.1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到469.7亿元,占gdp比重13.2%。今年前三季度,全市接待旅游总人数3999.7万元,增长8.2%,实现旅游总收入340.3亿元,增长12.4%。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背景下,充分发挥旅游业“一业兴、百业旺”的特点,带动革命老区科学跨越发展恰逢其时、意义重大。临沂市坚持“旅游兴市、全域发展”的理念和宗旨,着力打造旅游兴业、富民、强市的“临沂梦”,走出了一条符合临沂实际、具有鲜明特色的旅游产业发展道路。
□于鹏
亲情沂蒙
在硝烟记忆中铭记沂蒙精神
“从市委、市政府提出‘旅游兴市’战略,将旅游业纳入全市科学发展考核体系的那刻起,我们就着力于完善全市的旅游管理职能,优化政策环境,在干部配备、资金支持、设施建设等方面向旅游业倾斜,形成了‘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临沂市旅游局局长、党组书记支富增在接受采访时表示。
翻开临沂市的近现代史,这里是抗击倭寇,谋求和平,彰显民族大义的革命圣地。抗战时期日军的“铁壁合围”、解放战争时期的孟良崮战役、鲁南战役等著名事件都发生在临沂。长期的革命战争,给沂蒙山留下了大批革命历史纪念地和革命战争遗址、遗迹,其数量之多、影响之大、分布之密集,在全国红色根据地中是罕见的。
铭记历史,弘扬沂蒙精神,积极促进区域旅游经济发展,这成为当下临沂市制定和发展旅游规划的风向标。近年来,临沂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发展红色旅游,研究制定了《临沂市红色旅游总体规划》,并依托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确立了建设“旅游经济强市、红色旅游名市”的发展目标,坚持以沂蒙精神为根,以红色文化为魂,走出了一条具有沂蒙特色的红色旅游发展新路子。2005年3月,国家发改委、中宣部等13部委联合发文,将临沂列入全国30条红色旅游精品线。同时,山东省也将以临沂为中心的沂蒙山革命根据地确立为山东红色旅游的核心。
在注重红色旅游的基础上,临沂市形成了与自然生态、历史文化相融合的发展思路,在坚持开发建设中尽量保持了原格局、原建筑、原场景、原风貌,较好地彰显了地方特色。沂蒙红色影视拍摄基地和沂蒙红嫂纪念馆,是由常山庄的一批石头墙、茅草房改造而成的,从外观上看与当地老百姓原有居住设施没有任何区别,与沂蒙村庄建筑风貌浑然一体,带给游客强烈的视觉冲击和心灵震撼。
区域特色旅游的发展需要与市场接轨,引入市场机制,发展红色旅游符合了当前经济发展的新常态需要。因此,临沂市积极鼓励、扶持、引导民间资本进入旅游行业,培育了一大批旅游企业,其中开发红色旅游的企业有“亲情沂蒙”集团、龙冈集团、东蒙集团、沂蒙红色影视拍摄基地旅游开发有限公司、银座天蒙旅游集团等。2005年以来的10年间,这些企业共计投资7亿余元,先后打造了孟良崮战役纪念地旅游区、沂蒙红色影视拍摄基地、沂蒙山小调旅游区、沂蒙根据地旅游区、平邑九间棚旅游区等一批红色旅游精品景区景点。
截至目前,临沂市a级以上红色旅游景区达到13家,有4家景区被列入全国百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2014年,全市红色旅游接待国内游客3357万人次,同比增长10.8%;实现红色旅游综合收入278.22亿元,同比增长12.55%;红色旅游直接从业人员达3万余人,间接就业人数10万余人。
“正如临沂市委书记林峰海所要求的一样,我们搞红色旅游不仅是让人们记住历史,感悟令人骄傲的沂蒙精神,更重要的是旅游发展改变了农村面貌,拓宽了农民致富途径。像我们沂蒙影视基地,由于这里风貌古朴,特色浓郁,深受影视界的欢迎,目前已经成为全国著名的红色影视拍摄基地和乡村休闲度假胜地。”沂蒙红色影视基地总经理唐泽海坦言。
沂蒙人家
从特色民俗到城镇一体化建设
一曲《沂蒙山小调》唱遍了五湖四海,也唱红了大江南北,它诉说着属于沂蒙山的故事和情怀。在这曲调的背后,也彰显着沂蒙山人“淳朴、善良、坚韧、奉献”的民族品质,更衬托出沂蒙山人的时代特征。
据悉,2013年,临沂市被授予“山东省乡村旅游示范市”称号,沂水县院东头镇、沂南县竹泉峪村、蒙山旅游区百泉峪村被授予“山东省乡村旅游示范镇(村)”称号。2014年,临沂市4镇3村入围“2014好客山东最美村镇评选活动”获奖名单。沂南县竹泉村夺得“中国十大最美乡村”荣誉称号,成为全省唯一个获此殊荣的乡村。据了解,该市拥有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2个,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3个,国家级农业旅游示范点7个,省级农业旅游示范点50个,省级好客人家农家乐432个。全市乡村旅游直接从业人员达到3万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