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碎片
河西走廊的“特殊树种”
——红军杨
在河西走廊见到的最多的树就是白杨树。而在“八办纪念馆”西路军事迹展的展厅里,记者却见到了一种“特殊”品种——红军杨,在生长的过程中它树枝犹如青竹一般生节但又不会从节中生枝,树枝折断后树芯的横断面不是代表年轮的圆圈,而是一个等边的五角星图案,像是鲜血凝固后的颜色,而五角星的树芯截面也只有在生节的地方才会出现。红军杨生长在河西走廊这个撒满红军鲜血的地方,不由得让人心生出许多感慨和敬意。
据“八办纪念馆”工作人员尚燕介绍,在河西走廊每到一地都能听到红军杨的故事。关于红军杨在民间有几种不同的说法,有人说:红军杨是被马家军杀害的红军指战员们的鲜血浇灌而成的,所以树芯里才有五角星。;也有人说:凡是红军指战员们牺牲的地方长出来的白杨树,树芯里都有五角星。
红西路军被服厂的手提缝纫机
在中国工农红军史上,有一支赫赫有名的娘子军部队,那就是于1933年3月在川陕革命根据地通江县光荣诞生的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的妇女独立营(后改为团)。1935年初,妇女独立团扩编为妇女独立师,辖两个团,拥有2000多名女红军战士。1936年10月,三大主力红军在会宁会师后,红四方面军主力奉中央军委决定命令执行在河西走廊创建根据地和打通与苏联联系的任务,西渡黄河的2.18万红军,于11月改称西路军。此时几经转战、已减员不少的妇女独立师,被缩编为妇女抗日先锋团,共3营9连约1300余人。她们平均年龄不到20岁,最小的仅十二岁。
在“八办纪念馆”珍藏的这个手提式缝纫机,就是当年红西路军被服厂女兵使用的,这些女兵不仅要为战士们做军装,还要负责平日的缝缝补补,一旦遇到战事也一样上阵杀敌。为了适合行军打仗,这种缝纫机还配有专门的保护箱,侧面开有一个手摇把手的插孔,这样放下立刻就能用,随时提起就能走。
一张字条见证悲壮历程
在“八办纪念馆”里,还珍藏着红西路军九军军长孙玉清给剪台子村民求助的字条,这件珍贵的一级文物见证了红西路军征战河西走廊的悲壮历程,已成为了纪念馆的“镇馆之宝”。在抗战胜利70周年来临之际,重温历史之时恍然发现我军这位赫赫有名的战将已经蒙难整整53周年。
在这封简单的字条上写着:“剪台子、杜山梁父老兄弟:本军此次誓师北上抗日,沿途经过纪律严明,但顺利北上望我父母帮助军需。谢谢之极,千万勿误。”
(编辑:徐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