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双拥中国网 > 苏区老区 >
投稿邮箱:sy.china@163.com
联系电话:010-85916510

东莞争创全国双拥模范城“八连冠”(组图)

2015-08-17 14:51:25来源:南方日报
近年来,全市各级共投入拥军资金5亿多元,全市各行各业531个军民共建点开展活动成效显著。

人物

“兵妈妈”黄莲开:

16载拥军情强军梦

她曾身患绝症,却忙着为一群“兵儿子”寻医问药;她从不给自己的孩子煲汤、洗脚,却帮“兵儿子”煲汤送药、亲手洗脚;她一生节俭,却坚持16年拥军,捐出200余万元……

她就是东莞黄江最传奇的“兵妈妈”黄莲开。

8月13日下午,黄莲开已经是当天第二次从军营回来。由于天气太热,她担心战士们上火,煲了凉茶专程送过去。

“我2岁时,母亲在部队营地旁的地里收红薯,我太贪玩不小心走失了,是部队把我送回家。”黄莲开回忆道,正是与部队有着这种天然的缘分,她16年来坚持拥军,每年都为新入伍的士兵煲汤、洗脚、熬药治风湿,免费接送战士,帮助邮寄包裹等。战士们亲切地称她为“兵妈妈”、“黄阿姨”,当地部队视她为“编外政委”。

在部队里,“一元钱药箱”,是一段一直流传的佳话。“黄阿姨”得知士兵容易患风湿,就在家泡了好多缸药酒,常年免费供应部队;当她了解到官兵邮寄包裹、取钱汇款、购买生活用品很不方便时,就在各营连贴出“告示”,将这些活一股脑地揽下来。她为官兵们求医问药从不收钱,大家每次都得硬塞给她。最后,她就定下一个“一元钱”的规矩。每个人,无论钱数多少,每次就只收一元钱。

今年,看到宝山部队的战士在训练之余活动比较少,黄莲开自己掏了一万多块钱,购买了一些体育、娱乐设备,希望能丰富战士们日常的活动。

随着拥军事迹广为人知,黄莲开如今又有了新的任务,成为了企业和部队之间的联系纽带。今年4月,企石的一群企业家找上了黄莲开,请她带领到部队慰问。在看到部队桌椅、电脑已经陈旧,企业家们出资进行了更换。

虽然饱受病痛折磨,黄莲开与官兵们的联系却没有断过一天。2007年11月上旬,她住进医院,被确诊为早期肺癌。今年又因为病情反复住院。住院期间,官兵们自发到医院看望,全国10多个省市的转业退役官兵给她寄来慰问信和特效药,上千名“兵儿子”为她叠纸鹤祈福,官兵们还用子弹壳制作成“妈妈,好样的!”牌匾。这些真挚的感情,鼓励她战胜了病魔。

几乎每一位官兵都想为“黄阿姨”做点事,但都被她婉拒。最近,黄莲开在家里开了一个小展览馆,将官兵们的心意、制作的小礼物收集起来,她开心地说:“他们的关心和祝福给了我力量,比什么特效药都管用。”

范例

樟木头:

拥军小镇鱼水情浓

“哥去当兵守边防,妹在家中等郎还;一段相思两地长,一件军装伴妹旁;哪怕海枯石也烂,钥匙不到锁不开……”这一段来自樟木头双拥艺术团的客家风情歌舞,述说着一个感人的爱军拥军故事。

中国双拥艺术团是在东莞本土安营扎寨的全国首个“国字号”双拥艺术团,也是全国第一个由现役、退役军人,军属自发组成的文化队伍。《钥匙不到锁不开》正是双拥艺术团团长聂艳的亲身经历。

成立短短几年时间,中国双拥艺术团已经发展成员2000多名,先后走进军营、社区、企业和学校演出近300场次,并推出东莞首张原创军旅歌曲专辑“军歌嘹亮”,其中《党和人民永远在一起》、《军人和妻》被评为省文艺精品重点项目。

让樟木头人自豪的是,除了艺术团,樟木头曾涌现出“全国拥军优属先进个人”蔡育文,“全国爱国拥军模范”李满堂,还走出过69名将军。为此,镇里投入100万元,建成全国首个集国防教育和双拥宣传为一体的镇级“将军馆”,收集了69位曾经在樟木头驻防的将军的珍贵资料。

今年4月份,原42军政委勋励将军到访樟木头镇,并向樟木头将军馆捐献100余册个人传记《勋励——风雨人生路 一世军旅情》一书,为将军馆增添了一份珍贵的档案资料。

将军馆里69位将军中,有不少曾是勋励将军的首长、战友和部下,看着展览馆墙上的将军照片,勋励依然能一一指出他们的名字、职务、经历、性格等,谈起过去的战斗故事也如数家珍。

“一个社会对于军人的奉献和牺牲、包括对将军们的纪念,是最好的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这使全社会感觉到军人的奉献是非常值得的,也可以让后人更好去纪念他,怀念他”,目前,将军馆已累计接待学生、游客近万人次,成为全镇爱国主义、国防教育基地和双拥标志性纪念馆。

对于樟木头来说,“双拥”已经成为小镇的文化,融入到镇里的各种活动之中。在这里,干部、师生每年都会到“烈士桥”、烈士纪念碑、烈士陵园、将军馆参观;每年组织为期15天的民兵预备役军事训练和民兵预备役人员整组;中层以上干部166名进行军训共57个课时;但凡新兵入伍,全镇上下敲锣打鼓、舞麒麟欢送。每月为现役军人寄送樟城报纸,累计达5200份。

目前,全镇形成了群众参与支持国防建设的浓厚氛围,三年多来樟木头共输送优质兵员32人,无一人被退兵,连续20年被评为市“征兵工作先进单位”。

沙角社区:

军民一家数十年

沙角社区位于虎门镇的最南端,占地面积11.2平方公里,是沙角海军部队所在地。因为这样特殊的地理位置,几十年来,社区居民与部队官兵虽不是亲人,却亲如一家。

“小时候没东西吃,多亏了部队经常给我们送粮食,要不然得饿死不少人。”沙角社区党工委书记陈启华在社区土生土长,自1949年10月起,中国人民解放军就长期在沙角驻有部队,经过长时间的相处,社区居民和部队结下了水乳交融、唇齿相依的深厚情谊。

说起与官兵们的情谊,每个沙角社区的居民都如数家珍:部队官兵是沙角小学的校外辅导员,社区的绿树红花很多是官兵们亲手种植的,居民每个月都要跟官兵进行一场篮球PK大赛……

今年清明节的一场山火,让沙角社区的居民记忆尤深。4月5日当天,不少沙角居民到社区公墓园拜祭先人,突然,一位居民发现公墓园旁边的蜈蚣山爆发大火。由于火势蔓延较快,社区消防队的距离也比较远,陈启华获知消息后,立刻电话联系沙角部队的大队长,寻求帮助。

闻迅后,沙角部队迅速抽调千余名官兵。拿着铁铲、脸盘等简单的灭火工具,在5分钟内到达现场,当时不少居民惊叹道,“这些士兵怎么这么快就到了!”

由于风大,火场蔓延态势十分危险。部队官兵在没有专业救火装备情况下,用铁铲对大火进行扑灭,并徒手清理枯枝,同时挖掘隔离带,防止山火进一步漫延。村民们看到,官兵排成一字长龙,手把手将一盆盆水送到山上,进行灭火。扑灭山火后,官兵还主动留下来,排查是否有遗漏的暗火。

“晚上回去看电视,发现当天全国各地发生了30多场火灾,有些还烧了几天几夜。如果不是部队及时伸出援手,那么后果不堪想象。”陈启华心有余悸的说道。

几十年来,部队官兵为民解忧,胜似亲人。无论传统节日还是日常生活,居民们经常与官兵们谈心、拉拉家常、登门看望,让官兵们切身感受到社区的温暖。

官兵们的生活也被沙角社区居民牵挂着。“部队官兵的子女入学我们一般都是优先解决的,目的就是让他们没有后顾之忧。”据介绍,沙角社区的河仔村有十几位姑娘都嫁给部队的小伙子,幸福美满,已经成为当地广泛流传的佳话。

撰文:卓军 欧雅琴 何康杰 孙海彦

(责任编辑:吴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