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热爱画画,父亲送他到县里的培训班。初中二年级,有位叫邓进昌的美术老师在上林的澄泰乡开了一个美术培训班,覃明华家住的塘红乡离那有40多公里,他就索性去到澄泰乡住了半个月,跟班学习素描和水彩画,开始接受的是西洋美术的启蒙训练。
1985年,广西艺术学院教授覃忠华、苏秀玲艺术伉俪到上林县办美术培训班,课时一个月,覃明华抓住学习的机会,进一步学习素描和色彩。1986年,两位教授继续在上林办班,于是,在两年间近乎专业的两个月美术训练后,覃明华的造型能力及色彩感觉都有了长足的进步。
当梦想照进现实
1994年,覃明华得知深圳有一家工艺厂招画技师,按耐不住内心对画画的渴望,他和老乡一同前往深圳,去触碰他那埋在心中已久的梦想。
到了深圳后,要进工艺厂要先考试,而考试的首要条件就是有中专以上的文凭。何奈,两人都没有一纸文凭,被门卫拦截,不得入内。但是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很多时候就要勇于争取机会。覃明华和老乡一直软磨硬泡,甚至哀求保安大哥让他们到8楼的考场。本来保安大哥粗声粗气,态度强硬,但是经不住俩人的执着和对画画的热情,于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大手一挥,“上去吧!”
不辜负得之不易的机会,在考试的时候他们发挥得很好,工厂破格录取。这个消息让覃明华高兴坏了,终于又可以与画画续缘了。可是,让人意想不到的是高强度、高压力的工作,让他从小就体弱的身体吃了不少苦。因重感冒而发痧后,他急需去输液对抗身上的病毒。本来要请假三天才能进行完整的治疗,结果工厂只批了三个小时。他急匆匆输液后,拖着千斤重的身体,扶着栏杆一步一步爬上八楼,强忍着身体的不适继续工作。好不容易下班后带着更疲惫的身体又一步一步爬上六楼的宿舍。
最后,身体实在无法承受这样的高强度工作,他忍痛辞职回到南宁。“当命运给你关上一扇门,总会给你开一扇窗。”覃明华笑着说。原来,当时他在岗亭工作的时候,中国“鲤鱼王”罗鼎华孙子罗俊经常到岗亭来找老乡玩。渐渐的,覃明华跟罗俊成为要好的朋友。经过罗俊的引荐后,覃明华带着自己的作品到罗鼎华家中拜师学艺。
覃明华回忆20年前见到罗鼎华老师的时候说,当时已经80多岁的罗老亲自为他倒茶,亲切问候,一起拉家常。看了作品后也很尊重他,给出了很中肯的评价。当时罗老对他说,“画得不错啊,有底子,有时间就过来学画画吧。”当时罗老还拿出自己画的《红棉》送给覃明华,让他回去临摹。“我当时很感动,一个全国出名的大艺术家竟然能这么重乡情、那么和蔼可亲。这无形中给我很大的鼓励和力量。”
从此,覃明华从此就爱上了画鱼,只要一有空就跑到罗鼎华老师家中看他构图、运笔、用墨、用色,每次都能带着新的收获回家。但是回顾过往,覃明华不是没有遗憾。他说,如果当时再能勤奋一点,再多跟罗老学习一些就更好了。
覃明华说,尽管再怎么艰辛,从1995年至今,他从没有再放弃过画画。不论工作多忙,即使不能到罗鼎华老师家学画,他也会在家画画。即使不画画,也一定会翻看关于绘画的相关书籍,坚持每天给自己充电。“不管多累,我都要画画,画画反而是一种放松的休息方式。如果不图画几笔就睡不着,觉得心里空落落的。”
坚持画画,让他的希望之光在心里越来越明亮,在绘画的艺术道路上也越走越远、越走越宽、越走越稳。他的梦想照进了现实。
再不抓紧实现梦想真的就老了
人在中年辞职做画家,面对质问,面对否定,覃明华从未后悔。因为画画就是他这辈子最想做的事情。况且,现在他手头上还有10副作品等着他完成。“很多人都催着我要画,但是我跟他们说,画画急不得,特别是工笔画。这是需要一笔一划勾勒,得到精益求精的程度才算是好作品,否则拿不出手。”
记者在覃明华的工作室里看到一幅栩栩如生的半成品。覃明华介绍,这幅画的构图按照黄金分隔律来构图创作,每一只鲤鱼都有各自的形态和神韵。他说,近年来他一直不断努力,抓住鲤鱼“鲜活”的精髓,并且也不断寻找创新点。他在继承罗老画鱼的技艺基础又有一定的创新。
覃明华的创新并非胡乱的改变,而是经过阅读大量的古今中外有关于画鱼方面的书籍,而得出的一种绘画方式。“古今中外关于鱼的画法我都认真看过并且进行对比,而且还要结合活鱼实际情况进行符合大众审美观的创作。”
覃明华的手机里存有大量的活鱼图片,有全景的、有特写头部、背部、尾部等等很多照片。齐白石说过一句话:似与不似之间。覃明华认为艺术就是如此,艺术属于造型艺术,如果完全按照活鱼来画,那么不如照片来得逼真,如果随意创新改造,那就不是鱼的本真。“画家要做到眼中有鱼、胸中有鱼、手中有鱼。”艺术源于生活,但要高于生活。
覃明华的书桌上摆放了常用的17支毛笔、10来个色碟、一大盒颜料。在创作的时候他先用铅笔勾勒出鱼的形状,调好色盘后用笔一笔一划慢慢勾勒出精细的线条。他说,每一只鱼成型至少要进行十几次的描绘,一层一层进行着色、勾勒、渲染,突出鱼的立体感和鲜活感。只有这样,才能体现出鱼的三美——线条美、色彩美、动态美。
每日画画、应酬也是忙碌的,但是也是值得的。从2014年6月辞职到现在约一年的时间。这一年的时间里,覃明华的生活改变了,最大的变化就是心情变得更加的开朗,因为专职画画,所以得到了喜悦和满足感。“这一年来我还真的变胖了一些。”覃明华笑着说。“我能画画,专心画画,这是一件非常开心、幸福的事情。”
不难想象,覃明华为了自己的梦想向前冲,这需要多么大的决心和勇气。他坦白,在艺术的道路真的很艰苦,并非所有人都能坚持下来的。因为有的选择了坚持就等于选择了一条布满荆棘的路。特别在艺术理想和现实生活中的挣扎和苦痛,只有经历过的人才能懂得。
好在,这二十多年来,他能咬牙坚持走过来。在生活最困难的时候妻子曾经委婉劝他放弃。有一次妻子因为他太痴迷画画而生气,她说:“你整天画鱼有什么用?那些鱼能吃吗?”覃明华听后非常不服气,他不能放弃唯一的爱好。2001年,他利用业余时间创作了一幅鲤鱼,并且进行交易,后给妻子买来了新鲜的活鱼来以此证明自己的爱好是正确的。
在艺术道路上,他开心过、失落过、甚至绝望过。几度认为“我这辈子跟画画是无缘了。”但是由于热爱,强烈的、唯一的热爱让他坚持下来。对于未来的规划,覃明华打算寻找机会到北京学习,希望拜师学艺以提高自身的画技。记者问及是否对自己的画作不自信、不满意时,他说,画技是无止境的,艺术追求美,美上加美。他认为,在艺术的道路上他还能吸收更多的精华,画出更高水平的作品。“我要求我画的鱼不能像砧板上的死鱼,而要像水中嬉戏般的活鱼。”
抬眼望,覃明华画的鲤鱼在跃然纸上,栩栩如生,那一条条活灵活现的鱼,似乎来自大自然,又似乎来自人的心灵深处,每一条鱼都透露着灵性,展现着阳刚、腾跃、沉静、秀美等神气,正如内敛而坚韧的他。(完)
(责任编辑:吴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