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双拥中国网 > 征兵动态 >
投稿邮箱:sy.china@163.com
联系电话:010-85916510

双拥谱写鱼水情 军民共融一家亲

2015-08-03 16:48:00来源:南方日报
盛夏七月,骄阳似火。走进伟人故里中山市,随处可见一片激昂奋进、幸福和美的场景。

中山特色

优抚安置政策强落实 军民连心谱赞歌

2015年是新一轮国家和省级双拥模范城的申报和检查考核年。在创建第十届全国全省双拥模范城动员大会上,中山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薛晓峰曾强调,创建双拥模范城的根本目的是充分调动广大军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增强军政军民的凝聚力,不断巩固和发展“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军地军政军民团结的大好局面。

展望未来,在已经开创出了独一无二的“中山双拥模式”后,中山除了继续保持“5个100%”外,还将全力确保优抚保障“三个到位”,全力推进服务管理“三项创新”,逐步建立完善与市场经济和社会创新发展相接轨的双拥体系,努力使双拥工作更富时代感与生命力。

5个100%:后顾之忧不再忧

据中山市双拥办介绍,近年来中山市先后出台了一系列地方性法规制度,确保各项双拥优抚安置政策得到高标准落实,形成了独具特色的“5个100%”政策:重点优抚对象抚恤补助项目和标准100%落实、军转干部安置100%按政策规定落实、退役士兵当年100%妥善安置、当年批准随军的家属100%安置、军警部队干部子女100%安排进入当地省或市一级的小学和幼儿园,切实解决了军人军属和重点优抚对象的后顾之忧。

以“退役士兵当年100%妥善安置”为例,为帮助退役士兵更好地创业就业,中山大力推进退役士兵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建立了以中等职业技能培训、高等职业技能培训为主,短期职业技能培训、高等职业技能培训考前培训、普通高等教育和成人高等教育为补充的退役士兵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制度,退役士兵参加各类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最高可享受每年8000元培训补助。

上述举措受到了参训退役士兵的好评。据统计,2012年—2015年中山全市参加短期职业技能培训的退役士兵达451人,参加中长期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的退役士兵达193人次,共发放学费补助179.3万元。

退役士兵翁国威目前在石岐区综合信访维稳中心任职,2013年底退伍回到中山,即得到石岐区办事处的推荐,经过雇员考试后,顺利获得就业岗位。对于在中山土生土长的翁国威而言,能享受到这项早已有耳闻的安置保障服务,他感到特别开心。

三个到位:安居乐业有保障

创建双拥模范城是一项综合性和系统性工作。在落实“5个100%”特色政策的基础上,中山市还严格推进优抚对象服务保障措施,做到重点优抚对象补助、医疗、住房100%有保障,促进了全市军政关系默契融洽,军民关系团结和谐,优抚对象安居乐业。

一是加大危房改造力度,千万工程推进到位。从2009年起,中山市开始分批为全市居住在茅房、松皮棚和无住房的优抚对象进行危房改造,并将其列入市政府的十大民生实事之一。据统计,2009年—2014年已投入6854万元为928户优抚对象进行危房改造,列入当年改造计划的优抚对象危房100%完成改造,同时危房改造的各类资料得到妥善保存,做到可考可查,有效解决了优抚对象“住房难”问题,得到广泛好评。今年还计划投入1188万元为无房或居住危房的134户优抚对象进行住房重建和修缮。

曾参加中越自卫还击战的三角镇参战人员黎万胜就是其中受惠的一名优抚对象。其危房改造面积为55平方米,市镇改造补助资金为88000元。2013年,黎万胜正式搬进新房,他表示,生活舒服了,身体也好了很多。

二是完善医疗保障体系,“一站式”结算保障到位。为方便优抚对象看病就医,从2011年1月1日起,中山在全市24个镇区29间医保定点医疗机构实施优抚对象住院医疗补助“一站式”结算,重点优抚对象住院时只需出示相关证件即可结算享受医疗补助。从今年3月1日起,中山更是将实施“一站式”结算的医保定点医疗机构扩大到47间,优抚对象直接在医保结算的同时即可享受住院医疗补助。截至今年6月30日,共有3119人次通过医疗补助“一站式”结算系统享受医疗补助,累计补助250.1万元。为进一步提高优抚对象的医疗保障水平,从去年开始,中山在充分调研和酝酿的基础上,请示市政府开展部分重点优抚对象门诊补助“一站式”结算项目的建设工作。目前,该项目已通过专家评估、财政绩效审核。

三是落实自然增长机制,确保优抚对象与当地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同步提高。实行重点优抚对象的抚恤补助标准自然增长机制,每年提高一次发放标准。目前,中山优抚对象的抚恤补助标准均高于国家和省的标准。今年1—6月,中山向全市3400多名重点优抚对象共发放抚恤补助金1546万元。

三项创新:全民共建“大双拥”

完整、周到、细致、体贴,中山市老战士联谊会会长冯永在谈及中山的拥军优属工作时,反复地向笔者强调着这四个词。“中山历届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双拥工作,我们这些‘老战士’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冯老的评价,代表着中山众多老战士、老干部的意见。

市双拥办告诉笔者,近年来中山还全力推进服务管理“三项创新”。积极通过创新服务管理,全面维护义务兵、退役士兵、军休人员等对象的正当利益,促进了军地和社会的和谐稳定。

一是创新推进实现义务兵家庭优待金和退役士兵安置城乡一体化。退役士兵不分城镇和农村户籍统一按照上年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1.5倍(转业士官按5倍)发放一次性补助金。义务兵家庭优待金统一按照上年度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七成以上发放,2014年义务兵家庭优待金平均标准为每户每年15200元。

二是创新做好军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建立军休干部地方补贴联动增减机制,确保军休干部整体待遇水平向地方离退休干部看齐。

三是创新开展复退军人服务管理工作。中山从2013年起,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引进了社工信访服务,有效缓解了涉军群体的矛盾和信访压力。为进一步完善复退军人服务管理体系建设,今年6月,经市编委同意,市民政局设立了复退军人工作科、各镇区设立了复退军人工作站。

展望未来,中山将继续创新双拥形式,同时将新时期的双拥工作放在创新社会治理、建设和谐社会和深化改革发展的大局中谋划,着力构建“党政主导、社会支持、全民参与”的“大双拥”工作新格局。

典型案例

“他是我干儿子,我们是一家人!”

29年来,中山边检站的官兵换了一批又一批,但关爱老人的传统却一代又一代地传了下来。官兵的身影从不间断地出现在老人们身边。打扫卫生、理发、过生日、谈心……老人们虽然记性差,但对战士们的情况却是如数家珍,叫什么名字、家在哪里都一清二楚。

自1985年以来,该站共派出5000多人次参加义务劳动,捐款捐物价值50多万元。每当谈起边检站官兵时,老人们嘴里念叨的,除了称赞,就是牵挂。在他们的牵挂中,“全国优秀人民警察”“全国孝亲敬老之星”陈国雄就是其中的代表。

自到中山边检站工作以来,陈国雄始终把关心照顾火炬开发区敬老院的老人们作为自己的一份责任,坚持定期看望老人,为老人们打扫卫生,陪老人们拉家常。逢年过节,他还主动买上一些礼品去看望老人们,并与盲婆婆彭德恩老人成为忘年之交,每次去敬老院,陈国雄总要给她带上一些小礼品,临走时还会塞给老人一些零花钱。

2003年10月,陈国雄因挽救群众生命财产,勇斗歹徒负伤。彭婆婆听到这个消息后,专程到医院看望陈国雄,并送给他一件亲手织的毛衣,鼓励他安心养伤,早日回到工作岗位。陈国雄深受感动,为报答老人的关心,陈国雄一出院,就带着未婚妻来到开发区敬老院看望老人,并认彭婆婆为干妈,同时将社会各界赠送给他的3000元慰问金转赠给了敬老院。

在彭婆婆的房间里,一直摆放着一张陈国雄的结婚照,有一次市领导看望她,惊讶地说:“陈国雄的结婚照怎么挂到你这来了?”彭婆婆自豪地回答:“他是我干儿子,我们是一家人!”

2011年,陈国雄转业后到开发区上班,但岗位变动并未影响他与彭婆婆的“母子情”。只要有空,每逢周六周日,他都会带上小孩去探望彭婆婆。这几年,彭婆婆的腰不太好,一到冬天必须去住院,此时陈国雄就算再忙也会抽时间去照顾她。

“在部队的日子,让我更加懂得感恩,希望以后我能做好示范,带动更多人去主动关心他人。”陈国雄笑言,他照顾彭婆婆并非只有付出,彭婆婆对他的关心,也让他感受到了温暖,孩子从他身上也学到了如何关心他人。

(责任编辑:吴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