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双拥中国网 > 征兵动态 >
投稿邮箱:sy.china@163.com
联系电话:010-85916510

17年间 “兵巴郎”情注孔雀河畔

2015-07-28 10:39:03来源:解放军报
17年间,在200余户维吾尔族群众家实习的汉族学员达20批620多名,他们与维吾尔族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同学习同娱乐,像抱团的石榴籽一样结下了深厚友谊,加快推进了梨乡经济社会发展。

17年间,兰州军区乌鲁木齐民族干部学院620多名汉族学员住进维吾尔族群众家中,像抱团的石榴籽一样结下深厚友谊——

“兵巴郎”情注孔雀河畔

■本报记者 马三成 特约记者 莫福春 通讯员 吴国东

\

实习学员认真向维吾尔族群众学习维吾尔语。吴国东摄

今年7月18日是穆斯林传统佳节肉孜节,著名梨乡新疆库尔勒市放假3天。兰州军区乌鲁木齐民族干部学院即将毕业的学员余博、夏超和吴荣华等,特意赶在前一天,来到他们在哈拉玉宫乡阿拉多尕村的实习家庭,帮助整理院落卫生,给“阿塔”(爸爸)“阿娜”(妈妈)送上节日祝福。

1998年以来,乌鲁木齐民族干部学院积极探索“嵌入式”双语人才培育路子,在维吾尔语中心方言区——库尔勒市1镇、3乡、6村,设立语言教学实习基地,每年组织维吾尔语翻译专业汉族学员入住维吾尔族群众家中,进行3到6个月的语言实习。17年间,在200余户维吾尔族群众家实习的汉族学员达20批620多名,他们与维吾尔族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同学习同娱乐,像抱团的石榴籽一样结下了深厚友谊,加快推进了梨乡经济社会发展。

见到“兵巴郎”又来村里,阿拉多尕村102岁高龄的买买提·阿吉十分动情——

共产党真正爱民惠农

每年八九月份学员来实习,维吾尔族群众都会争先恐后地驾着三轮车,赶到“认亲大会”,与学员结为亲人,把总能带给他们喜事的“兵巴郎”迎进家门。

进了家门,每一名实习学员都会起一个维吾尔族名字,按辈分称呼,成为长辈的“兵巴郎”(兵儿子)。

2014年9月,学员常远方来到哈拉玉宫乡阿拉多尕村村民热木图拉的家,开始了实习生活。热木图拉家只有两间小土房,家里来了新成员,没有地方住,热木图拉一下犯了难。

常远方说:“阿塔,现在国家政策好,惠民富民实惠多,如果建80平方米以上的抗震房,国家还有补助呢!”知道还有这样的好政策,“阿塔”心里甭提多高兴啦。

很快,热木图拉找到几个亲戚,常远方也叫来同学,大家一起开始建房子。崭新的院落,漂亮的新房,还通了天然气,安装了太阳能器具。热木图拉花了4万多元,其中3万元由政府补助。

搬进新房那天,热木图拉带着常远方,逢人就夸:“这是我家‘兵巴郎’,幸亏他给我讲了国家那么多好政策,盖这么好的房子,我们家才花一万多元。”热木图拉还告诉邻居,他现在知道了种棉花有补贴,买农机有补贴,给梨树浇水也有补贴。“好政策多得十个指头都数不过来啦!”

实习地区84.7%的人口是维吾尔族群众,其中近三分之二不会讲汉语。实习学员把党的创新理论和国家兴边富民、强农惠农政策,译成民族语言说出来,写成身边故事讲出来,谱成民族歌曲唱出来。

“既给子孙金山银山,还要留下绿水青山!”下道杆村村民乃吉米老人,手里常拿着一本小册子,一有空儿就捋着花白胡子照着念叨。“这是我家‘兵巴郎’送给我的维吾尔语版《十八大精神宣传读本》,上面说的我都能看懂,很有道理、很管用!”

17年来,乌鲁木齐民族干部学院坚持做到党的创新理论每发展一步,编译工作就跟进一步,先后组织编印《马克思主义祖国观民族观宗教观》《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宣传手册》《习主席系列重要讲话摘编》《少数民族谚语集锦》等双语读本20套1200多册,通过实习学员及时送到少数民族群众手中。

见到“兵巴郎”又来村里,阿拉多尕村102岁高龄的买买提·阿吉十分动情:“我经历了三个时代,巴依(地主)让我当牛作马,旧军阀向我收粮要钱,只有共产党真正爱民惠农,还给我养老盖新房,这才是最好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