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参加了中央苏区一至五次反‘围剿’,随红一方面军强渡湘江,四渡赤水,走完了两万五千里长征,一直走到延安。后来抗日打鬼子,解放战争一直打到海南岛。”王道金思路清晰、不疾不徐地讲述着自己走过的风雨征程,“卢沟桥事变后,红军改为八路军,我们特务团被编入一二零师,师长是贺龙,政委是关向应。部队改编第二天,我们就东渡黄河,进入晋西北,开赴抗日前线,开始和日本鬼子打游击战。短短几个月,就收复了晋西北的7座县城,消灭日军近2000人,形成了晋西北抗日根据地。记得是1938年春天,上级决定让我带一个连在晋西北独立作战,打了10个月游击……比长征还艰苦。”
历史不会忘记,山河已然见证:五次反‘围剿’,王道金身经20余战,两负枪伤;长征中,他带领战士在娄山关战斗中,在板桥成功阻击增援之敌;抗日烽火中,他是八路军的一名指导员,时而在晋西北打击地主武装,时而回师陕北固守黄河,保卫延安;解放战争中,他曾率领热河骑兵团,纵横千里大漠,灭土匪,战顽敌。
上世纪50年代末,王道金从部队转业后,积极响应国家支援贫困省份的号召,选择了贵州作为自己参加国家建设的起点。1983年,王道金在遵义离休。此后,他几十年如一日为中小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担任了十几所中小学的课外辅导员,被誉为“永不退休的革命人”。
从兴国到遵义,从湘江到湘江河。红色的城池,红色的江河,老人的生命似乎始终在红色中奔涌……
2008年6月14日,当奥运火炬在遵义市传递时,王道金作为贵州境内最年长的火炬手,在遵义会议会址前第一个接过火炬,高高举起——这,让老人至今引以为豪。
“不是说梦圆奥运么?按道理不应该有什么遗憾了。”王道金说,“只是还有一个小心愿没有实现。”
那年,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后,王道金随团赴新疆参观。原本计划借道去拉萨,因为工作忙走不开。没想到,这竟成为老人终生的遗憾。
“我这一辈子,东北走完了,西北也去了,家乡也回去过好几次,只有一个地方还没有去过,就是西藏。”王道金对记者说,“如果有机会,我想到拉萨去看看,看看藏族群众的生活变化,感受一下他们的风俗习惯和特色建筑。”
“不过,我现在走路不太好。”一声叹息后,老人指着自己的胸口说,“年纪大了,这里也不太好,估计是没希望了,还是放弃吧!”
王道金在遵义第一人民医院病房里(2月4日摄)。新华社记者 王玉山摄
(责任编辑:吴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