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双拥中国网 > 双拥聚焦 >
投稿邮箱:sy.china@163.com
联系电话:010-85916510

网络时代,绝不能让精神家园山河破碎

2015-07-20 17:13:09来源:解放军报
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大楼前的石碑上,用多种语言镌刻着这样一句话:“战争起源于人之思想,故务需于人之思想中筑起保卫和平之屏障。”

网络时代,绝不能让精神家园山河破碎

——在网上意识形态阵地弘扬伟大抗战精神的沉思

■本报记者 李东航 张华婧 中国军网记者 钱宗阳 周海涛

引 子

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大楼前的石碑上,用多种语言镌刻着这样一句话:“战争起源于人之思想,故务需于人之思想中筑起保卫和平之屏障。”

多种语言,穿越历史,跨越国界,汇聚全人类的共识——

战争是由人发动的。枪炮是没有思想的,指挥它们的是人的大脑。

和平是由人捍卫的。消灭战争永葆和平,最强大的力量是人的精神。

今天,二战炮声已远,网上硝烟却浓。世界进入网络时代,战场已经转移,意识形态阵地刀光剑影,波谲云诡。

这是一场敌人要击毁和瓦解我们民族精神堤坝的战争。弘扬伟大抗战精神,就是守卫我们的精神家园。

网络时代,精神家园绝不能山河破碎。这场英雄保卫战、正义保卫战、和平保卫战刚刚开始,是一场全新的持久战。

输掉这场战争,我们不打自垮,将输掉未来;打赢这场战争,需要万众一心,共同筑起走向伟大复兴的精神长城。

1、日军摄影记者的取景:皮靴把长城踩在脚下

一支日军部队站立在长城上,高举步枪欢呼。

纵然当年没有网络,这幅日本随军记者拍摄的照片还是利用报纸、画报、传单广为流传——

请注意,日军脚下是长城!

长城,不仅是中国自古以来的国防工事,也是中华民族抵御外侮的精神象征。践踏长城,日军记者炫耀的不是一个战斗的胜利,而是意味着把中国的民族精神踩在脚下。

单凭军事力量,不能彻底征服一个民族,侵华日军深谙此理。

早在甲午战争之际,对华战争的鼓吹者植村正久就说:“要把日清战争作为精神问题”“这是新旧两种精神的冲突”。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关东军司令本庄繁公然宣称:“军队的进出,仅如同皮肤的接触,而非人心的接触”“要在用飞机大炮摧毁其军事堡垒的同时,摧毁其精神堡垒”。

“七·七”事变后,一些日本“随军作家”扬言:“军人用刀剑来刺支那人,我们文化人就是要用笔把他们的灵魂挖出来”。

诚然,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来说,比国土沦丧更危险的,是精神家园的沦丧。精神屹立,国土尚可光复。精神倾颓,才是真正的亡国。

在抗战的血雨腥风中,中华民族有两条长城:一条是血肉长城,一条是精神长城。为摧毁和瓦解中国的精神长城,日本侵略者利用了当时几乎所有的传播工具,鼓噪夸耀日军战绩,兜售“中日亲善”“大东亚共荣”的殖民思想。

据统计,仅涌入东北地区的日本电影,1936年有154部,1939年就猛增至1630部。侵华战争期间,日本帝国主义先后在我国境内办起日伪广播电台60多座,覆盖我国半壁江山,仅伪满广播发射功率即达300千瓦左右,超过国民党官办广播总发射功率一倍!

时至今日,人们更加看清:网络主权是国家主权的重要组成部分,舆论安全是网络安全的核心。要让民族精神屹立不倒,就要把网上意识形态阵地牢牢掌握在手中。

2、耄耋老人:“亡国奴的眼睛、耳朵和大脑都是人家的”

83岁的黑龙江省牡丹江市林口县老人崔志平,还记得在“满洲国”上小学时的一件往事——

“有一次我看日本老师正在看报纸,就凑过去问他报纸上写的什么。他挺愉快地把我拉过去,给我读了一段。从那以后,这个日本老师经常在课堂上给我们班读报纸。什么‘大日本在战场上连连胜利’‘某某某因为日满同心是个好国民’……我们刚识字的小孩子,怎么可能怀疑报纸上白纸黑字写出来的东西是骗人的呢?当时不管说啥都当真。”

“什么是亡国奴?亡国奴就是说日本话、唱日本歌、读日本书,日本不仅要吞噬东北的土地,连眼睛、耳朵、大脑也都是人家的。”老人说。

“敌人的这一掠夺即灭亡中国的政策,分为物质的和精神的两方面。”在“中华民族最危险”的时候,毛泽东及其领导的中国共产党较早地认识到了来自精神层面的深重民族危机。

抗日战争最艰苦时,毛泽东在《研究沦陷区》和《目前形势和当前的任务》中两次指出,日本妄图“消灭中国人的民族精神”。

比国土沦陷更危险的是思想瓦解,比战场失利更可怕的是灵魂崩塌。抗战战略僵持阶段,汪精卫率20多名国民党中央委员和50多名将官投降日寇。此后,汪精卫更是充当起日军瓦解中国抵抗意志的应声虫,无耻声称:“以宣传攻势之姿态,使人民知抗战不足以救国而依归和平。”

听听这番言论,谁还相信这是那位当年敢于刺杀满清权贵,写出“饮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诗篇的慷慨斗士?

信息网络时代,文化侵略和舆论心理战更是“静悄悄战争”的高级模式,“非接触”攻心侵蚀的企图,依然是同化分化,摧残精神意志,夺取下一代,瓦解民族根基。

从这个意义上说,毛泽东提出的“持久战”今天仍在持续,中华民族的精神长征依然没有结束!

3、中国军队的“非金属之战”向世界昭示什么?

回首抗战全程,中国没有在日本的国土登上一兵一卒、放过一枪一炮。

然而,历史将永远记住中国军队实施的两次“非金属之战”——

1938年5月20日清晨,日本长崎一家寿司店的老板打开店门,赫然发现门前到处是印有汉日对照文字的传单:“尔国侵略中国,罪恶深重。尔再不逊,则百万传单将一变而为千吨炸弹,尔再戒之!”

当时,中国空军只有一种型号的轰炸机能够飞到日本。胸怀“我死则国生”意志的8名中国飞行员,驾驶两架轰炸机实施了人类历史上首次“人道空袭”。中国轰炸机在日本上空投下的不是炸弹,而是反战传单!

泱泱华夏,大国德威,举世震惊。消息传出,日本民众十分恐慌,日本当局所称“本土防卫固若金汤”不攻自破。

无独有偶。1940年8月21日,八路军战士在“百团大战”的战场废墟中,救出了两个幸存的日本小姑娘。晋察冀军区司令员聂荣臻决定送她们返回日军占领下的石家庄,并给日军官佐修书一封:

“此伶仃孤苦之幼女,一女仅五六龄,一女尚在襁褓中,彷徨无依,情殊可悯。经我收容抚育后,兹特着人送还,请转交其亲属抚养,幸勿使彼辈无辜孤女沦落异域,葬身沟壑而后已……我八路军本着国际主义之精神,至仁至义,有始有终,必当为中华民族之生存与人类之永久和平而奋斗到底。”

孰为仁义之师?孰为精神强者?高下立见。

时隔40年后,解放军报记者姚远方撰写的一篇《日本小姑娘,你在哪里?》轰动东瀛列岛。被聂荣臻拯救的日本小女孩之一美穗子专程来到中国,感谢聂帅救命之恩,成为中日友好的一段佳话,感动了无数日本民众。

诚如克劳塞维茨所言:“物质因素只不过是一把刀的刀柄,精神因素才是那部分珍贵的金属、真正的武器、打磨锃亮的刀刃。”信息网络时代,舆论斗争的背后是争夺人心的思想战争,“得人心者得天下”,“人心”成为继陆地、海洋、天空、太空等之外,强国攻防夺占的又一个公共资源。

民族强盛的前提在于精神强大。能够立于不败者,必先有强悍之精神!

4、舆论阵地也是主战场,主战场硝烟并没远去

抗战期间,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在舆论斗争战场始终高昂着不屈的头颅。

“四万万人一齐努力,最后胜利是中国的。”面对日寇摧毁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的险恶用心,一场灵魂保卫战在硝烟中打响了。

——从1932年南满游击队创办《红军消息》报开始,共产党领导的东北抗联在风餐露宿、饥寒交迫的极端困苦条件下,用松树明子照明、捣碎蓟草挤汁当印油的简陋手段,竟然创办了总计24份报纸,向民众宣传抗日救国主张。

——在抗战最艰难的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敌后根据地创刊最早的党报《晋察冀日报》用8头骡子驮着设备,一边行军打仗一边办报。为了便于快速转移,他们不得不把字模数量压缩到最少,时任社长邓拓为此提出“三千字里做文章”。日军视之为眼中钉,1943年派兵扫荡报社所在地河北阜平马兰村,村民被连续杀害19人,也无人说出报社去向。邓拓感恩马兰村的乡亲,从此笔名叫做“马南邨”。

——1931年11月,新华通讯社的前身红色中华通讯社在瑞金成立,时为“九·一八”事变后的第50天。为了让红色的电波传播不屈的中华魂,很多记者、编辑和技术人员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据统计,新华社历史上牺牲的150名烈士中,就有110名牺牲在抗战时期。

——上海“孤岛”时期,坚持在租界进行抗日宣传的《大美晚报》编辑朱惺公,被汪伪特务暗杀时,年仅39岁。他在不断受到敌伪特务恫吓时,索性刊出自撰挽联:“懦夫畏死终须死,志士求仁几得仁”……

回溯历史,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核,从一开始就决定了这场战争的胜负。日寇能够越过万里长城,占据中国河山沃土,却始终不能摧垮中华民族的精神长城。

如今,互联网成为舆论斗争的主战场,主战场硝烟并没远去。纵观网上意识形态阵地,思想的交锋每日每时都在进行。这是一场关乎民族精神和国家政治安全的战斗,是我们这一代人的使命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