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确把握伟大的抗战精神的丰富时代内涵
伟大的抗战精神是一座传承民族血脉、激扬天地正气、重塑民族性格的精神富矿。习近平主席把抗战精神概括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这是对其丰富时代内涵的深刻揭示,我们要认真领悟。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爱国情怀是抗战精神的核心。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国家和民族利益至上的爱国传统的伟大民族。中国人民无论是何种身份,从事何种职业,都以“精忠报国”为荣。这种绵延于中华民族精神血脉之中的国家民族利益至上的爱国情怀,在抗日战争中像火山一样迸发出来。全国各民族、各阶级、各党派、各社会团体、各界爱国人士、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都义无反顾地投身到这场伟大斗争中,“誓死不当亡国奴”,为民族而战,为祖国而战,为尊严而战,谱写了惊天地、泣鬼神的爱国主义篇章。中国人民用行动践行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铮铮誓言。这种爱国情怀以实现民族独立和解放为目标,这个“天下”是把中国抗战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联为一体的“公天下”。更为重要的是,中国人民又以誓死捍卫中华民族利益和维护世界和平正义的英雄行为,为中国传统爱国思想赋予了崭新的时代内涵。美国总统罗斯福说他忘不了中国人民在7年多的长时间里怎样顶住了日本人的野蛮进攻。中国人民为了民族独立和世界和平与日本侵略者誓死搏斗的伟大爱国情怀,是全人类的宝贵精神财富。
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民族气节是伟大的抗战精神的精髓。中华民族自古就视“气节重如泰山,利欲轻如鸿毛”,以“玉碎不改其白,竹焚不毁其节”为美德,善养“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长期的文化熏染铸塑出了尊严重于生命的崇高民族气节。抗日战争中,一次次关键时刻、生死关头的严峻考验,充分彰显了中华民族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崇高气节。“一寸山河一寸血,四万万同胞千万兵”。面对侵略者的凶残杀戮,母亲送儿打日寇,妻子送郎上战场,男女老少齐动员,多少英雄儿女前赴后继,毁家纾难,以身殉国。无论“狼牙山五壮士”、“八百壮士”,还是壮烈的淞沪抗战、忻口会战等战役中的爱国将士们,“人人抱必死之心”,“必与日军拚命到底”。当时报纸的一篇社评这样写道:“今天南北战场上,是争着死,抢着死,因为大家有绝对的信仰,知道牺牲自己,是换取中华民族子孙万代的独立自由,并且确有把握,一定达到。”崇高的民族气节是无数抗日英雄的强大精神动力,连惨无人道的日军也不得不为杨靖宇、张自忠等中华抗日英雄的斗志所折服!
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英雄气概是伟大的抗战精神的特色。毛泽东同志曾自豪地说:我们中华民族有同自己的敌人血战到底的气概。 历史上,为了祖国统一富强,为了民族兴旺发达,无数中华优秀儿女发扬英雄主义精神,顽强抗争,绝不低头。抗日战争中,中华民族抱定了血战到底、抗战到底的信念,与武装到牙齿的日本法西斯进行了一次次惊心动魄的殊死较量。这种英雄气概是激励全国人民不畏强敌、为民族解放与独立而英勇斗争的强大精神武器。无论条件多么艰苦、形势多么险恶、战争多么残酷,中国人民始终坚持抗战、反对投降。从杨靖宇、左权到张自忠、戴安澜,千千万万同胞构成民族的钢铁脊梁,用鲜血和生命捍卫了中华民族的尊严。抗战中的英雄主义突破实现个人价值的局限,突出中华民族的群体意识和集体主义英雄观,这种视国家和民族利益高于一切、并为之献身的革命英雄主义走上了历史舞台。在民族危亡、国难当头的艰难岁月,正是这种不畏强暴、敢于同敌人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挺起了中华民族的精神脊梁。
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必胜信念是伟大的抗战精神的底蕴。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屡经挫折而不屈,屡受磨难而不衰,外来势力压不倒,帝国主义打不垮,始终保持了旺盛的生命力和创造力,创造出了人类历史上五千多年不曾中断的中华文明奇迹,靠的就是对自己文化的高度自信和由此生发出的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近代以后,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历史进程一次次被打断,但中国人民从来没有屈服、没有放弃,而是顽强地战胜一次次艰难险阻,重新整装出发。抗战初期,日本侵略者曾长驱直入,在短期内占领了大片中国领土,亡国的悲观论调一度甚嚣尘上。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以中国人民必胜的坚定信念和卓越的政治军事智慧,提出了持久抗战的战略方针,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抗日斗志。在战略相持阶段最艰苦的岁月,中国军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终于战胜困难,渡过难关,迎来了胜利的曙光。那时的中国,国力、军力远逊于日本,却能长时间独立支撑抗战的局面,并最终战胜不可一世的日本军国主义,一个根本原因就是中华民族具有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民族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