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兵者·国之大事》的时代担当
是否承载了民族精神的“基因图谱”,扛起了时代赋予的使命担当,是一部文艺作品优秀与否的衡量标准。
一直以来,少有文艺作品敢于直面新时期我军军事训练、军事演习、军事变革中的现实矛盾,大胆向和平积习和痼疾弊病“亮剑”。
话剧《兵者·国之大事》做到了!
这部由总政话剧团推出的新作,甫一上演,犹如横空一剑直击官兵心灵。那种入木三分、毫不掩饰的揭露与批判,让观众在大呼过瘾的同时,也感到了阵阵刺痛。
之所以选择这样难啃的题材,团长王宏有着深邃的思考:“遵时代之命、强军之命,不负党和人民托付之命、希望之命,是军事文艺长久不衰的命脉所在。在人民军队实现强军目标这一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有无作为的关键就在于,能否在聚焦主题、服务主线上下功夫,打造更多和战斗同行、与战场接轨、为打仗服务的作品。”
没有精神支撑的军队不可能战胜敌人,没有血性奔涌的军人很难保持冲锋的姿态。对现实难题的艺术展现,不是浮光掠影的一带而过,也不是事不关己的绕道而行,而是迎头而上的正面碰撞——《兵者·国之大事》做出的是充满时代担当的热血选择。行进在强军路上的人民军队,需要更多这样振聋发聩的时代力作。
旋律激昂的军事文艺才能焕发民族凝聚力
●有没有感情,对谁有感情,决定着文艺创作的命运。习主席的这一论断,既是对抗战文艺战斗力来源的精辟总结,也是对今天军事文艺与人民和官兵血肉相连、激发民族凝聚力的热切期盼。
7、从“大洋古”到“鲁艺家的”
“我们的文艺,是为最广大的人民服务的。”“有出息的文学家艺术家,必须长期地无条件地全心全意地到工农兵群众中去”,这样才能创作出“为人民大众所热烈欢迎的优秀作品”。
引发毛泽东当年思考的绝非空穴来风。当时,文艺创作脱离人民、脱离抗战实际需要的问题在延安已经非常突出——鲁艺的艺术家们大搞曹禺、夏衍、莫里哀、果戈里、契科夫等中外著名剧作家的作品,老百姓们看不懂,把这些戏叫做“大洋古”;举办的音乐会风格过于学院派,老百姓们听不懂。
没有从群众中来,也没有回到群众中去。认识到自己的艺术方向出了问题的艺术家们,开始走出窑洞,下乡、进厂,很快就创作出了秧歌剧、版画、街头诗、木刻等等一系列具有民族特色的作品。秧歌短剧《兄妹开荒》上演时,老乡们看一场还不够,有的拿着干粮带着水跟在后头高喊“鲁艺家的”。
从“大洋古”到“鲁艺家的”,看似是称呼的变化,实则是“文艺为人民”的情感对位。文艺面向民众,使得艺术家的创作从个人追求的狭隘天空中走出来,真正成为宣传人民、教育人民、动员人民的思想工具。
军事文艺姓军为兵。面对意识形态领域“没有硝烟的战争”,军事文艺唯有坚持“为兵服务”的方向,发扬“情注军营”的传统,把对民族精神的自觉承继、对强军目标的深刻认知、对新军事革命的敏锐发现、对基层需要的真诚关注凝聚在创作之中,才能激起广大官兵实现中国梦强军梦的强大精神力量。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军各文艺单位为兵服务的深度和广度不断加强。训练场、演兵场成为文艺战士的“主战场”;“送戏下基层”“文化服务万里行”等活动有效覆盖大漠戈壁、高山海岛;战斗精神培育的主题创作广泛而深入;强军文化呈现出强大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