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双拥中国网 > 双拥聚焦 >
投稿邮箱:sy.china@163.com
联系电话:010-85916510

抗战78周年:凝聚起推动民族复兴的磅礴力量

2015-07-06 15:26:17来源:新华网
78年过去了,中华民族已远离任人宰割的羸弱不堪,正比任何时候更接近实现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新征途上,中国人民继承先烈遗志,发扬抗战精神,凝聚起团结奋进的强大力量。

血肉长城

“夕阳辉映着山头的塔影……群山结成了坚固的围屏。”一曲《延安颂》,传达出那个年代热血青年们对延安的向往,也唱出了全国人民对中国共产党倡导团结御敌、决心抗战到底的拥戴期盼。

词作者莫耶,福建安溪才女,一位从上海奔赴延安的文艺青年。

“那时,成群结队的知识青年奔赴延安。大家为共产党、八路军坚定的抗日决心而来,为中共倡导和推动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而来,也为边区政治清明、民主团结的新气象而来。”中央党校教授谢春涛说。

在民族危亡的紧要关头,一个以人民解放、国家发展为己任的政党,秉持民族大义,肩负历史重任,显示出强大气魄、广博胸襟和远见卓识。

卢沟桥战斗打响,中共中央迅即于次日发出致全国同胞的通电,大声疾呼--“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只有全民族实行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

一股又一股的爱国力量,聚集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大旗下;一浪接一浪的救亡呼声,山崩海啸般爆发。

团结御侮的阵线筑起了。以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包括了一切抗日的阶级、阶层、政党、团体、爱国人士、少数民族、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的力量。

古老的万里长城,处处残破、颓圮,而一道由中华儿女用血肉筑成的团结的长城、自强的长城,在群山间屹立,在大地上横亘。

工农红军改编成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南方游击队改编成新四军,共产党领导的武装力量,全部开赴抗日前线,或纷纷深入敌后,与兄弟部队并肩战斗,在全国民众的支持下,与敌人展开了殊死搏杀。

中央党史研究室教授薛庆超说,中国共产党始终不渝高举抗日旗帜,始终不渝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始终不渝坚持全面抗战路线,始终不渝艰苦奋战在抗战前线,始终不渝引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前进方向。“历史证明,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

一幅由摄影记者沙飞拍摄于河北涞源浮图峪长城的照片,给人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正面是一位等待命令准备扣动扳机的八路军战士,旁边是一位手持驳壳枪、弯腰监视敌情的指挥员,姿态威武,与四周的群山和远处的古长城融为一体。

这,正是中国人民不屈精神的真实写照!

共克时艰

淞沪会战、南京保卫战、徐州会战、太原会战……中国军队节节抵抗,悲壮惨烈。

台儿庄、平型关、长沙保卫战、宜昌保卫战……中国军人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狂言。

国共合作,各派携手;军队抗敌,万众支援;正面战场英勇抵御,敌后战场硝烟迷漫……在沉沦中奋起的中华民族,不畏强敌、不计代价,给侵略者以沉重打击。

河山大半沦丧,神州处处焦土--中国,依然顽强挺立。

“中国全面抗战初期,英美等西方大国出于自身利益,推行绥靖政策,根本无暇顾及。”军事科学院军史百科部副部长李泉说,“直到1939年9月和1941年12月,英、法和美国才先后对德、对日宣战,才形成世界反法西斯阵营。”

“九一八”之后的8年,中国基本上一力支撑,为同盟国赢得了备战时间,为人类反法西斯战争取得最后胜利立下不可磨灭的功勋。

到处是身死家国的战士,到处是宁死不降的硬骨。

他是一只蓝天雄鹰--阎海文。1937年8月17日,在淞沪抗战中跳伞误入日军阵地,誓死不降,用佩枪击毙数名敌人后,最后一颗子弹留给了自己,年仅21岁。

他是一名共产党员--晋察冀根据地昌延联合县第一任县委书记徐智甫。1940年8月28日清晨,被日伪军包围中弹受伤,敌人逼近,决然举枪自尽,年仅33岁。

在对阎海文的报道中,当时日本大阪《每日新闻》感叹:“中国已非昔日支那!”

今年5月,山东乐陵黄夹镇吴家村的宋学义,在挖坑种树时发现了冀鲁边区抗战时期的枪支,从中带出了一段国共共同抗日的历史--一个真实版“中国兄弟连”的故事。

1939年7月11日深夜,国军高树勋部被日军突然包围,周边援军被打散,八路军获知后,立即驰援,经50多华里急行军赶到战场,立即发起猛攻,高部见救兵来到,趁机冲出反击,日军腹背受敌,狼狈逃窜。

北京档案馆收藏了一幅珍贵照片:1938年6月,白求恩大夫到晋察冀边区驻地阜平,受到聂荣臻等人的热烈欢迎。

广大爱国民众纷纷投身抗战,参军、支前、修路、转运……

海外爱国华人华侨捐款捐物,许多人回国直接参战……

爱好和平的国际友人伸出援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