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胆琴心,侠骨柔情。在吉安人民心中,驻军官兵不仅是平安卫士,还是文明使者。在扶贫济困、捐资助学、志愿者服务等公益事业中他们倾注真情、播撒爱心。
武警峡江县中队官兵长期资助因车祸导致双腿高位截肢的巴邱小学学生宋继刚,帮助他完成小学、中学和大学学业,如今已考上公务员的宋继刚心中时刻充满着温情。
在南京军区、省军区的大力推动下,井冈山市人武部与南京军区五省一市6个人武部结对开展“联学联建联创”活动,确定帮建项目40多个,接受无偿援助帮扶资金3500万元,6万多名群众直接受益,600多个孩子读书得到爱心资助。今年,又新增加了黄坳、鹅岭、古城三个联建点。
“吉安舰”是吉安流动的国土,该舰官兵虽远在千里之外,时刻不忘老区人民,主动与市双拥办签订了共建协议,每年资助2名贫困学生完成学业。
民拥军 拥军优属传佳话
“只要是与部队、军人有关的事,对我们来说就是大事,就要特事特办。”这是一直以来,市领导对相关职能部门提出的要求。
近年来,我市采取留位置、腾位置、挤位置的办法,把安置军队转业干部、复员退伍军人和随军家属纳入目标管理,实行指令性安置。
2013年,市委任命某正团职转业军官为市城管局局长,这名军转干部没有想到自己刚转业地方半年就得到重用,心里充满感激之情。
近年来,我市坚持把重要的岗位优先给综合素质优秀、政绩突出转业干部。多名正团职转业干部分别被重用为市人保局、市交通局副局长等实职,产生了良好的示范导向作用。
为解决好随军家属安置,我市出台了《吉安市驻吉部队随军家属就业安置实施细则》,建立军地互会、互通信息机制,每半年召开一次形势分析会,查漏补缺,让用人需求与家属上岗需求对接。近年来,全市采取岗位安置和货币化安置、借调、招聘相结合的形式,安置随军家属238人。
为了让“最可爱的人”成为“最有用的人”,我市在全省率先启动退役军人免费技能培训,挑选市职业技术学院和江西电子工业中等专业学校,开设了计算机平面应用、数控技术应用、汽车运用与维修等9个热门专业,为退役士兵加油充电,提升退役士兵参与社会竞争的信心和能力。
据了解,2012年以来,全市完成了2500多名退役士兵免费技能培训,就业率达95%以上,46%的退役士兵成为企业的业务技术骨干,18%的退役士兵成为了企业的中层管理人员。
“让光荣之家成为富裕之家、幸福之家。”我市各级带着使命、带着责任、带着感情,把优抚工作做进了优抚对象心坎里。573名六级以上残疾军人全部纳入公费医疗保障范围,落实了“优抚安居工程”建设四年规划,市、县两级帮助重点优抚对象新建和改扩建住房32万平方米,改造危房25万平方米,帮助2800户搬出了土坯房,居住条件得到大大改善。(杨群友、李仲周)
(责任编辑:吴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