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军文化论》让我们收获了什么
“谈军事文化,多年没有见到这么有分量的文章了。”5月14日,《解放军报》军旅文化专版发表的编辑部文章《强军事业呼唤强军文化》,从强军事业出发、以大文化的宏观视野论述强军文化,让人耳目一新。文章以习主席关于强军文化建设重要思想为统领,对强军文化的地位和作用、本质内涵、根本价值、创新品质等重大问题,作了比较深刻和生动的阐述。以此为开篇,《强军文化论》专栏连续刊登“军事文化名家的时代思考”系列文章,刘亚洲、金一南等20多位作者从不同的角度纵横捭阖,论述强军文化,不敢说篇篇金石,字字珠玑,但套话不说,陈言务去,直面问题,直抒胸臆,其中不乏真知灼见、履霜之戒。
《强军文化论》甫一开栏就引起各方面的重视,牢牢抓住了读者的视线。在互联网上,《强军事业呼唤强军文化》《走出甲午 迎接变革 再创辉煌》《胜利的刀锋》等文章被多家知名网站转载,很多读者在跟帖中发出热情洋溢的赞赏和鼓励。与此同时,这批文章还引起不少中央和地方媒体的关注。《强军事业呼唤强军文化》被《文艺报》全文转载,《源自岁月深处的叩问》《中国军人与中国精神》被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闻和报纸摘要”节目摘要播发。中央电视台军事频道在系列文章结束的当天,对这一栏目的整体情况进行了报道。
5月22日,《强军文化论》专栏发表了陈先义的文章《捍卫我们的英雄》,湖北省委书记李鸿忠看到后推荐给《湖北日报》,该报于25日从第1版转第2版全文转载。
一个文化版上的专栏,能在军内外引起如此大的反响,据我所知,在军报的历史上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可以说是罕见的。
“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我觉得,《强军文化论》之所以引起强烈反响,是因为切合时代脉搏,拨动了读者心弦。首先,在全军政治工作会议上,习主席要求全军要肃清徐才厚案件的恶劣影响,提出了“打造强军文化”的重要思想,人民群众对军队格外关心,寄予厚望。《强军文化论》一扫空洞表态、空泛议论的八股文风,不回避军队建设中的现实问题,扎扎实实地从文化上分析深层原因、研究对策,读者从中看到了军队学习贯彻习主席指示的认真态度,看到了强军文化建设的光辉未来。其次,在敌对势力企图在我国发动“颜色革命”、从文化上对我大肆进攻面前,在那些充当“第五纵队”的所谓“公知”“大V”们的鸹叫声中,军报横刀立马、旗帜鲜明地给予反击,岂不鼓舞人心!在微博上有人气急败坏地说,军人出来说话,不是好事。这足以说明刺到了他们的痛处。还有,《强军文化论》是打造强军文化的舆论准备,为部队思想教育提供了生动教材,也对媒体如何充分发挥舆论引导作用有启迪意义。
《强军文化论》论的是大文化:“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支军队的整体素质,理解文化首先应摆脱类似‘文化就是文化知识’‘文化就是文学艺术’‘文化就是文娱活动’这样的简单认识。”如此立论,高屋建瓴,抓住了实质。
如果说武器装备是军队的肌肉的话,那么文化则是军队的灵魂和骨头。
1、强军文化的特征与落脚点
《强军文化论》论至今日,已经基本揭示出强军文化的规律性特征。
——价值观是强军文化的核心。两军对垒,拼的不仅是武器装备和战略战术,而且还有价值观的较量。许多战争从本质上说,其实是价值观的战争。军人价值观的内容说丰富很丰富,说简单很简单,就是为谁当兵、为谁打仗的问题。编辑部文章引用了秦基伟将军的话:“上甘岭战役是一场特殊的战役。它既是敌我双方军力的较量,又是两种世界观、两种价值观、两种思想体系的较量!”决定战斗意志、牺牲精神的是价值观。金一南在《胜利的刀锋》中讲了杨靖宇最后与叛徒的对话,叛徒赵廷喜见杨靖宇已孤身一人,冻饿交迫,朝不保夕,劝他说,“我看还是投降吧,如今满洲国不杀投降的人。”杨靖宇回答说:“老乡,我们中国人都投降了,还有中国吗?”他们虽然没用价值观这个词,却在进行两种价值观的较量。
——忠诚是强军文化的灵魂。金一南在《胜利的刀锋》中用张国华带领18军进藏壮举诠释了什么叫忠诚。忠诚,就是任何情况下坚决听党指挥毫不动摇。听党指挥不仅是纪律问题,更是忠于信仰的问题。诚如编辑部文章所说,“不管有人多么位高权重,只要反党图谋一旦暴露,就将陷入孤立,连一个警卫员都拉不走”。
——传统是强军文化的根脉。我军在长期革命战争中形成的一整套优良传统,是经过了实践检验的制胜法宝。习主席把全军政治工作会议放在古田召开,与11位基层干部和英模代表一起吃“红军饭”,要求与会者“要带头学传统、爱传统、讲传统,带动部队官兵传承好红色基因、保持老红军本色。”金一南的《胜利的刀锋》、唐栋的《文化人格的较量》、王树增的《长征文化与文化长征》、余爱水的《强军当有高度文化自信》等对此都有比较精辟的论述,尤其是罗益昌的《源自岁月深处的叩问》,对新时期如何继承和发扬传统提出了比较系统的看法。张西南的《战歌:激荡灵魂的声音》论述了战歌创作如何继承发展的问题,颇有新意。
——忧患意识是强军文化的底色。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个人、一个国家、一支军队,无不如此。刘亚洲在《走出甲午 迎接变革 再创辉煌》中说,“天下虽安,忘战必危。时刻不忘‘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才有民族伟大复兴的希望。”不愧是现代版的“警世恒言”。我从而想到美军的一句箴言:“美国处在战争之中。”美军的忧患意识,此言已蔽之。纵观中国历史,历朝历代几乎无一不是亡在歌舞升平之中。“暖风吹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在南宋君臣都沉浸在苟安文化之中时,主战的岳飞非被杀头不可。
——英雄和英雄主义是强军文化的旗帜。陈先义的《捍卫我们的英雄》、徐贵祥的《遍地英雄下夕烟》已经把这个问题说得很清楚,不赘。
——创新是强军文化的生命。越是胜利之师越容易沉醉于昔日的辉煌,而看不到时代的变迁,最后身败名裂,贻笑后世。二战中的法军如此,海湾战争和伊拉克战争中的伊军如此,古今中外大大小小的例子不胜枚举。中国军队如果不加快创新的步伐,规律是不会让谁例外的。对此,刘亚洲的《走出甲午 迎接变革 再创辉煌》、柳建伟的《从十面埋伏中突出重围》、柯大文的《破解“李约瑟之问”》、戴旭的《走在战争前面》、郭高民的《文化无界与战争无界》都有警策之言。李炳彦的《制胜未来的兵学智慧》从中西方兵学文化的比较中谈创新,给人以历史与哲学的启迪。
——制度是强军文化的钢筋。制度文化是强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不仅表现在人的思维和行为习惯上,还体现在制度上。制度是文化构架中的钢筋。刚性的有形的制度是文化表现形态之一。看一支军队的制度,就可以看出其文化。我军忠诚于党的价值观催生了党委制、支部建在连上的制度、政治委员制度等;反过来,这些制度集中体现了我军官兵忠诚于党的价值观。敌对势力想搞垮军队,其中最恶毒的一手,就是攻击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根本制度,鼓吹“军队非党化、非政治化”和“军队国家化”。钢筋去掉了,大厦越高,塌得越快,塌得越惨。《强军文化论》专栏虽然没有对此展开专题论述,但不少文章都涉及这个问题。李昆明的《高悬达摩克利斯之剑》是唯一讲法治文化的一篇,从文化上论述了法治与强军的关系,颇有见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