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岛抗日记忆”组稿之一
位于台湾西部中央的台中市,人口不足三百万,“逢甲”二字频现:有游客们熟知的台湾规模最大的逢甲夜市,有学子们向往的逢甲大学,有台中知名的逢甲商圈,还有人们不经意间看到的逢甲小学、逢甲社区、逢甲大桥、逢甲路……
“逢甲”是台湾著名抗日志士丘逢甲的学名。
今年是抗日战争胜利和台湾光复70周年,秋日的台中,每一处仿似都在诉说那段抗日的烽火岁月,提醒着人们历史不能忘记。
晚清抗日丘家义军
台中大坑地区有一座墓园。近百年过去了,墓碑上的对联“威武彰南崁,英灵振北坑”依然清晰可见。
这是丘逢甲哥哥丘先甲的墓地,建于1917年,如今已列入当地的古迹。“日据时代,父亲冒着被逮捕的危险将这些字刻了下来,就是希望有那么一天,这段历史可以公开于众,为世人所了解。”丘先甲的孙女、台湾抗日志士亲属协进会理事长丘秀芷说。
昔日丘先甲从广东带来的荔枝树树苗,如今已长成了参天大树,守护着陵园。丘家人每年都有春、秋两次扫墓的习惯,30多位后人相聚一起,点香、跪拜,最长者已86岁。
1756年,丘士俊从广东来到台中东势大茅埔,垦荒种田,丘家人开始了在台湾的生活。1864年,丘逢甲出生,因当年为甲子年,故取学名逢甲。
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时,刚刚步入而立之年的丘逢甲满怀抱负。“甲午战事起,丘家人就意识到,日本觊觎台湾已久,中日之间必有一仗。”丘秀芷说,丘逢甲出面号召,成立以客家人为主的团练。
当年8月,丘逢甲开始办团练,全台共编16营,每营设统领,丘先甲带的信字营人数最多。
1895年4月,在中日甲午战争中落败的清政府被迫与日本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听闻后的台湾人十分悲愤,各地纷纷组织义军抵抗日军。
随后,义愤填膺的丘逢甲、丘先甲上书台湾巡抚唐景崧,要求准备抗击来犯日寇。丘逢甲、丘先甲以“抗倭守土”为名,号召创办义军,带头变卖家产以充军费,并动员亲属入伍。丘逢甲担任全台义军统领。
“这些义军没有什么武器,很多人是“竹竿接菜刀”。”丘秀芷说,经过一个月的浴血奋战,义军伤亡惨重。
位于台中市丰原区顶角潭的丘家祠堂里,大厅正上方摆放着丘逢甲的进士牌。管理人员丘皇源说,这里曾是中部抗日义军最后的聚集地。
“当年这里四边环水没有桥,周围又长满了层层的刺竹,义军们比较容易据守。”丘皇源说,进士牌是当时义军留下的珍贵物品,听说还留有土枪等其他物品,但现在已无从考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