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双拥中国网 > 公益之声 >
投稿邮箱:sy.china@163.com
联系电话:010-85916510

行医60年无人接班 助手只有72岁老伴

2015-09-14 17:04:34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当越来越多的人走出村落,走向繁华的都市,在大山深处,在广袤乡村,有一群人却必须始终坚守,支撑起乡亲们健康生活的希望。他们是我国人数超百万的乡村医生。

 

白发村医的故乡情:“再累也不能退休”

他瘦,高高的,头发花白,直挺地站着,套在身上的白大衣虽略显宽松但整齐干净,十几平方米的诊所就是他一生奋斗的战场。

他是辽宁省岫岩县兴隆镇五道河村的村医马启三。生于1938年的他,凭借“一根针、一把草”行医近60年,在一间十几平方米的小诊所中见证着乡村生活的变迁,守护着几代村民的健康。

“别着急,先坐下,号号脉。”时至今天,虽然诊所也有血糖仪、血压计等设备,77岁的马启三行医依然习惯于“望闻问切”的古法。治疗时,他也习惯开饮片方子,配制中草药药剂。“这些中医疗法都滚瓜烂熟了。我相信老祖宗们的智慧。”

1956年,18岁的马启三向当时70高龄的老中医刘万祥拜师后,悉心钻研脉理、草药配制,学会了“看家的本事”。近60年后的今天,手捧几卷纸张发黄的《脉经》,马启三依然可以倒背如流。“给人看病,要是自身功底不过硬,那不是拿人家的性命开玩笑吗?”

一个褪色发白的旧药箱中,装着一把钢针、一个听诊器、几捆草药,还有记录着村民病情的本子。路况好的地方骑自行车,路况差的地区靠双腿,无论晨昏冬夏,近60年来,马启三夏天顶着酷暑蚊虫送医送药,冬天在没膝深的大雪地徒步跋涉,治好了无数人的“头疼脑热”。

铁打的诊所流水的村医,近60年来,村子里先后出现多名医疗人才,可都出于种种原因转行,只有越来越老的马启三始终在坚守。从风华正茂的青年到耄耋老人,马启三如今头发花白,打下手的只有72岁的老伴。“村里2000多名村民等着我看病呢,再累也不能退休。” 

像马启三一样,当初从“赤脚医生”走过来的乡村医生年岁渐长,又找不到合适的年轻人接班,这已不是个案——老龄化已成为乡村医生队伍建设面临的普遍问题。

有鉴于此,来自宁夏的乡村医生、全国人大代表马玉花建议,建立规范的乡村医生养老保障制度,解决乡村医生的后顾之忧。

“蛇医”曾宪国:“我们更应该与政府和老百姓一起想办法,要让每个人活得健康”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触草木尽死;以啮人,无御之者。”柳宗元的《捕蛇者说》让不少人谈蛇色变。

与永州同处湘南的郴州同样有不少毒蛇出没。1997年夏天,郴州市永兴县黄泥乡一名30多岁的村民不幸被银环蛇咬伤致死。这桩不幸却传奇地开启了邻村一名年轻村医的成长之路。

他叫曾宪国,上世纪90年代从永兴卫校毕业后,就在黄泥乡东泽村开了一个卫生室。

毒蛇伤人事件发生后,曾宪国得知他所在的永兴县及周边相邻的医院都没有开设蛇伤救治专科,历来蛇伤患者只有求治当地草医治疗。即使幸运得救的患者也要长时间忍受痛苦的煎熬或最终出现不同程度的残疾。

为学习蛇伤救治,曾宪国利用业余时间大量阅读蛇伤专著,恶补中医、内科、外科、急诊科等知识,并上莽山、广州拜师求学。

逐渐,曾宪国的蛇伤治疗技术形成了独特完整的体系,从蛇口中救下的人数以千计。当地人说,别的病人都是小地方治不了往大地方送,“只有被蛇咬伤的人,都不往大地方送,而只往曾宪国的诊所赶”。

2005年6月的一个凌晨,曾宪国接到远在60公里外的七甲乡清塘村打来的电话:有人被蛇咬伤,生命垂危。

从黄泥乡到七甲乡,有一半路程山高路险,一不小心就可能车毁人亡。在黑暗中开着摩托车颠簸两个多小时后,曾宪国终于赶到了被五步蛇咬伤已5个半小时的患者王玉宝身边。患者已经病情危急,出现了死亡率超过80%的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曾宪国没有放弃。在经过长达23天的抢救治疗后,王玉宝终于痊愈。

曾宪国的名气越来越大,做的“分外之事”也越来越多。他自编了《蛇伤科普知识》小册子,印了5万多份,免费发放给邻近村的乡亲。近来,他又在互联网上忙开了,开通了“蛇医曾宪国”微信公众号,短短几天,已有超过1.2万人关注。他希望通过网络让自己的治疗惠及更多被蛇咬伤的村民。

2013年1月5日,中央领导在中南海接见全国首届“最美乡村医生”代表。当被问到“你们最困难、最需要政府解决的问题是什么”时,曾宪国站起来回答:“是医疗风险。”他的发言引起在场18位代表共鸣。

“目前的医疗和社会保障体系确实还存在不完善的地方。作为医生,我们更应该与政府和老百姓一起想办法作贡献,尽快改变这种局面,让每一个人都活得健康,活得顺心。”如今,已成为县政协委员的曾宪国依然坚守在乡村医生的岗位上。

勇于创新、勤于思考,曾宪国是新一代乡村医生的典型代表,为浩大的医改工程提供了来自最基层的有力支撑。

“乡村医生是我国医疗卫生服务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最贴近亿万农村居民的健康‘守护人’,是发展农村医疗卫生事业、保障农村居民健康的重要力量。”——《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乡村医生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这样“定位”乡村医生。在数月的调研中,这些健康农村守望者的形象在记者脑海里日益丰满,生动鲜活。

无论是“麻风医生”成斌的投入还是老区村医刘剑的坚持,无论是“拒享清福”的白发医者马启三还是一路走在钻研和探索路上的“蛇医”曾宪国,尽管他们各有各的故事,但他们身上坚韧、执着、负责、忘我的共同品格,都在书写着乡村医生大爱无疆的人生篇章。 (记者胡浩、王思北、董小红、高皓亮、彭卓、陈弘毅、帅才)

(编辑:徐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