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民创新促融合
走常态化制度化“双拥”路
创建首个军民共创5A级景区
博罗县和驻博官兵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把军民融合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的重要讲话精神,不断在创建全国文明县城、广东省名镇、省级新农村示范片等方面,深化军地共建、交流与合作,推进军地融合互动、互赢。
目前,通过军民共建,罗浮山风景名胜区已经成为全国首个军民共创的国家5A级旅游景区。
今年,博罗更是进一步健全军民共建、融合发展的长效机制,创新提出军民共建的“七个一”工程,即军民共建一条路,共建一个生态园,共建一片蓝天,共修一个游泳训练场,共造一片绿荫,共建一个图书馆,共建省级新农村示范片。
其中,共建的部队游泳训练场的主体工程已全部完成。日前,笔者在施工现场看到,训练场周围层山叠翠,林木葱葱,流水潺潺。微风吹来,碧波荡漾,10多个工人正在紧张完善护栏等配套设施。负责工程的部队干事说,训练场本月即可投入使用,将为部队官兵提供更加良好的训练场地。
同时,博罗县还创新举措,与驻地部队共建“军民道德讲堂”。如首期邀请85岁的东纵边纵老战士叶治中、部队转业干部代表张惠阳走进军营,与1000多名官兵分享亲身经历,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军民共同植树2100亩
县内非公企业积极与驻军基层连队结对子也是该县“双拥”工作的一个亮点。目前,全县已有100多家非公企业与驻军基层连队结成共建对子,“双拥”共建单位136对,共建项目126个。
博罗县双拥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人表示,目前博罗已逐步形成了军地共建网络,通过制定实施《博罗县推进军民融合式发展规划方案的实施意见》等制度,建立完善了民营企业与重点优抚对象“联系帮扶”制度,并成立了全国首个县级社会化拥军组织—博罗县爱国拥军促进会。该会现有会员单位136个,设立了“爱国拥军基金”,迄今累计赠送慰问金(含物折款)260万元。
常态化、规范化、制度化、特色化的“双拥”工作路子,使得博罗的军民共建领域得到进一步拓宽。目前,该县已经形成了博罗康佳精密科技有限公司与75214部队开展军民共建、广州军区总医院与县人民医院共建、驻港部队与湖镇镇响水希望小学结对共建等多种新形式。
军民融合发展,共建幸福家园。据统计,2012年以来,军地共建道路28公里、防洪堤23公里,植树造林2100亩,共建新农村13个、社区9个,培养军地两用人才3100人。
典型故事
官兵雨夜奋战10多小时排除水库险情
哪里有险情,哪里就有人民子弟兵的身影。在博罗群众心中,战士就是守护神,也是百姓的贴心人,危难时刻,驻地子弟兵总能给群众吃上一颗“定心丸”。
2014年5月23日晚8时,横河镇普降特大暴雨。暴雨洪水冲刷,导致该镇的鸡鹅坑水库溢洪道消力池边墙倒塌约8米。如果继续让洪水冲刷,将会导致更大的险情。在这危机时刻,部队官兵冲在第一线,扛沙袋、打桩,不怕苦,不怕累,经过10多个小时的抢修,险情得到解除。而这时,天已经亮了。
2013年5月27日,泰美镇遭遇特大暴雨,该镇良田河水电管理站二级站至三级站之间和尚石(土名)河道,有5名群众被困于河道中间的石头上。收到群众求救信息后,武警部队官兵、消防战士作为主力,第一时间就赶赴现场营救。
当时,由于特大暴雨,进入事发地点的一座桥被水淹没,有一段路也发生了塌方,车辆一度难以进入。为此,消防官兵、武警官兵等先头救援人员徒步抄小路进入事发现场。
“看到战士来了,我心里就不慌了。”被困人员之一小钟说,“我知道他们一定会把我们救出去的。”最终,5名受困人员在被围困9个小时后,成功获救。
六旬“裁缝伯伯”为官兵缝衣28年
一台老式的缝纫机旁,摆着一台补鞋机,后边还停靠着一辆破旧的凤凰牌自行车,一位头发花白、面容慈祥的老阿伯端坐在缝纫机前,认真细致地帮驻地官兵缝补衣服。他就是被官兵亲切地称他为“裁缝伯伯”的钟耀洪。
1987年,钟耀洪来到离家8公里多的驻博某部,帮官兵们缝补衣服、鞋子和帐篷,一干便是28年。据统计,20多年间,经他的双手缝补的各式军服有34万余套、鞋子11.2万余双,他还亲手制作了2万余双鞋垫提供给部队,温暖了一茬又一茬的兵哥。
1999年3月,钟耀洪的老伴因病去世,女儿正在读中专,每年光学费就要上万元,生活压力很大。部队官兵知道后,缝补衣服时,大家总是偷偷地往他口袋里多塞几元钱。“与这些兵仔仔们相处时间久了,慢慢产生了深厚的感情,隔几天不见,就会想他们的衣服是不是又破了,有没有人帮着补啊。”钟耀洪说。
如今,随着自家的孩子成家立业了,没了经济负担,钟耀洪为官兵缝补衣服,每次只是象征性地收取一两元,为义务兵缝补衣服都是免费。大家都把他看成自家人,每次到部队来,战士们都争着帮他卸东西、抬工具。
广东省文明县城
广东省卫生县城
广东省教育强县
广东省旅游强县
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
全国十佳宜居县
全国十佳深呼吸小城
全民国防教育先进单位
全国农业科技示范县
博罗“名片”(部分)
(责任编辑:吴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