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拥模范陈吕荣千里慰问雷锋团侧记
7月23日,经过8余小时的颠簸,一路辗转千余里路程,本报记者与我市双拥模范典型陈吕荣终于到达雷锋同志的第二故乡辽宁抚顺。
抚顺是清王朝发祥地,也是中国著名的煤都。然而,人们熟悉抚顺,特别是青少年朋友熟悉抚顺,恐怕还是源于一位22岁的共和国年轻士兵——雷锋。走进抚顺,你会感受到雷锋的名字与这座城市无时无处不相随相伴,雷锋路、雷锋岗、雷锋小学、雷锋储蓄所、雷锋体育场、雷锋纪念馆……似乎雷锋已融入了城市的每个角落。不过在抚顺人民心中,最神圣的、最值得骄傲的当属雷锋生前的部队——“雷锋团”了。
雷锋生前所在部队属于工兵团,大概战士们出去执行任务了,虽是早上出操时间但整齐划一的营地显得很安静。道路一侧的电线杆挂着雷锋肖像和雷锋语录,办公大楼前矗立着雷锋雨夜送大嫂的雕塑。
一行的全国雷锋精神研究协会秘书长李峰威向我们介绍雷锋团最大的特色这个军营是一个没有围墙的军营,“为什么没有围墙?为的就是跟驻地老百姓没有隔阂,更好的服务地方老百姓。”
其实在去雷锋团之前,跟友谊国际集团结对的驻镇某部政委成军就这样评价过陈吕荣:每年送手套慰问官兵看似很普通很平常,但陈吕荣已经坚持了20余年,雷锋精神主旨是一个人做一件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这样的精神就跟雷锋精神相契合。在成政委的“撮合”下,陈吕荣终于圆了年轻时的梦。
来到雷锋团雷锋连巧遇雷锋班点名,“雷锋。”“到!”雷锋班七个战士齐声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