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统计,江门市旅居海外华侨400多万人,遍布107个国家和地区,素有“第一侨乡”美誉,为了打造“幸福侨乡”、“平安侨乡”,官兵们把打造侨乡“安全屏障”当成特殊使命。
2013年2月18日凌晨4时许,鹤山中队警报声大作。一名重刑犯罪嫌疑人手持剪刀和警方对峙,企图越墙逃窜。冲在最前面的武警江门支队下士班长张洁成为嫌犯第一个目标,25厘米长的剪刀向他猛刺过来。张洁毫不畏惧,迎着利刃冲了上去。
“不许动!”就在嫌犯一愣之间,张洁抓住有利战机将人犯击倒在地,与随后冲上来的官兵将其生擒。
为人民群众不惜流血牺牲是支队一脉相承的战斗基因,支队每时每刻都有60多名官兵战斗在一线。针对驻地国际活动多、跨国交流频繁、全球华侨关注程度高,他们坚持用“把驻地当故乡,视人民如父母”的精神凝聚官兵意志。今年3月29日下午,担负江门市汽车总站巡逻任务的四中队4名巡逻官兵配合车站巡逻民警成功抓获2名偷盗手机的新疆籍罪犯,武警官兵面对可能持刀乱砍的歹徒毫不畏惧。今年4月6日,台山市汶村镇梅溪村后山由于清明扫墓引发山林火灾,武警官兵面对熊熊燃烧的大火不畏艰险、不惧火魔,始终战斗在150余亩的火场上,经2个半小时安全扑灭山火。以往该支队完成的急难险重任务更是不甚枚举,成功处置了1990年鹤山“10.23”特大持枪杀人、1994年“11.17”通济桥抢险、1999年“8.23”东炮台抗洪抢险、2000年外海麻园“6.30”特大爆炸、2003年“10.07”建筑工地棚架垮塌、2008年鹤山昆仑山“12.02”扑救山火、2013年“2.18”犯罪嫌疑人企图脱逃和应对涉核游行示威活动等急难险重任务,用生命和热血为维护侨乡的经济繁荣筑起一道“安全屏障”。
俗话说“平时多流汗,战时少流血。”官兵圆满完成一项项急难险重任务的背后是常人难以想象的付出。在训练场,官兵说的最多的一句就是“宁可备而不用,不可用而无备”,官兵把当兵打仗、练兵打仗、带兵打仗和随时准备打仗的思想深深烙印在头脑里,保持箭在弦上、引而待发的高度戒备。今年六月,一场无预案处突演练在陌生地域展开,机动中队战士小刘在突击过程中从高墙上摔下来,双腿不能直立行走。医院拍片后发现,他双腿长出了骨刺,这一摔把骨刺都摔裂了。医生心疼地说:“哪有你这样折腾自个儿的,骨刺是个别专业运动员的毛病!”伤未痊愈,小刘就请求出院:“再不回去,我就错过了打仗的机会,不能打仗,当人民群众需要的时候怎么办?”下士王左在参加支队军事体育运动会时,背上的03式自动步枪刮伤背部,穿着血染的迷彩服跑完全程,在36名参赛队员中名列第三。正是武警官兵“当兵不怕苦、训练不怕累、打仗不怕死”的舍生忘死精神,保障了人民群众的安居乐业和驻地经济安全发展。
长大我也要当兵,2014年4月26日,武警江门市支队,廖彬华
爱心接力一支部队带动一座城市汇聚军民亲如一家的大爱真情——
倾心为民遍传鱼水情浓佳话
战士们远离家乡,远离父母,“把驻地当故乡,视人民如父母”的理念早已入脑入心。几十年来,官兵换了一茬又一茬,但为民服务的“爱心接力棒”从未间断,爱心帮扶的件件实事再现了一段段鱼水情浓的佳话,带动一座城市播撒大爱。
今年建军节前夕,武警广东总队江门支队二中队迎来一群特殊客人,当地群众殷日东带着大学毕业的女儿殷伙娣、儿子殷毅文,来到二中队与官兵共庆八一。殷日东的家,在被誉为“侨乡”的广东省江门市月山镇,他拉着指导员韦冠军的手说:“你们的情谊,我们会记一辈子!”
故事要从22年前那个雨夜讲起。
1993年3月25日深夜,暴雨如注。殷日东怀孕7个多月的妻子许幕珍突感不适。下哨路过的战士小徐和小宋赶紧用木棍和床单做成简易担架,将临产的许幕珍送到7公里外的镇卫生所。
雨点像脱落的珠子,打在地上噼啪作响,大树被狂风吹得东倒西歪。两名战士冒着大雨,踩泥泞,赶山路,艰难赶到镇卫生所。经医生全力抢救,许幕珍顺利生产。殷日东安顿好妻子,两名战士早已消失在雨夜里。
第二天,殷日东把一面“救民水火、无名英雄”的锦旗送到中队。时任中队指导员罗振斌久久不能平静:殷家一贫如洗,许幕珍又患病丧失劳动能力,以后生活咋办?当晚,中队干部骨干会议商定:把殷家当亲人对待,帮殷家脱贫致富。
从此,二中队与殷日东一家结下不解之缘。
殷日东的女儿殷伙娣、儿子殷毅文到了上学年龄,中队官兵送上6000多元学费。从此,中队官兵每个月都会拿出一部分钱,存入中队“武警关爱基金”内,作为姐弟俩的学费和生活费。22年来,中队官兵换了一茬又一茬,但帮助殷日东一家从未间断。
就在一对儿女健康成长时,殷日东身患脑膜炎的妻子突然去世。一年后,殷日东与一位病症与去世妻子类似的妇女结为夫妻,殷家负担更重了。官兵利用执勤、训练间隙,为殷家平整土地,修建水渠,传授种植养殖技术。每隔几天中队都派人到殷家看看,帮身体不好的殷日东干农活,打扫卫生,照顾他的续弦妻子。今年6月,指导员韦冠军休假期间,还特意购买科学种植书籍送到殷家。
2009年、2010年殷伙娣和殷毅文接连考上湛江师范学院、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中队得知情况后向大队党委汇报,通过全大队官兵努力,为姐弟俩捐款3万余元。战士小刘退伍前把节省出的2600元津贴全部捐给殷家。22年来,官兵为殷日东一家筹集善款超过11万元。 (责任编辑:徐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