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这种创新开拓不是蛮干,而是充满自信。据《环球时报》记者了解,每次新闻发布之前,耿雁生都会带领团队调研,走访相关单位,进行论证;他们平日和媒体保持常态化沟通,也和国内外一些研究机构保持日常联络,力争推出的举措符合传播规律。他们每天对国内外热点问题进行收集,动态跟踪、并及时作出分析研判。
这种特点在应对突发事件中有最好的体现。2014年国防部公布日本军机对我抵近侦察的视频和照片。耿雁生评价说,“这一视频证据公布超过十次发言。”当时日方炒作中国战机“异常接近”自卫队侦察机,影响国际舆论。新闻事务局了解情况后启动应急机制,在相关部门和专家积极配合下迅速形成应对方案。这一视频证据的公布打了一次漂亮的舆论反击战。中方视频照片的公开让日方炒作灰溜溜地收场,也为中国军队赢得国际舆论。耿雁生表示,“近年一些部队新闻传播和舆论斗争意识不断增强,相关工作机制越来越完善,这一切为我军应对突发事件和舆论引导工作做了铺垫。”
在耿雁生的记忆中,这样难忘的画面还有很多,比如中国首艘航母辽宁舰的信息发布,东海防空识别区对外发布,积极回应美媒渲染两国军舰南海对峙,反驳日本炒作我火控雷达照射事件等。
军队开放发展趋势不可逆转
对于外界对中国军队一些描述,耿雁生认为,目前中国军队正在由传统的内向型军队向现代化外向型过渡,正处于重要转型阶段。过去我们并不擅长对外讲故事。“敢于说、善于说、说什么是一种理念,这是我们面临的重大课题。回顾五年来的历程,有小的曲折和磕磕绊绊,但军队对外开放的大门已经打开,发展趋势不可逆转。实际上这项工作不仅是面子工程,更是里子工程。”
回顾五年的专职新闻发言人生涯,耿雁生表示,他和他的团队想到的能做的都做了,而且大部分事情都做成了。
谈起我军新闻发布工作和外军的差距,耿雁生表示,相比之下依旧有不小的距离,但毕竟我们走出了第一步。“这项事业与军队建设发展、开放相伴相随,随着军队体制编制的改革,军队新闻发布工作面临新的发展机遇。”作为新闻发言人,耿雁生秉持的理念是“我们是发布新闻的,我们本人不能成为新闻人物”。
4月30日,耿雁生主持了职业生涯中的最后一次国防部例行记者会。谈起离开发布台之后的打算,耿雁生说,发布台是他的战场,虽然离开了,但今后依然会和战友们继续交流。对现任的两位新闻发言人,耿雁生予以积极评价:“他们见识宽阔、思维开放、经验丰富、更富有理想。相信两位发言人会密切配合,在团队支持、在领导和机制的支撑下,军队新闻发布工作会做得越来越好。”
(责任编辑:吴婧)
(责任编辑:徐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