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化自信,在世界舞台讲述中国故事
2016-10-13 15:30:49   来源:新华社

第18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12日揭幕,从向全球知名艺术节源源不断地输送中国青年艺术家的新鲜创作,到携手“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共谱艺术华章……

新华社上海10月12日专电(记者 孙丽萍、吴霞)第18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12日揭幕,从向全球知名艺术节源源不断地输送中国青年艺术家的新鲜创作,到携手“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共谱艺术华章……走过17载春秋的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正以充满文化自信的姿态立于世界舞台,用国际化的艺术语汇讲述当下中国之精彩。

    善用国际元素,妙释中国故事

    马勒第六交响曲悲壮雄浑的乐章,连日来回荡在上海文化广场。陈薪伊执导、喻荣军编剧的话剧交响诗《吁地》在这里彩排合成。这台纪念长征胜利80周年的主旋律舞台剧,别出心裁地使用了西方文化元素。

    交响诗《吁地》创作团队选择了马勒的交响乐《大地之歌》,这不仅是为了纪念马勒这位艺术家,更是切合了《大地之歌》与长征的完美接合点。

    命运的打击、黑暗与孤独、英雄的抗争等主题在音乐中反复交织。中国艺术家用西方音乐诠释中国故事:在不同音乐主题的“烘托”之下,长征的主角——将军、炊事员、红小鬼等逐一登场,用每一个人的讲述,建构起惊心动魄的长征史诗。

    “并非刻意为之,可谓顺手拈来。”在国家一级编剧喻荣军看来,马勒音乐的悲壮,与长征故事形成一种精神上的振荡共鸣。而巧用西方音乐诠释中国的红色传奇,可以让中外观众轻松跨越不同历史文化之间的差距、共同感受和探讨人性主题。

    今年艺术节开幕演出“花落”上海民乐团《海上生民乐》。这是上海国际艺术节首次以一台纯粹中国风格的音乐会揭幕,是中国声音、世界表达,是精彩也是挑战。“上海国际艺术节要在世界舞台上发出中国声音,然而如今,我们表达的方式愈发丰富、自由且多元。”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总裁王隽说。

    给青年艺术家翅膀,带中国文化飞翔

    英国伦敦南岸艺术节、耶鲁大学创意音乐节、亚洲演艺中心等纷纷对第18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扶持青年艺术家计划”的剧目“下单”。他们认为,在中国青年艺术家的舞台作品中,有当代中国人真实的喜怒哀乐,也看得到中国融入世界、发生巨变的心路历程。

    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扶持青年艺术家计划”设立于2012年,短短5年间,“扶青计划”已成长为一个节中节、一个推动中国当代文化艺术走向世界的新品牌。

    两位“70后”中国艺术家今年被“扶青计划”推到了聚光灯下。“昆曲王子”张军的新作《我,哈姆雷特》用中国传统戏曲“无障碍”诠释众多莎剧经典角色,穿越古今中西。艺术家马良的舞台剧《爸爸的时光机》,以巨型木偶配合影像艺术,娓娓动人地讲述中国人的亲情故事,在黑白光影中追忆流金岁月。

    “给青年艺术家以翅膀,他们就能带着中国文化的种子,四处飞翔。”中国评论家协会副主席毛时安说,通过上海国际艺术节的扶持,一批青年艺术家正奔向世界舞台。他们既有传统文化根基、对老祖宗传下来的艺术怀有深厚情感,又渴望带着艺术理想去创新,正适合在上海国际艺术节扶青计划的平台上肩负传统文化起飞。

    复兴“艺术丝路”,共谱瑰丽华章

    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2015年与“一带一路”沿线16个国家的20多个艺术节共同发起合作发展倡议,勾勒复兴文化“丝路”雄图,建起首个“一带一路”国际演艺联盟。

    各个艺术节传承了世界各国和各民族的文化遗产与谱系,集聚全球艺术家的创作成果。而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发起的这一网络,正如美丽丝线串起遍布于全球的文明珍珠。如今,这条“艺术丝路”方兴未艾……

    作为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的重头项目,匈牙利文化周、“海上丝绸之路:福建文化周”将互相呼应,展现丝路文化魅力。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组委会今年还将与乌兹别克斯坦“东方旋律”音乐节和印度文化关系委员会签约,双方将互相输送剧目、艺术家,联合制作音乐剧。

    “判断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是否具有创造力和活力,要看它的科技与艺术。对于以文化古老著称的中国更是如此。”知名作曲家谭盾说,当越来越多的中国的艺术家自信满满地在文化天空中驰骋创意和梦想,世界将对中国的未来更加瞩目、屏息以待。

(责任编辑:任湘萍)

相关热词搜索:中国 舞台 故事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