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邮箱:sy.china@163.com
联系电话:010-85916510

有一种情结叫国家利益至上

2016-10-13 19:00:20来源:中青网
中国青年网北京10月3日电(记者 岳巍)航空发动机,作为现代工业的集大成者,因其制造要求的极端苛刻和复杂,而被喻为工业皇冠上的明珠。...

中国青年网北京10月3日电(记者 岳巍)航空发动机,作为现代工业的集大成者,因其制造要求的极端苛刻和复杂,而被喻为工业皇冠上的明珠。当今世界,能够制造飞机、导弹、坦克、大炮的国家有很多,但对于航空发动机却大都只能望而兴叹。

  中国是世界上仅有的五个能够独立研制航空发动机的国家之一。早在60多年前,这一看似不可能实现的任务,比原定计划提前一年零一个月梦想成真。

  工房如战场,我们是兵将。任务若不完,誓不下火线。

  湖南省株洲市董家塅,是我国早期六大航空企业之一——中国航发南方工业有限公司的所在地。在这里的厂区内,有一幢低矮的老式工房与其他现代化的工业厂房相比,显得更为特别。这里曾是国民党溃败后遗留下的兵工厂房废墟,新中国的航空发动机事业便是在这样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开始的。

\

  株洲兵工厂旧照。中国航发南方供图

  创业在废墟 “南方人”自己动手建家园

  1950年,2000多名来自胶州、渤海、苏北等地的兵工战士星夜兼程来到这里,在一片荒凉的废墟上开始了株洲兵工厂的创建。1951年,中央决定将株洲兵工厂改建为航空发动机修理厂,代号331厂,以满足朝鲜战场航空发动机修理任务需求。

\

  兵工厂改建工作正在热火朝天的开展。中国航发南方供图

  改建工作是异常艰难的。由于地处山岭腹地,交通不便,资源匮乏,除了两栋破旧不堪的厂房外,就连一条像样的道路都没有。

  失落过后,并没有灰心,自己动手,才能丰衣足食。

\

  职工宿舍旧照。中国航发南方供图

  几根竹竿,数片草席,淋上厚厚的黄泥,就变成了堂皇的职工宿舍;由于没有水井,生活用水便成问题,取水完全来自一条小溪。每逢南方雨季,水壶里的水都是浑浊的泥巴水。也正是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第一代“南方人”开始了一边搞建设、一边搞研制的第一次创业。

  烈日搞研发 毛主席亲笔签署嘉勉信

  前一段时间,一篇名为《航空发动机到底有多难?》的文章在网络上传播开来,高温、高压、高速以及苛刻的耐持久性,让人们了解到干航空发动机的确很难。

  由于基础条件落后和技术储备不足,新中国第一台航空发动机的试制也充满了意想不到的挑战。在当时,航空发动机大都以活塞式为主,这种发动机最大的难点就在于活塞汽缸的研制。为了让汽缸头尽快满足设计要求,工厂技术技能人员连续几天几夜攻关在生产一线。

\

  照片中依稀可以看到当时研发的场景和氛围。中国航发南方供图

  正是在大家忘我的努力下,汽缸散热片、汽缸和缸头热组合等几个关键工序先后被攻克,发动机上的第一个大组件——汽缸组合试制成功。

  南国之夏,酷日当空。在简陋的厂房里,工人们个个汗流浃背,尤其是电镀热处理等热加工工房里,更是炎热如蒸。

  1954年8月,是值得中国人铭记的日子。在苏联专家的指导下,经过连续几个月的日夜攻关,新中国第一台航空发动机试制成功,比国家计划期限提前了一年零一个月。10月25日,毛泽东主席亲笔签署嘉勉信,祝贺首台航空发动机试制成功。

\

  毛泽东祝贺首台航空发动机试制成功的亲笔签署嘉勉信。中国航发南方供图

  这封嘉勉信是毛主席为中国航空工业亲笔签署的两封嘉勉信之一,一封嘉勉新中国第一台航空发动机试制成功,另一封嘉勉装配第一台航空发动机的飞机首飞成功。

  也正是在这样厚重的殷切期许下,一代代“航发人”务实求精、创新图强,取得了一个又一个新的胜利,奠定了“航发人”坚守国家利益至上的文化基因。

  困境中突破 二次创业发出最强音

  “奇迹靠我们双手来创造!”这是“南方人”的时代宣言。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央对国防科技工业进行战略调整,军品订货陡然下降,许多军工企业进入了“停缓建”状态。中国航发南方的生产研制也受到了严重制约和冲击。

  面对困境,只有放手一搏才有出路。经过了一个短时间的困惑之后,神圣的使命感赋予了南方人必胜的信心。“军民融合,以民养军”,勇敢的南方人喊出了第二次创业的最强音。

  航空为本,军品上水平,敢为人先的南方人,在积极开发民品市场的同时,时刻保持着清醒的头脑和深远的发展眼光。特别是在摩托车效益红火的“诱惑”面前,仍不忘初心,坚守主业。上世纪八十年代,公司果断决策自行贷款,走出国门与法国航空企业合作,引进先进涡轴航空发动机技术,作为接触欧美先进航空发动机制造技术的一个非常好的机会和平台。

\

  法国航空企业代表来厂参观。中国航发南方供图

  阿赫耶发动机技术的引进,加快了中国航空发动机事业追赶世界先进水平的步伐,为中国航发南方成为我国轴桨动力基地打下良好基础。

  助力大阅兵 让中国战鹰装上“中国心”

  心无旁骛干好航空发动机!

  经过65年的不断发展,南方公司在中小型航空发动机研制领域积累了雄厚的技术基础和人才基础,也为我国国防武器装备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在2015年“九·三阅兵”大典上,飞越天安门上空的各类战鹰中,有超过三分之二的发动机是由南方公司生产制造。除此之外,亚丁湾远洋护航、中外联合军事演习、重大安保等,南方制造的航空发动机配装各类战鹰出色地完成一个又一个国家任务。

  2016年3月,国家正式将航空发动机和燃气轮机列为“十三五”期间重点发展的100个工程项目之首,中国航空发动机事业迎来新的发展征程。8月28日,中国航空发动机集团的正式挂牌成立,标志“两机”重大专项的稳步实施成为事实。聚焦主业、心无旁骛干好航空发动机、坚持国家利益至上、让中国战鹰装上“中国心”,已经成为当代“航发人”共同的职业追求。

  回首中国航发南方65周年发展历程,从国民党遗留下的一片废墟上起步,到现在生产研制一体的大型航空发动机企业;从简单的维修测绘仿制,到完全自主研制;从单一品种制造到系列化多谱系发展;南方公司先后创造了十多项新中国第一、填补了多项技术空白,累计交付各类航空发动机14000多台、导弹8000多枚。

  65年辉煌如画,这是坚守的65年,也是信仰传递的65年。它犹如一个历史缩影,见证着中国航空发动机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也永续着一代代航发人忠于祖国的精神传承。

  国家利益至上,不分时候,没有条件,这是航空发动机人不舍的情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