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双拥中国网 > 苏区老区 >
投稿邮箱:sy.china@163.com
联系电话:010-85916510

湘鄂西、湘鄂川(渝)黔革命老区大历史、大事件、大贡献

2018-07-12 11:37:13来源:恩施新闻网

在轰轰烈烈的土地革命斗争中,从1927年9月到1935年11月,贺龙、周逸群、关向应、万涛、段德昌、柳直荀,任弼时、萧克、王震等根据中共中央的指示,先后创建和领导了湘鄂边、湘鄂西、黔东特区、湘鄂川(渝)黔革命根据地。

1981年6月27日(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指出:土地革命战争时期,“随着斗争的发展,党创建了江西中央革命根据地和湘鄂西、海陆丰、鄂豫皖、琼崖、闽浙赣、湘鄂赣、湘赣、左右江、川陕、陕甘、湘鄂川黔(等)根据地。,建立了工农红军第一、第二、第四方面军和其他其他许多红军部队”。

湘鄂西、湘鄂川(渝)黔老区人民在革命战争年代,用生命、用血肉为革命作出(了巨大)的牺牲和贡献,形成了永恒的历史记忆。

大历史

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为推翻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作出了不懈地努力,实行第一次国共合作,进行北伐战争。1927年春夏,蒋介石、汪精卫相继背叛革命,对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实行血腥屠杀。

在白色恐怖面前,共产党人没有被吓倒,从血的教训中悟出了“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真理。1927年8月1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发动了震惊中外的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宣告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创建人民军队和进行武装夺取政权斗争的开始。南昌起义军的总指挥是贺龙,参加起义的部队是国民革命军第20军全部,第11军2个师,第4军2个团和农民运动讲习所的学员,即贺龙率领的20军2万人,叶挺率领的11军5500人,周士递率领的3000人,南昌警察400人,教导团100人,农民运动讲习所80人。南昌起义部队的主要力量是湘鄂西、湘鄂川(渝)黔籍的士兵,仅张家界就有5000人,其中贺龙家乡有3000人。

党的“八.七会议”后,确定了实行土地革命和武装起义的方针,继秋收起义、广州起义和其他地区的起义之后,中共中央策划全国第二次武装暴动,“把暴动的成功厚望寄托在湘鄂西地区”。同年九月开始,中共中央先后六次研究湘鄂西的问题,直到1928年1月,中共中央在上海成立湘西北特委后并入湘西特委,并委派贺龙、周逸群回到湘鄂西发动武装斗争,先后组织年关暴动、发动桑植起义,实施红色武装割据。从此,贺龙、周逸群、段德昌、关向应、任弼时、萧克、王震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这里开始了长达十年的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先后创建了湘鄂边、湘鄂西、黔东特区、湘鄂川(渝)黔苏维埃革命根据地。

湘鄂边革命根据地时期(1927.9—1930.7)。在极其艰苦卓绝的斗争中,以桑植、鹤峰为中心,经过两年多的游击战争,开辟了湘鄂边根据地,创建了中国工农革命军第四军1929年2月在鹤峰县杜家村整军,传达党的“六大”精神,正式将中国工农革命军改变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史称湘鄂西红军)。这一时期,根据中央精神,学习井冈山经验,在桑植县对红军进行了著名的罗峪整编,把支部建在连上,加强了党对军队的领导,部队素质大大提高,战斗力得到了加强。1930年3月,根据中共中央指示和鄂西特委决议,红四军留部分骨干和游击队坚持湘鄂边斗争,主力东下洪湖与红六军会师,前后三次东征都遭遇敌人重兵阻截,红军损失惨重,红四军改称为红二军,直到7月初,两军才于公安会师。

湘鄂西革命根据地时期(1930.7—1934.4)。1930年6月,中央开辟了赣南、闽西根据地,组建了红一军团。在这种形势下,红四军后称红二军与红六军组成了红二军团。红二军团的成立,标志着湘鄂西革命斗争进入新的阶段,它和鄂豫皖、湘鄂赣红色地区相呼应,构成了对敌人统治的中心城市——武汉的包围。贺龙领导的红二军同周逸群领导的红六军,组成红二军团,开辟了湘鄂西革命根据地。湘鄂西革命根据地曾覆盖75个县市,拥有3.8万正规红军和近20万地方武装赤卫队,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割据范围最大的三块红色根据地之一。中国人民的老朋友,已故的新西兰进步作家路易·艾黎曾满怀深情地两度访问湘鄂西,将湘鄂西的“洪湖精神”弘扬于世界。

由于王明左倾路线,加上国民党反动派的围剿,使湘鄂西革命根据地损失殆尽。红二军团不得不转移,从湘鄂西出发,过湖北、驰河南、越陕西、抵湘鄂川(渝)边,经过7000多里的小长征,红军只剩下9000多人了,这时红二军团改为红三军。

黔东特区根据地时期(1934.5—1934.10)。由贺龙、关向应等率领的红三军,领导广大劳苦大众,一边在湘鄂川(渝)边打游击,建立根据地;一边探寻中央和红一方面军,在云贵高原上的黔东,建立了第一块红色革命根据地。到了枫香溪后,召开“中共湘鄂西中央分局枫香溪会议",贺龙提出创建黔东根据地,这是红三军的一个很大转变,肃反停止了,提拔重用了一批干部,建立完善了党、团组织,恢复了政治机关,在各县建立游击队,组建独立团,壮大红军,扩大根据地。黔东特区,时辖17个区革命委员会(或区政府),约100个乡苏维埃政府,辖区包括今沿河、印江、德江、松桃、酉阳、秀山等县毗邻地区,纵横100余公里,人口10多万。

湘鄂川(渝)黔苏区根据地时期(1934.11—1935.11)。1934年8月7日,任弼时、萧克、王震等率领红六军团,作为长征先遣队,从湘赣革命根据地突围西征。10月24日,抵达黔东与贺龙、关向应领导的红三军后恢复为红二军团会师。11月24日,红军解放大庸,奉中央电示,于11月26日成立湘鄂川黔省委、省革命委员会、省军区,开创了湘鄂川黔苏维埃革命根据地,领导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31个县、50多万军民的反围剿斗争,先后取得永顺十万坪大捷、桑植陈家河大捷、咸丰忠堡战役大捷、宣恩板栗园战役大捷的胜利,活捉国民党军队四十一师中将师长张振汉,击毙敌八十五师师长谢彬等,沉重地打击了国民党反动派和地方封建势力的嚣张气烟,有力策应了中央红军长征。

大事件

湘鄂西苏区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贺龙等老一辈革命家开辟的农村革命根据地。位于湖南、湖北两省边界地区,包括湖南省湘西自治州、张家界市和湖北省恩施自治州及洪湖、监利、“巴兴归”、“荆当远”等广大地区。

1927年底,贺龙、周逸群等奉中共中央指示前往湘鄂西发动武装革命。1928年初,在监利县境内,贺龙、周逸群等与贺锦斋、吴仙洲等领导的游击队会合,打起了工农革命旗帜,随后相继领导了监利、石首、华容、南县等地的年关暴动。1928年4月2日,组织指挥桑植起义,又叫湘鄂西起义,成立了中国工农革命军第四军。

桑植起义之后,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贺龙率起义部队进入湘鄂边界鹤峰境内的大山区开展游击战争。1928年7月初,根据中共湖南省委指示成立了以贺龙为书记的(中共)湘西前敌委员会,1928年12月,贺龙率领工农革命军到达恩施地区与中共施鹤特委会和,根据中央指示,将中共湘西前敌委员会改为中共湘鄂西前敌委员会。1928年底至1929年春,工农革命军先后改编了咸丰黑洞“神兵”、宣恩晓关“神兵”、鹤峰邬阳关“神兵”,相继攻克建始、鹤峰、桑植等县城,开辟了湘鄂边根据地。

与此同时,周逸群转至洪湖地区,组织中共鄂西特委,在监利、华容、石首、江陵、沔阳等地领导武装斗争,并建立了分别由段德昌、段玉林领导的两支游击大队。1929年这两支游击队合编为鄂西游击总队,1930年春又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六军。中国工农红军第六军成立后,先后攻占沔阳、潜江、石首、汉川、华容、公安等地,开辟了洪湖根据地。

1930年夏,贺龙率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东下洪湖地区,7月初,与中国工农红军第六军会师湖北公安。随后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改称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军,二、六两军合编组成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军团,贺龙任总指挥,周逸群任政委。湘鄂边、洪湖两个根据地连成一片,成燎原之势。

1930年9月,中共中央下达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军团南征,配合中国工农红军第一、第三军团北上,攻打长沙未果,损失很大,第二军团不得不向湘鄂边根据地转战。

1930年12月贺龙、邓忠夏率领红军部队回到湘鄂边的鹤峰走马坪修整,在这里武装收编了川东杂牌军甘占元、张轩、秦伯卿部共3000余人,补充各种枪支2000余支。

1931年3月,中共湘鄂西中央分局成立,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军团改编为红三军,湘鄂西根据地扩展到汉水以北的鄂中地区。

1931年9月中旬,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军七、八师奉命从房县向洪湖根据地转移。同年底,中共中央把襄枣宜革命根据地划归湘鄂西中央分局管辖。到1932年夏,湘鄂西根据地发展到包括洪湖、湘鄂边、襄枣宜、巴兴归根据地,以及鄂西北的均县、房县、谷城、保康等二十多个县的地区,红军和地方武装发展到三万余人。

1932年秋,由于王明“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领导,红军未能粉碎国民党军对湘鄂西根据地的“围剿”。到1933年11月,湘鄂西革命根据地全部丧失。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军,在湘鄂西中央分局夏曦、贺龙、关向应的领导下,被迫撤离湘鄂西,经过7000里艰难转折斗争,转移至湘鄂川(渝)边地区继续坚持斗争。

1933年12月18日---20日,湘鄂西中央分局在湖北咸丰大村召开会议,(批判了夏曦执行的左倾路线,)决定“创建湘鄂川黔边新苏区”。之后,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军在湘鄂川(渝)黔边转战,寻找建立新的革命根据地。

1934年5月,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军西渡乌江,进入贵州,主力部队只有4300人了。6月19日,湘鄂西中央分局在贵州沿河枫香溪召开会议,决定在黔东创建革命根据地。7月21日黔东特区革命委员会成立,红军增加到了5100人。黔东革命根据地的创建,为中国工农红军二、六军团胜利会师和湘鄂川(渝)黔苏维埃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创造了条件,提供了保障。   

1934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第六军团,在任弼时、萧克、王震的率领下,经过艰苦转战,进入黔东,24日,与贺龙、关向应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军在印江木黄胜利会师。会师后红三军恢复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军团番号,两军团组成二六军团,联合行动,由贺龙、任弼时、关向应统一指挥。  

中国工农红军二、六军团会师后,为了策应党中央和红一方面军长征,最大限度地把国民党军主力背过来,减轻红一方面军的压力,策应、保障遵义会议召开,迅速开辟建立了湘鄂川(渝)黔边苏维埃革命根据地,并发动湘西攻势。  

1934年10月28日,中国工农红军二、六军团从四川(现重庆市酉阳县)南腰界出发,向湖南湘西挺进。11月7日,攻克永顺县城,湘敌何键急令湘西军阀陈渠珍派兵堵剿,陈纠集三个旅,约一万人的兵力向永顺扑来。红军决定采取诱敌深入、聚而歼之的作战方针,主动放弃永顺县城,退至城北90里的十万坪地区设伏。11月16日黄昏,尾追之敌进入伏击圈,我红军奋起痛击,歼、俘敌3000余人。我红军乘胜追击,11月24日占领大庸、桑植。12月7日,进击沅陵,17日包围常德,攻下桃源。  

由于湘西攻势的胜利,促进了革命根据地新区工作的发展,中国工农红军二、六军团控制了永顺、大庸、桑植和龙山、保靖、桃源、慈利、石门、常德等县,并占有大庸、桑植、永顺等县城,建立湘鄂川(渝)黔边苏维埃革命根据地的时机已经成熟。   

1934年11月26日,奉中共中央电示,在大庸(今张家界市城区)成立了中共湘鄂川黔苏维埃革命根据地省委,任弼时为省委书记,贺龙、关向应、夏曦、王震、肖克及张子意、刘士杰(后叛变)、周玉珠为省委委员,同时成立湘鄂川黔苏维埃革命根据地省军区,贺龙任军区司令员,任弼时任政委。还成立了苏维埃湘鄂川黔省革命委员会,贺龙为主席。至此,以大庸为中心的湘鄂川黔苏维埃革命根据地正式形成。湘鄂川黔苏区省委成立之后,即着手领导建党建政、开展土地革命和扩大红军等项工作,同时还进行经济、文化教育、卫生等方面建设,推动了苏维埃革命根据地的巩固和发展。

湘鄂川黔苏维埃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和发展,特别是红军的主动出击,给国民党反动派造成了巨大威胁,蒋介石惊恐万状,下令调集湘鄂两省的军队,在地方保安团的配合下,先后集中了11个师又4个旅,共130个团,约40万人的兵力,对湘鄂川黔苏维埃革命根据地发动“围剿”。

针对敌人的疯狂进攻,我根据地军民同仇敌忾,严阵以待。1935年8月下旬,中国工农红军二、六军团主动出击,取得了陈家河、忠堡、板栗园等一些重大战役的胜利,先后占领石门、澧州、津市、临澧等县城,根据地和红军进一步扩大。9月,湘鄂川黔苏维埃革命根据地中心区域和游击区已扩大到东至洞庭湖西岸,西至四川酉阳,西北至湖北来凤、咸丰、利川、宣恩,南至沅陵,北至湖北鹤峰,加上黔东和鄂川边两个游击区,人口约200万,红军发展到4个师12个团,2万多人,成为中国工农红军三大主力之一,同时扩大和巩固了根据地。

1935年11月19日,中国工农红军二、六军团,根据中共中央、中革军委的命令,分别在桑植县刘家坪和瑞塔铺举行红军长征出发誓师大会,除留湘鄂川黔特委和红十八师3000人坚持根据地斗争、牵制诱敌之外,主力部队18000人告别父老乡亲,妻子儿女,哥兄嫂弟,于当晚出发,开始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经过一个多月的转战,我红二、六军团于1936年1月进入贵州。留守在湘鄂川黔根据地的湘鄂川黔特委和红十八师,经过浴血奋战,完成了掩护主力红军转移的任务后,也突破重围,于1月9日到达贵州江口与红军二、六军团主力会合。1月下旬,我红二、六军团主力继续西征,突破乌江天险,迂回旋转乌蒙山,2月初,占领黔西、大定、毕节地区,并成立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川滇黔省革命委员会”,5000儿女参加红军,红军队伍在不断壮大。

在创建、发展、捍卫中华苏维埃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和长征中,红二、六军团指战员对党忠诚,服从全局,团结统一,浴血奋战,舍生忘死,前仆后继,谱写了人类历史上的壮丽凯歌,书写了为民族解放牺牲的动人篇章。

红军北上抗日离开湘鄂西、湘鄂川(渝)黔革命根据地后,国民党反动派卷土重来,对革命力量进行疯狂镇压。面对敌人的血腥屠杀,我革命干部、群众,英勇顽强、宁死不屈,表现出对革命事业的无比忠贞,其英名彪炳青史,永留人间。

大贡献

地位特殊,红军三大主力之一。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湘鄂西革命根据地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全国三大红色根据地之一,湘鄂川(渝)黔根据地是继中央革命根据地之后,南方最大的根据地。贺龙、周逸群、关向应,任弼时、萧克、王震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此领导并创建红色根据地。这些根据地起步之早,持续时间之长,苏区范围之宽,影响之广,贡献之大全国闻名。在这里,孕育、诞生、壮大了中国工农红军第二方面军,先后牵制国民党军50万人,造就了178位共和国开国将帅和一批党和国家领导人,在中国革命历史上作出了重要贡献。

发动群众,创造“贺龙周逸群式”工农割据经验。湘鄂西苏区地跨湘、鄂两省。在中共湘鄂西特委和后来成立的中共湘鄂西中央分局、省委的统一领导下,互相配合,进行斗争,构成了湘鄂西苏区的整体。它在全盛时期,遍及75个县,拥有3万多红军主力和近20万地方赤色武装。控制了新滩至沙市间沿长江近570公里的地带。在星火燎原的过程中,创造性的开展山区、湖区、平原游击战争,从无到有创建了主力红军和地方革命武装。贺龙、周逸群、万涛、段德昌等创建的独特经验,被毛泽东赞许为“贺龙周逸群式”工农武装割据的典型,为探索、形成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作出了重要贡献,在8年多的艰苦岁月中,湘鄂西根据地的军民累计歼敌10余万人,自身也付出了沉重代价。根据地在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建设方面都取得了重大成就。

灵活机动,有效保存红军实力。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军退出湘鄂西根据地后,转战于湘鄂川(渝)边区,数次准备建立根据地未果。1933年12月,中共湘鄂西中央分局在湖北咸丰县大村举行会议,提出"创造湘鄂川(渝)黔新苏区"口号。1934年,在向黔东进军途中成立由夏曦、关向应、贺龙、卢冬生组成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湘鄂川(渝)黔边革命军事委员会。1934年5月至7月间,红三军进入黔东,开辟包括贵州的沿河、印江、德江、松桃和四川的酉阳(今属重庆市)在内的黔东特区根据地。8月,湘鄂西分局决定红三军一方面巩固和发展黔东特区根据地,另一方面东出湘西,在湘鄂川边恢复老根据地,发展新根据地,以形成湘鄂川(渝)黔革命根据地的大局面。

艰苦作战,主动配合中央机关和红一方面军突围。湘鄂川(渝)黔根据地先后经过了木黄战役、红六军团与红三军团会师红三军团恢复红二军团、南腰界会议、十万坪战役、溪口战役、后坪战役、陈家河战役、桃子溪战役、忠堡战役、板栗园战役。中国工农红军二、六军团在半年多的反“围剿”斗争中,大小战斗30余次,击溃敌86个团,俘敌纵队司令以下8000余人,毙伤敌师以下1万余人,缴获山炮两门、轻重机枪150余挺、步枪1万多支、电台5部,取得了反"围剿"斗争的重大胜利。一系列重大战役和胜利,不仅粉碎了国民党军的"围剿",而且牵制了40余万国民党军队,有力地策应了党中央和红一方面军的长征,为遵义会议的召开,赢得了时间,提供了保证。湘鄂川(渝)黔革命根据地省委、省军区、省革委会从1934年11月26日在大庸成立到1935年12月23日,红第十八师从龙山茨岩塘最后撤离共计395天,中国工农红军二、六军团足迹纵横千余里。

服从大局,成功突围后,确定北上抗日。1935年9月,蒋介石又调集22个师又5个旅,共130个团,加上地方保安团(队),总兵力约40万人,企图将中国工农红军二六军团压缩和聚歼于龙山、永顺、桑植之间。当时,中国工农红军二六军团总兵力只有4个师共12个团2万多人,加上地方独立团和游击队,不及敌军的十分之一,而且先后取得了反围剿几个重大战役的胜利。为保存实力,根据中央的安排,湘鄂川(渝)黔省委和军委分会研究决定,红军主力退出根据地。11月19日,红二、六军团从桑植县刘家坪和瑞塔铺誓师出发,开始了伟大的长征。在长征途中,贺龙同志率领红二方面军,维护党和红军的团结统一,机智勇敢,灵活作战,创造了三次“神来之笔”,促成红四方面军一道北上,直到甘肃会宁三大主力红军会师。毛泽东称赞红二方面军“是个了不起的奇迹,是个大经验,要总结,要大家学”。

中华苏维埃湘鄂川(渝)黔根据地时期,红二、六军团严格执行中央指示,从大局出发,将国民党主力军背过来,保障了党中央和红一方面军安全突围,确保遵义会议胜利召开。苏区军民前仆后继为革命作出巨大牺牲,仅桑植县就有13000多人参加红军,2万多人为革命牺牲,“贺氏族人被反动派杀害的就有数百人,贺氏族人和亲属为革命牺牲的有数千人之众”。恩施地区有20多万人,投身革命斗争,近两万多名青壮年参加红军和游击队,有12000多人为革命献出了生命。

中华苏维埃湘鄂西、湘鄂川(渝)黔革命根据地老区人民,始终与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红军生死与共,同呼吸,共患难。在战争年代,湘鄂西、湘鄂川(渝)黔革命根据地人民养育了共产党和领导下的红军,提供了坚持长期斗争所需要的人力物力财力,为壮大革命力量,取得最后胜利,付出了巨大牺牲,作出了重大贡献。

湘鄂西、湘鄂川(渝)黔老区人民卓越的历史功绩永载史册。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缅怀先烈,铭记历史。善待苏区老区人民,服务老区人民,使老区人民早日实现小康,是从事老区、老促会工作者的责任担当,使命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