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财经日报/青岛财经网讯(记者 封满楼) 在青岛这座有着光荣拥军传统的城市,军民情谊深体现在城市的每个细节里,彰显在军政军民的每次交往中。记者从市民政局了解到,青岛已经连续七次获得全国“双拥模范城”的荣誉,在岛城,全市2400多个双拥共建对子,长年组织开展双拥共建活动,军地双方相互学习、相互支持、相互促进,军民关系更加密切,双拥基础更加雄厚,谱写出军爱民、民拥军、军民团结一家亲的新篇章。
打牢双拥工作基础
近年来,各级党委政府和部队始终把双拥工作作为义不容辞的政治任务,将其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和部队建设总体规划,纳入党政军领导干部政绩指标考核。“视航母官兵为亲人、视航母需求为命令、视航母安全为生命”,2013年航母部队入驻青岛后,市委书记李群第一时间走访慰问、现场办公,提出如是要求。在市委、市政府的协调下,公交、邮电、书店、银行、医疗等设施及时到位,近期又投资1150余万元,帮助航母基地提升绿化水平,有效保障了部队需求。
市委、市政府将双拥工作纳入 《青岛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进行统一规划,严格执行双拥工作年度述职、军地合署办公、军地联席会等制度,实现了军地资源共享、信息互通……方方面面的制度建设,使得双拥工作长效机制逐步健全。
在青岛,优抚对象定期抚恤补助标准率先实现城乡一体化标准发放,“三属”抚恤补助标准高于国家标准4000余元,在乡复员军人补助标准处于全省领先水平……此外,每年接收军转干部600余名、退役士兵4000余名,全部得到妥善安置;累计安排随军家属360余人,发放未就业生活补助900余万元,优抚服务保障能力不断提高。
创新双拥工作模式
围绕把军民融合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这一战略要求,我市加快规划建设“古镇口军民融合发展创新示范区”,建成了一批军民融合科技企业孵化器、军民融合基础设施等重大工程。通过军民融合这个双拥工作的重要抓手,努力打造军民融合式发展创新高地,带动双拥工作实现新的提升。
示范区专门协调黄岛区职教中心租用了1.1万平方米用房,打造了临时舰船装备保障平台,整合各保障单位统一办公,3月份开始投入使用。解决了舰船装备技术保障没有固定场所没有安全保障问题。目前舰船装备技术保障中心已有海军工程学院、系统工程研究院等30多家单位正式入驻。示范区与哈尔滨工程大学签订了共建军地两用人才教育联盟框架协议,重点加强船舶设计维修、港航技术等专业建设;正联合一些装备承制单位,共同建设装备技术保障人才培训联盟。加上落户在此的研发单位所办的培训基地,古镇口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将形成一条完整的舰船人才链。按照“园区协调、军地参与、市场运作”的模式,示范区依托专业食品公司,建成了1000亩古镇口军供蔬菜生产保障基地,并引进了企业建设的占地200亩的军港生活保障中心。据介绍,该保障中心年内将开工建设展览展示中心和检验检测中心,以后舰船食品保障将实现本土化。另外,示范区还建成了占地40亩的海军小学,海军官兵公寓、海军中学已开始规划建设。
通过一些重要领域和环节的探索先试,军民融合发展效应初步显现,示范区已累计集聚涉海涉军项目67个,总投资额超过400亿元。
谱写拥政爱民新篇章
中俄联合军演、西太海军论坛活动期间正值四月份海上捕捞的黄金季节,岛城渔民识大体、顾大局,主动休渔停航,彰显了岛城人民深厚的拥军情结。在这座活力勃发的城市中,军地之间始终保持着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的和谐共振、协调发展;军民之间始终彼此关怀、携手互助,宛若一个大家庭。
在岛城,全市2400多个双拥共建对子,长年组织开展双拥共建活动,军地双方相互学习、相互支持、相互促进,军民关系更加密切,双拥基础更加雄厚。
在岛城,各级坚持以军地联席会为平台,集中帮助部队解决供水供电、营院综合整治等难点问题100余项,办结率100%。市财政投入640余万元,用于部队“菜篮子”工程建设,投入400余万元,为部队新建电脑学校20所,全市累计为部队送书40余万册。
在岛城,驻青部队官兵换了一茬又一茬,但拥政爱民的子弟兵本色始终没有改变。四年来,驻青部队累计完成植树造林面积4000余亩,清理垃圾1.2万余吨,处置各类突发事件20余次,组织大中小学生军训和国防教育活动30余万人次。先后帮助20余名先心病患儿到北京免费手术。近年来,先后涌现了冒着生命危险4次下污水井救人的好士官于晓军、双手托举抢救坠楼女大学生的最美军官邢晓斌等一批先进典型。
(责任编辑:吴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