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7月27日是星期天,在利州区卫生局领导的带领下,利州区中医院内儿科主任医师安永泉等在射洪中医院忙得不亦乐乎:“拍照只是开始,之后我还要整理归类,把全省全国的中医最新理念和技能植入到我们的医务工作中,让患者实实在在感受到中医药‘简便验廉’的魅力。”
现在的安永泉与半个月前判若两人,与利州区稳步推进中医强区工作有关。“今年,我们将把利州区中医院建设作为我区让群众‘住好医院,看名医生,吃低价药’的重要着力点,以此解决宝轮镇周边20余万群众的就医、康养难题。”利州区卫生和计划生育局长刘映勇说。
经脉不畅,中医“龙头”患“重疾”
2011年3月9日,为了整合资源,提升医院实力,利州区将同在宝轮镇的原中西医结合医院和水电五局职工医院合二为一,成立了利州区中医院,弘扬中医医技,造福赤化、三堆、白朝、金洞等乡镇。
“医院设备设施落后,人才结构很不合理,又没赶上灾后重建发展机遇,今年突然面临生存危机。”医院办公室主任于述斌说,医院虽被视为利州区西片的龙头医院,但外部形象差,房屋破旧不堪,本单位的人才留不住,外边的人才引不来。为了改变这一现状,医院自筹2500万元修建1.4万平方米的住院大楼,由此导致外债超过4000万元,比去年医院一年的总收入还高。去年十月大楼投入使用,可今年上半年住院人数同比却下降22%,门诊下降12%,医院人心浮动,10名临床医生辞职。
“门诊医生70%面临退休,从医药专科学校毕业的年轻人大多没取得独立行医资格,医院人才面临严重的青黄不接。”医院副院长樊晓林说,医院位于乡镇,环境待遇都无法与城市大医院相比,人才引进困难,近3年没有一名医科大学毕业的本科生愿意到医院工作。招聘的专科生,按照相关文件规定,工作后第二年才能参加职业助理医师考试,5年后才能参加职业医师考试,也就是说,至少工作6年才能单独行医。现在小城市的大医院也普遍缺少优秀医生,乡镇医院稍微出众的青年医生,随时都可能被大医院挖走。
集体会诊,外引内联激发活力
老院长患病,从外面引进院长极有可能导致“水土不服”,今年七月,利州区慎重决定:让医院党总支书记、副院长何兴林主持工作。
“他本身就是业务骨干,为人低调,做事敬业,从事临床工作29年,任中西医结合外科主任医师14年,医护人员和患者都非常认可他。”医院工会主席李怀静说,本土人才大量流失,本科院校毕业生难以引进,在这样的情况下,大胆启用本土人才,这对医院来说,无疑是注入了强心剂。
党政联席会、中层干部会,全院医生会、民主生活会、全体党员会……为了尽快统一思想,形成合力,利州区卫生和计划生育局每周至少安排一名副局级干部前往指导,帮助医院查找问题,分析原因,制定整改措施。
“医院只用人不培训,有的近7年都未参加过外出进修学习;作为中医院荒废主业,医生看病不开中药饮片;康复理疗科设备先进,却因宣传力度不够,缺少人气,还不如外面的私人诊所;中医文化建设浮于表面,缺少内涵;医院分配方案不够科学;医护人员服务技能普遍偏低……”医院的会议记录本上,医院自己诊断的“病因”多达37条。
“问题提出来后,我们当天就召开医院班子会,针对医护人员提出的问题,逐一制定详细的整改方案,建立问题整改台账,落实整改措施。”何兴林说,近期,医院班子将利用周末到省内知名中医院考察,提升干部的管理能力;从7月27日起,将每周派一名医护人员到市中医院跟班学习,提升服务水平;医院中医文化氛围打造即将启动;内部分配方案正在进一步细化。
针对医院人才引进来,外债压力大等问题,区卫生和计划生育局长刘映勇表示,将汇报区委区政府,以医院申报的省级中医重点专科创建达标为契机,加大支持力度,扎实推进中医强区工作。从今年起,每年至少招聘1名中医院校本科毕业人才;对中医药事业费的投入,每年占全区卫生经费的10%以上。
“有外债,没人才都不可怕,关键是怕失去发展信心。”医院职工罗定坤说,区领导重视,医院班子得力,干部职工团结,相信医院很快就能真正成为利州区西片的龙头医院,给以山区为主的患者带来福音。 (冯奇传 彭富)
(责任编辑:吴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