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双拥中国12月17日讯(朱兵通讯员王 芳) “党的十八大作出建设海洋强国的重大部署。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拓展蓝色经济空间。坚持陆海统筹,壮大海洋经济,科学开发海洋资源,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维护我国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这既有战略性又有前瞻性。”
“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建设海上丝绸之路,既是历史机遇,也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 以上论述,来自于2015年12月13日,以“海洋经济与法治”为主题的“2015年中国海洋战略高峰论坛”。随着能源资源竞争的不断加剧、海洋资源权益争夺愈演愈烈;海上航运、海上环境、海上安全保障、海洋法制制度建设等一系列问题日益突显。本次论坛汇集多位业内外专家学者,为我国海洋战略和法治建设贡献智慧。
开幕式上,中国海洋战略论坛理事长李雨教授和全国人大原内司委司法室主任李益前分别做了《海洋论坛助推“海上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加强海洋法治研究 推动国家海洋战略实施》的致辞,开幕式由中国海洋战略论坛秘书长、上海市法学会海洋法治研究会会长、上海政法学院杨华教授主持。他认为当今世界的经济与法治相辅相成,海洋经济发展更需法律保障、支撑和激励。
论坛主旨发言中,中国海军少将吴方臣作为该论坛首次邀请的部队军官领导,从海疆战略与权益保护的视角,解读了我国海洋战略的内在要求。他将习近平总书记确定的实现中国强国梦,比喻中国的“第三次长征”。未来,能源矿源的枯竭将会给全人类带来生存危机,而开发大力开发海洋资源,进一步加强海上军事力量将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利的保障。
全国人大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法案室主任翟勇,讲述了海洋法若干体系的宏大蓝图;对比我国海洋 法律体系不健全的现状,提出建设完备的海洋法律体系的必要性、增强海洋软实力的迫切性。
全国人大环资委法案室主任翟勇复旦大学环境资源与能源法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环境资源法学研究会副会长张梓太教授详细介绍了外国深海海底资源勘探和开发立法情况;中国-上海合作组织国际司法交流合作培训基地执行人、上海政法学院国际交流处处长、一带一路安全问题研究院院长王蔚教授就中美新型大国关系与南海问题的困局及其解决思路做了详细的分析。
海洋理论专题研讨由上海政法学院社会管理学院章友德教授主持。上海政法学院终身教授倪正茂就海洋开发的指导理论尤其是对马汉海权论以来的观念更新提出了建议;华东政法大学国际航运法律学院院长赵劲松教授认为海洋法律是中华民族复兴的战略支点;华东师范大学法律系副教授余峰就南海争议问题从国际法理学的视角提出了自己的思考。
海洋实务专题研讨环节,由上海市法学会研究部副主任张志军主持。最高人民法院法官余晓汉就海洋生态损害赔偿审判实务分享了自己的经验;上海海事局自贸区办事处筹备组组长王勇就海洋经济发展与海上安全保障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和建议;上海政法学院副教授谈谭就俄罗斯北方海航道国内立法与《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分歧及解决路径进行了阐释。论坛还就当前的热点问题中菲南海仲裁案问题进行了热烈讨论。
本次论坛由中国海洋战略论坛主办,中国金海集团和亚太领导力战略研究中心参与承办,来自中国-上海合作组织国际司法交流合作培训基地(上海政法学院)、全国人大环资委、国务院智库、最高人民法院、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市法学会、上海海事局、华东政法大学、上海大学、上海海洋大学、广东海洋大学、大连海事大学、中国极地研究中心、洋山港海事局、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湛江市中级人民法院、湛江市工商联的部分理事单位等50多家单位的120余人参加了本次论坛。
“中国海洋战略论坛”是在国家实施海洋战略、“一带一路”倡议等时代背景下,以落实国家海洋战略为己任、以推动海上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为目标的一个非政府、非营利性、开放性的平台,为政府部门、商业领袖和知名学者提供一个高层对话平台,能够在海洋经济、政治、外交、安全、法律等方面阐明自己观点,增进互信,实现海洋的可持续利用;为国家的海洋信息共享以及世界各国海洋信息的分享提供平台;为海洋人才的凝聚、协作、培养、推介提供平台;进而成为国家智库建设的一部分,形成海洋智库建设平台。
(责任编辑:唐凯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