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双拥中国网 > 政法视窗 >
投稿邮箱:sy.china@163.com
联系电话:010-85916510

四轮驱动强产业,助农增收奔小康

2015-12-09 11:18:34来源:中国网双拥中国
实施产业扶贫是落实精准扶贫和实现贫困群众增收脱贫的关键措施,体现了从“输血”到“造血”的扶贫转变。

——苍溪县培育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助推精准扶贫探索与实践

本网讯:实施产业扶贫是落实精准扶贫和实现贫困群众增收脱贫的关键措施,体现了从“输血”到“造血”的扶贫转变。自新一轮扶贫攻坚战实施以来,苍溪县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培育壮大特色产业,以产业发展持续带动脱贫致富,探索形成了具有贫困山区县特色的精准扶贫之路。

一、基本情况

苍溪县地处四川盆地北缘、秦巴山脉南麓、嘉陵江中游,幅员2330平方公里,辖39个乡镇、802个村(社区),总人口79万,其中农业人口66万,是新一轮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秦巴山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重点县。2014年,全县精准识别建档立卡贫困村214个、贫困户3.1万户、9.5万人。近年来,我县始终坚持以扶贫开发统揽农村工作全局,按照“扶贫抓产业,产业抓特色”工作思路,以产业发展为抓手,创新实施“四轮驱动”,全域推进扶贫产业发展,使贫困村的经济得到快速发展,贫困人口的收入大大提高,脱贫奔康进程明显加快。

(一)特色产业不断兴起。目前,全县从事特色产业的农户有19万户,其中贫困户1.3万户,猕猴桃100亿产业、雪梨30亿产业两大支柱产业已基本形成,成为广元七绝中的苍溪“双娇”,结合优质粮油、猪牛羊兔、土鸡土鸭,已成为助推全县贫困农户脱贫增收的“五朵金花”,被授予红心果猕猴桃原产地、中国雪梨之乡、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称号。

(二)基础条件不断改善。把“庭院经济”拓展为“六个一+三配套”的新村建设,既推进了农业特色产业发展,又促进了农村交通、水利建设和农村人居环境等基础设施的改善。近三年来,累计改造危旧房2.3万户,建成新型农村社区38个、新村聚居点128个、幸福美丽新村430个,覆盖面达67%。

(三)农民收入不断增加。通过多年的努力,累计流转土地23万亩,出售农产品现金收入明显增加,工资性收入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家庭经营二、三产业收入保持平稳增长,财产性和转移性收入继续增加。近三年来,贫困群众人均纯收入同比增加8%。

(四)脱贫步伐不断加快。2014年,全县有1.65万人依托产业发展实现稳定脱贫,2015年预期助推1.95万人脱贫解困。2014年,县域经济综合实力在全省88个贫困县中排名上升到第36位。

二、主要做法

(一)抓规模发展联动。一是坚持规划引领。针对贫困人口大多量大面广程度深的实际,组织涉农部门,逐乡逐村根据贫困村、贫困户的海拨、地质、土壤、水源条件、劳动力资源等因素,结合市场前景和风险分析,按照“户建园、村成带、乡镇成规模”的规模化发展目标和“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强”的发展理念,先后组织编制扶贫产业园区综合规划、高标准农田建设、社会化服务体系、扶贫专项规划等60多套,通过规划确立产业发展基础建设项目,确立到村到户产业和规模,确保规划不盲目、发展不盲从,避免了外地吹桑栽果、砍果种粮的产业发展弯路。二是狠抓载体建设。打破乡镇、村组地域界限,推行万亩园“带”千亩园、种植园“套”养殖园、产业示范园“联”农户标准园的“群园联动”模式,“因山就势、长藤结瓜”组团式建设现代农业园区,着力形成了园套园、园连园、园带园的特色产业集中连片发展格局。目前,累计建成万亩现代农业和扶贫产业园区14个、千亩现代农业和扶贫产业示范园区59个,全县特色产业基地面积达到50万亩,三是加大资金投入。充分发挥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在产业扶贫中的引领作用,积极争取中央和省级财政投入,同时加大县本级财政支出结构的优化,把新增财力主要用于扶持农村产业化推进工作。近三年来,争取中央、省、市财政累计投入产业扶贫资金5680万元,充分发挥财政扶贫产业扶持周转金、扶贫小额信贷贴息资金在产业发展中的助推主力作用,全县扶贫产业推进中共审核发放扶贫小额信贷贴息资金5800万元,产业扶持周转金1200万元;注重发挥群众在扶贫产业投入中的主体作用,4年来共发动群众自主投入扶贫产业发展资金达9700万元,占扶贫产业总投入的46%。四是强化项目整合。推行以一个重大项目为依托,配套其他项目的“1+N”涉农项目整合机制,建立“财政项目+农户投入、社会投入、金融支持”相配套的“1+3”农业投入体系,近三年整合涉农项目6亿元,带动农民投劳筹资和社会投入10亿元。

(二)抓主体培育带动。一是壮大龙头企业带动。充分发挥现代农业园区龙头企业吸纳就业优势,引导企业以租赁、合作、股份等经营形式参与园区产业发展中来,既推动了农业产业化规模化,又有效增加了农民收入。其中,四川华朴农业股份有限公司在贫困村建设猕猴桃基地1.6万亩,优先使用当地贫困户1460户3100人成为家门口的农业工人,年人均务工收入1万元以上。广元果王、毅力等猕猴桃加工企业,欣鸿宇肉食品、迪康蘑芋等农业龙头加工企业解决本地1200余人务工,年人均务工收入2.5万元以上。二是依靠专合组织带动。充分利用行业协会组织和产业大户平台,为企业生产提供产品信息和市场预测服务,带动产业发展。目前,全县建成猕猴桃、雪梨、生猪、毛兔等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457家,新培育家庭农场86家、种养大户3500家。合作社优先吸纳贫困户为会员,对会员提供技术培训、投入品供应、产品收购、品牌营销等“三包四统一服务”,形成合作社下联农户,上接龙头企业,引领现代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格局,有效化解贫困户产业发展的困境。白驿镇岫云村“互联网+精准扶贫”的“远山结亲,以购代捐”模式,被《人民日报》以《城里的亲戚数不清》进行报道肯定。三是借力商会组织带动。以创建省级创业型城市为引领,充分借助苍溪旅外企业家联合会和重庆、成都、西安苍溪商会、黄猫垭商会等平台,大力鼓励苍溪籍成功人士寻找商机、回乡创业、反哺家乡。近三年来,累计回引农民企业家、农民工、大学生3400多人返乡创业,近3年实现投资16亿多元。其中,黄猫垭商会去年投入2500万元,为家乡父老新修公路16公里,整理沿路土地3000亩,种植白肉枇杷1500亩、脆桃1500亩,带动贫困户户均增收1.2万元。四是引进三产业主带动。树立一个产业园区就是一个乡村生态景区的理念,积极引进业主发展“农业+生态+文化+旅游”四位一体特色乡村旅游,实现从卖水果、卖产品到卖生态、卖风景转变。目前,建成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1个,星级“农家乐”180家,切实增加农民收入。

(三)抓科技支持推动。一是强化科技创新。我县注重科学技术在扶贫产业推进中的作用发挥和成果运用,成立有猕猴桃研究所、雪梨研究所等科研机构,建成猕猴桃工业园区,引进华朴农业、香港日昇等企业建成精深加工线2条,开发了20多种精深加工农产品,为全县特色优势产业持续发展提供科技支撑和技术保障。二是强化技术推广。各乡镇除设有畜牧兽医服务站,还设立有产业服务中心,部分乡镇还设立猕猴桃技术员,并纳入县财政事业人员经费预算给予工资保障,县级涉农技术部门会同乡镇技术推广机构,立足产业发展定期组织开展专题技术培训班,对全县农户开展产业技术培训。三是强化现代营销。积极发展智慧型农业,启动省级电子商务示范县创建工作,加快推进“智慧城乡”项目建设,建成包括73个行业子网站、20多个专题数据库的苍溪农业农村信息网,开发了“农业智慧农场管理系统”和“农事作业APP程序”。推行产销一体化,积极推广网上营销、直供营销和连锁营销等模式,“订单果业”覆盖全县90%以上。四是强化品牌创建。大力实施“品牌带动”战略,依托标准化体系建设,制定了苍溪梨、红阳猕猴桃生态有机果生产标准、原产地保护、品牌保护制度,加大对猕猴桃早采危害的宣传和防范打击,维护了苍溪特色农产品的品质,提升了苍溪特色农产品的声誉,创立了“红阳”“红蕊”“红日”“红昇”等红心果红系列原产地品牌,苍溪红心猕猴桃、苍溪梨获中国驰名商标,红心猕猴桃获国际农博会、西博会金奖。

(四)抓机制创新促动。一是创新利益联结机制。大力推广“龙头企业+专合组织+农户”、“公司+协会+农户”、“公司+基地+农户”等多种联结形式,积极探索保底分红、按股分红、二次返利等分配形式,促进产业一体化发展,带动农民参与经营、获得收益。探索推行财政支农资金股权量化改革,在兰池村推行了财政支农资金股权量化改革试点,将产业扶贫资金中的20%按人口折股赠送给贫困户,同时承包业主保证按不低于银行同期存款利息分配财政支农资金股权收益,确保贫困户股权收益。二是创新产权改革机制。抢抓被省委列为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试点县机遇,同步推进农村七项产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成立农村产权交易中心,配套建立县、乡、村三级土地交易平台,推进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的资产化、资本化。积极开展以农村土地流转收益保证贷款为重点的农村产权融资试点,发放涉及土地流转贷款2户105万元,正加紧申报全省农村产权抵押融资试点县。三是创新金融支撑机制。创新推广猕猴桃果农特色贷款、林权抵押贷款、“银保财”互动生猪贷款、猕猴桃特色农业保险等惠农金融产品,开办了大学生村官创业贷款、小额担保贴息贷款、农户联保贷款,有效满足了龙头企业生产和贫困户脱贫需求。大力夯实金融惠农基础,成立扶贫资金互助合作社31个。我县益民农村资金互助社8年来累计为社员提供信贷8000余万元,既盘活了民间资金,又促进了红心猕猴桃、生猪等脱贫增收产业发展,“自治互助”经验被《人民日报》刊文推广。四是创新资金管理机制。强化财政专项扶贫项目资金管理改革,建立财政专项扶贫项目资金竞争分配、专家评审、施工企业随机抽取等6项制度,组建项目实施、民主理财、质量监督小组,群众参与物资采购、质量监督、工程结算等全过程,确保每一份支农资金都能用在刀刃上。

三、几点体会

(一)要因地制宜发展。我县在产业扶贫推进中,坚决不搞一刀切,不搞一哄而上,不搞行政强迫命令,坚持把丰富的资源优势,结合就地区位条件、人力资源、科技资源、群众意愿,坚持宜种则种、宜养则养,积极引导贫困户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按照“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规划,因地制宜、合理布局,一年接着一年干,才打造了具有比较优势的猕猴桃、苍溪梨、核桃、中药村、魔芋、生猪、土鸡、山羊等特色优势农产品基地。只有因地制宜,产业才有根基,才有生命力。

(二)要用活土地资源。土地资源为产业发展之本,为盘活用好土地资源,我县引导贫困农户以承包土地入股业主大户或农业龙头企业,把土地资源与社会资本进行有机结合,形成产业共同体,还成立了农村土地流转服务中心,引导农村耕地、林地依法有序流转,既保障了农户的根本利益,也给土地流转人吃了定心汤圆,促成了闲置土地、撂荒土地的有效利用。把承包土地作为质押物获得信贷支持,还可解决产业发展资金不足等问题。

(三)要强化技术支撑。我县产业扶贫之所以能够取得可持续、长效发展,核心在于强化了农林果药和畜禽的品种改良和新技术推广,注重农村科技推广体系建设,注重本土特色资源品种的科技攻关和保护,保障了当地农林畜禽产品的品质、保护了产品的原产地特色,同时,坚持现代经营理念,注重“互联网+”的运用,促进了农产品销售手段的现代化。

(四)要加大金融扶持。产业推进仅靠自有资金投入,只能初始起步和小打小闹,难以做大做强,产业大户、农村经营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参与产业发展,必须依靠金融支持才能迅速有效解决发展资金不足的问题。加快推进贫困地区农业特色产业发展,就必须给予特殊的金融扶持政策,只有给予金融政策的优惠,才能实实在在地激发产业发展要素。

(五)要延伸产业链条。我县历来注重对农村经纪人、农村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的培育和引进,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52家,其中,省级龙头企业2家,市级龙头企业5家,县级龙头企业45家,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养大户约4000户,这些新型经营主体为农产口产前、产中、产后提升优质服务,使产业链条不断延伸,产业规模不断壮大。(苍溪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黄绍刚)

(责任编辑:唐凯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