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双拥中国讯 苍溪地处四川盆地北缘、秦巴山脉南麓、嘉陵江中游,幅员2330平方公里,总人口80万,林地总面积150万亩,森林覆盖率48%,是红四方面军长征出发地、中国红心猕猴桃原产地、中石油中石化会战地,先后被评为全国天保工程示范县、全国林改百强县和四川省绿化模范县。自去年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以来,县委、县政府坚持“三主五建”模式,高点谋划、高标推进,全面完成1.42万亩新一轮退耕还林任务。主要做法是:
一、坚持政府主推,科学引导力保工作实效
立足苍溪作为全省88个贫困县之一、面对扶贫攻坚和全面小康“双重任务一肩挑”的县情实际,切实把实施退耕还林作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重点工作、重大项目来谋划和推进。一是统筹规划。按照省、市安排部署,迅速组织力量,对全县25°以上坡耕地、搁荒地及嘉陵江、东河沿岸15°—25° 的坡耕地数量与分布进行全面调查,测算出4.85万亩退耕还林指标需求。结合全县扶贫攻坚部署,统筹扶贫规划、新农村建设规划、产业发展规划、国土开发利用规划,实行“一体规划、多规合一”。同时,细化新一轮退耕还林实施方案,将规划逐一落实到乡镇、村组、小班、地块,确保落地。二是专班推进。成立了以县长为组长,分管县委常委、副县长为副组长的退耕还林工作领导小组,研究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林业产业发展的意见》,县财政设立专项资金100万元支持林产业发展,为退耕还林提供了政策支撑。及时召开全县新一轮退耕还林工作会和林产业推进现场会,组织乡镇、村、组采取层层召开会议、广播电视宣传、寄发资料、入户面谈等方式,广泛宣传动员,做到家喻户晓。三是强化责任。明确了林业、发改、国土、财政等职能部门和乡镇党政“一把手”的主体责任。创新建立重点工作责任清单制度,把退耕还林任务纳入各乡镇和相关部门重点工作范畴,每月初列出1—2项退耕还林重点工作,月底盘点,次月通报,作为各级干部实绩档案,成为年度综合目标绩效考核、干部选拔任用和评先评优的重要依据,进而压紧压实责任,从严从实要求。
二、坚持群众主体,广开言路力保人人参与
全面总结以前退耕还林工作成败得失,切实解决“政府热、群众冷”和“政府推的与群众想的不合拍”等问题,采取“自下而上、上下结合”的方式,充分尊重群众意愿,着力发挥群众主体作用。一是“退不退耕”由群众说了算。下达退耕计划不搞一刀切,安排项目不搞平均分配。通过电视、网络、村村通“大喇叭”等渠道将退耕还林补助标准、补助期限、建设措施向全社会公开发布,扩大政策透明度。在此基础上,逐户发放《退耕还林意愿调查表》,广泛征求群众意见,自下而上摸底调查,优先安排群众积极性高、坡耕地资源丰富、基础工作做得扎实的乡镇和村组实施退耕还林。二是“建什么林”按群众想法干。为使退耕还林规划设计与群众需求同步同轨同向,通过实地走访群众、召开座谈会等多种形式,充分征求项目区群众对初步设计、实施方案的意见,政府主要干的是加强政策、规划引导,提供技术服务,“建什么林、栽什么树”则是按照退耕农户想法来办。三是“项目怎么管”以群众意见办。始终把退耕农户作为项目建设主体和受益主体,通过平等对话、沟通协商,对“苗木怎么购、项目怎么建、林子怎么管”等项目实施过程中一系列问题,都通过村民“一事一议”集体决策。同时,项目村成立退耕还林项目监管组,与村廉勤委一道加强项目实施监督,确保了项目廉洁和资金安全。
三、坚持效益主导,综合施策力保致富增收
围绕“退得下、稳得住、能致富”的目标,切实改变“退耕少了田、还林不见钱”的状况,坚持退耕还林与脱贫奔康相结合,大力推进林业综合开发,努力促进山地增绿、农民增收。一是因地制宜发展林下种植。采取“林—苗、林—药、林—经”等模式,在退耕地下套种苗林、中药材、森林蔬菜等经济作物,做到近期收益和远期收益相衔接。新一轮退耕还林实施以来,全县套作药材3000多亩,森林蔬菜4000多亩,种植优质苗木2000多亩,以川明参为主的中药材远销香港、韩国,以银杏、板栗、苍溪梨为主的优质果苗和绿化苗木销往全国20多个地区,成为西南最大的沙参和苗木集散地,年交易额达2亿多元。同时,引进和培育17家林产加工龙头企业,延伸了林业产业链条,综合效益进一步提升。二是因势利导发展林下养殖。积极探索“以林养畜、以畜促林”的生态种养模式,引导业主和农户利用退耕地发展林下养殖,依托良好的生态资源为畜禽养殖提供绿色饲料,利用畜禽为林木提供有机肥料和驱虫治害,较好实现了“林畜循环、优势互补”。全县建成林中鸡养殖小区26个,存栏鸡350万只,梨苑草兔、林中鸡被国家工商总局注册为地方特色农产品。三是拓展功能发展森林旅游。紧扣“醉美梨乡·水墨苍溪”乡村旅游主题,通过退耕还林栽植银杏、乌桕、槭树等乡土彩叶树,补绿、增红、添黄,加快发展以生态观光、休闲度假为重点的森林旅游和康养产业。全县打造乡村生态家园旅游点21个、省级生态村17个、星级“林家乐”32个,建成苍溪国家森林公园、九龙山省级自然保护区,成功创建全国首批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森林旅游成为全县旅游经济新的增长点。
四、坚持“五建”齐抓,机制创新力保常态长效
针对农村日益空心化、单打独斗规模小、零星分散管理难等问题,创新“五建”办法分类推进,积极引导和支持返乡创业、工商资本进入林业领域,大力培育新型林业经营主体。一是村组集体领建。由村组集体实施退耕还林,通过把国家直补资金中的每亩300元作为种苗费(其余1200元通过一折通兑现到土地承包农户)、逐年提成林下种植收入等办法解决投入难题,调集在家劳动力统一整地、购苗、栽植、管护,统一建设作业道、防旱池等配套基础设施。全县65个村组集体牵头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2800亩。二是专合组织统建。采取“专合组织+基地+农户”的模式,专合社负责供苗、栽植、技术服务、产品回收,退耕农户以土地入股,产出收益按比例分成和二次返利。全县共引导有资金、有技术、懂经营、善管理能人创办家庭林场3个、组建林产业专合组织5个,实施退耕还林2000余亩,建成林产业基地8个。三是业主大户承建。按照双方平等自愿的原则,引导退耕农户将退耕地租赁给业主大户,由业主大户统一种植经济林木,业主优先聘请退耕户从事种树、除草、管护等工作,业主从经济林木中获得收益,退耕农户从国家直补资金和就地务工中增加收入,实现双赢。全县新一轮退耕还林中,培育造林业主大户23个,发展核桃、珍稀树木等特色林业产基地3300亩。四是业主农户合建。根据部分退耕农户缺技术、无经营能力的实际,引导退耕农户按照统一规划,在自己的退耕地上建林后, 再流转给业主,集中连片,规模经营。龙王镇九龙村退耕农户将200亩坡耕地分户栽植核桃树后,以每年每亩300元价格流转给业主统一经营管理,核桃收入归业主,林下套作权利归农户。全县业主与农户合建林产业基地2200亩。五是挨边农户联建。退耕地块挨边接界的农户经协商一致,联户统一退耕、统一采购苗木、统一栽植管理。新一轮退耕还林中,全县有13个乡镇395户联合实施退耕还林1360亩,规范建立18个林产业小区,有效解决了农户各自为阵、不利于规模发展林产业的难题。(苍溪县政府办)
(责任编辑:唐凯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