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双拥中国网 > 军供建设 >
投稿邮箱:sy.china@163.com
联系电话:010-85916510

2015征兵季:让青春笔尖化为“上膛的子弹”

2015-08-25 14:06:34来源:首都征兵网
考场之外,在另一所镶着军徽的大学校、大熔炉里,人民军队众多关切期待的目光凝聚在年轻的身影上。

战阵铁流的邀约——

让青春笔尖化为“上膛的子弹”

“兵之胜在于篡卒”。

强国先强军,强军先强兵,强兵先要征好兵。一支军队,当是一个国家最具优秀、最具忧患、最具担当的人的行伍之师。

几年前的全国公务员考试,首次出现军事类选择题,尽管所占分值不高,但在网络和社会中引来千夫所指:“国考”中不该出此“偏、难、怪”的军事考题!一家敏感的外国记者称:“中国民众在这道‘国防考题’前考得不及格。”

麦熟杏黄时节,九朝古都河南开封。夜幕下的清明上河园内琵琶声响,钟鼓阵阵。大型水上实景演出《东京梦华》气势恢宏,演绎了大宋王朝“国富不强兵,到头一场空”的历史悲哀。

距清明上河园几里之遥的某高等院校操场上,一场“军地PK”也在上演:企业招聘点前的熙熙攘攘,征兵宣传车前的冷冷清清。从校门到营门,很近,又很远。毕竟,在学子们价值观、择业观多元化,在读研、找工作为“王道”的校园里,参军并非主流选项。

当前还有种倾向,校园里的征兵宣传不敢理直气壮地讲当兵打仗,倒常掰着手指头给应征青年算“经济账”“实惠账”,给多少优抚金、有什么优惠政策。可是,靠经济和优惠政策“刺激”出来的报国热情,能燃烧多久?

当兵就是要打仗,这就像工人要做工、农民要种田一样,打仗和准备打仗是军人的天职。周恩来、邓小平等一大批当年的“海归”投身革命时,党组织没有给他算过“经济账”和“进步账”。抗战时期,八路军也没给战士们算过这些账,但一声“救亡图存”,应者排山倒海、绵延不绝。

我们不须苛求当代青年心中都“高大上”,怀着多么崇高的理想。哪一代人入伍时都可能揣着自己的“私心杂念”,一位参加抗战的老兵就说:“我当年参军就是为了吃饱肚子,以后慢慢地才懂得‘革命’”。

入伍动机多元化,是正当利益诉求,但多元动机应归位于“一元统一”,那就是 “当兵为打仗”!

“图私利纵然老山铺满黄金,龟儿才去;为祖国即便战场遍布地雷,老子敢来!”30年前,在西南边陲潮湿难耐的猫耳洞内,洞口贴的这副震撼国人的对联,何等慷慨!何等豪迈!

当年,我们这支战伤累累、衣衫褴褛的队伍,从南昌城头历经九死一生走到天安门广场。正是由无数撂下锄头、拿起钢枪,拥别妻儿、告别爹娘的农民、工人、知识分子穿上军装,最终涓滴汇海而成大潮流,众志成城而为新中国,交出了人民解放、民族独立的满分答卷。

当前,生活在改革开放时代的年轻一代,穿过霓虹闪烁的都市,放弃唾手可得的安逸,放下书包,脱去工装,沿着先辈的铿锵足迹,朝着“能打仗、打胜仗”的坚定目标,交出了强军兴军、护佑和平的优秀答卷。

今天,在人民军队承载着历史之痛与使命之重的关键时刻,伴着战鼓催征的征兵“集结号”再度吹响,一个历史旁白在上空回荡——

中国的热血青年,你们应当交出什么样的答卷?

家国情怀的培塑——

请给孩子一次“长大”的机会

1940年4月,八路军晋察冀军区第十团进入北京密云西部山区开辟抗日根据地。一位叫邓玉芬的母亲和丈夫任宗武商量:“抗日咱全家都得上,别人家出钱,咱把儿子都叫回来打鬼子吧。”丈夫二话没说,揣块糠饼子连夜出去找儿子,随后带5个孩子走上抗日前线,最后父子6人全部战死沙场。

“中华儿女为中华民族独立和自由不惜抛头颅、洒热血,母亲送儿打日寇,妻子送郎上战场,男女老少齐动员。”习主席在“纪念全民族抗战爆发七十七周年”仪式上的讲话中,特意提到邓玉芬老妈妈一家满门忠烈的壮举。

古罗马诗人贺拉斯感喟:“所有的母亲都憎恨战争”。然而,为了家国忠义,无数个母亲把最亲的亲骨肉送到战场上。

今年1月21日,习主席视察第14集团军时,提到一位叫王建川的烈士在战场上写给母亲的诗,称赞他“为了祖国不惜血染战旗”。

1984年1月,西南边境战事正紧。云南省砚山县者腊乡19岁的王建川参军前,亲朋好友不无顾虑:“你一当兵说不定就得上战场。” 王建川很执拗:“如果有机会上战场,我一定要冲在最前面。” 3个月后,他在西南边境一次战斗中光荣牺牲。

“当巡逻的脚步送走除夕,妈妈送你这本日记……战士的决心早已融进枪膛里,为了中国不惜血染战旗!”烈士母亲2010年去世前,这本带血的日记和泣血的诗句,是老妈妈夜夜念儿的泪珠、日日思亲的白发。老人家生前多次说:“以后要是有机会,还希望把老王家的年轻人送去当兵。”

和平年代的“中国妈妈”同儿女们一样幸运,不用担心经历这些生不如死的苦痛。然而,她们和儿女们一样,也面临着另一种“成长的烦恼”。在“中国式家庭”“中国式教育”中,“父母之命”还在左右着下一代。他们既认同部队是大学校的现实,又承袭“好男不当兵”的老话;既想让孩子百炼成钢,又怕吃苦受伤。

一位人武部领导说,一些父母在孩子入伍前,提出往有熟人的部队和大城市去,一旦不是理想去向,宁愿放弃入伍机会。

“入伍不是入股,参军不是投资,怎么还能挑方向呢?”有位抗战老战士感慨地说:“我们那时候参军只挑一个方向,那就是——战场!”

5月19日,13年未踏上故土的韩国著名歌星刘承俊,在香港面对韩国Africa电视台的直播镜头,泪流满面地跪倒在地,诚恳地向国民谢罪。 2002年,他演艺事业巅峰之际,父母为让儿子躲避服役,授意他申请加入了美国国籍,此后韩国政府下达封杀令:不允许他再踏进韩国土地。节目中刘承俊懊悔万千,说时光如回流到当年,一定会去服兵役。其父母也追悔莫及。

对于刘承俊弯下的双膝,韩国民众铁石心肠,丝毫不买账,继续恶语相向:“我们绝不宽恕他,因为他是韩国人的耻辱!”

养儿防老,也得报国。“中国妈妈”们的舐犊情深可以理解,但若光盯家门,不盯国门,则是错位和误导。对此,很多军属体会深刻:鼓励支持孩子从军报国,不仅是给国防建设助力,也给他一个“长大”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