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学无所不通,辩论明锐,座人常屈。”1000多年前,《新唐书》里记载了闪耀于书舍之间的“思辨”火花。
光影穿梭千年。2019年秋,见证大唐盛世的古都西安,首届“凌云杯”军地高校英语辩论赛在这里激情上演。10余所军队院校和30余所地方高校组成的52支辩论队,唇枪舌剑、宏辞论道,围绕一个个前沿话题互“掷”论点,献上了一场“英语思辨盛宴”。
赛后,“东道主”空军军医大学代表队选手许皓在朋友圈写下了这样一段文字:只有在相互交流中练好了语言表达、思辨、协作能力,军校学员才能“走得出去”“走得更远”,在世界舞台展示中国军人的风采……
请关注《解放军报》的报道——
思辨的火花在这里闪耀
■赵蔚光
一场没有硝烟的唇枪舌剑
“我们是否应当反对在战争中使用大规模无人杀伤武器?”在首届“凌云杯”军地高校英语辩论赛比赛现场,大屏幕上的辩题刚刚出现,就引发了观众的一阵“交头接耳”。要知道,这种紧贴军事科技前沿发展且富含伦理争议的题目,对于很多人来说都是知识储备上的“盲区”。
台下,第一次踏上英语辩论赛场的空军军医大学选手王显阳在笔记本上奋笔疾书。“准备时间太短了,这个题目我过去虽有所涉猎,但思考不多,一会儿该怎么办?”看着计时器上数字的飞速变化,王显阳的脑门上渗出了细密的汗珠。
与王显阳一样,队友王晨语也是空军军医大学本科学员,曾多次代表学校参加国内各项英语大赛。但“凌云杯”与其他英语比赛的赛制不同,赛前15分钟辩手才知道辩题和辩位。7分钟的全英文发言与现场质询环节,即便是这些英语学习的佼佼者,也难免有些手忙脚乱。
正当两人紧张讨论之时,比赛开始的铃声响起。看着杂乱的笔记,王晨语深吸一口气,理了理军装,快步走上了发言台。“目前无人作战设备的敌我识别能力显著不足,在投入实际使用时会大概率造成无辜平民伤亡,有悖于战争伦理……”平时英语表达如行云流水的王晨语此时变得有些语无伦次,发言还没结束就被打断。“实践证明,在反恐作战中无人机的使用可大幅减少实战人员伤亡”“目前的红外标记等技术的发展可以有效解决附加伤害的问题”……面对反方上海交通大学选手黄天辰和国防科技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选手张杰“连珠炮”式的反驳,王晨语一时间有些乱了阵脚。
另一边赛场上,有关人工智能的辩论在正反两方你来我往的争辩中“火花四溅”。不同的辩题、创新的论点、精彩的表达,52支参赛队伍的激烈交锋声回响在赛场。医患关系、体育竞技、人工智能、地区发展……一个个紧扣时代发展与社会热点的辩题在思维碰撞中相继亮相。
“这就是英语辩论的魅力所在。”比赛裁判长、国防科技大学文理学院教员屈静雯点评道,在我军越来越多地参与国际维和、海上护航、人道主义救援活动的今天,学员们不能只会学,更要会思、会讲。此次英语辩论比赛,就是一场模拟当今国际军事外交的实战演练。
在这场没有硝烟的唇枪舌剑中,学员们收获的不仅是知识,更是一种思辨和表达的能力。赵蔚光摄
一条从无到有的“幕后战线”
“凌云杯”决赛赛场上,一阵清脆的铃声响彻座无虚席的礼堂,又一场唇枪舌剑结束了,空军军医大学选手孟宪博和许皓相视一笑。他们敏捷灵动的思路、心有灵犀的默契引发现场一阵阵掌声。
坐在台下观战的外语教研室主任姜冬蕾,此刻的脸上也绽放出欣慰的笑容,她知道这一刻的掌声,是靠背后无数的努力付出赢得的。她的脑海里不由自主回放出4年前在全国大学生英语辩论赛上,学员们铩羽而归时脸上写满的失落与挫败。
从那时起,大学为了尽快补齐学员口语表达与思维逻辑锻炼上的短板,外语教研室为学员们量身定做了一套包括书籍阅读、视频分析、实战演练和录像反思在内的训练方案。许多教员放弃休息时间,帮助学员们一遍遍打磨辩论技巧,总结经验教训。
去年,学校承办了亚太军事医学论坛,外宾接待、讲解、翻译工作对学员们的“实战”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也给教学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如何适应新时代要求,提高军校学员的语言表达能力、思辨能力,让他们走上更广阔的舞台,成了亟须解决的现实命题。
“英语辩论紧张的赛制和激烈的交锋最能体现对外工作的特点,我们能不能以赛带训,举办一场军地高校的英语辩论比赛模拟实战?”在年初的工作部署会上,讲师马晓樾的想法点燃了大家心头的“小火苗”。
辩题怎样设计才能贴合军队实际?怎样才能保证辩论内容没有正反偏倚?大赛正式立项筹备后,一系列预想不到的困难迎面而来。
“我在学校参加过多次英语竞赛,我来负责组织筹备工作。”刚走上教学工作岗位的王秋和在关键时刻主动请缨。几个月时间里,王秋和泡图书馆、翻教材、找期刊……渐渐地,成堆的文献逐渐被抽丝剥茧为国际关系、战场伦理、医疗安全等一个个富有时代感的题目和一份份逻辑缜密的示范分析稿。
随着筹备工作的不断深入,比赛氛围持续升温,吸引力也越来越大。“50、51、52!”一直守在报名系统前的马晓樾惊喜地发现,军队参赛院校从空军逐步扩大到各军种,上海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地方高校也将派队参加。一场汇聚国内和军队优质资源,模拟实战、高手云集的英语辩论比赛应运而生。
现在,在外语教研室的成果展柜中,一张首届“凌云杯”军地高校英语辩论赛参赛人员的合影被摆放到了最显眼的位置。照片中,那些明亮的眼眸闪耀着思辨的神采,那些灿烂的笑容记录着成长的光华。
一次思辨引领的“换羽高飞”
“这个关于巴黎气候协定的题目,如果对面是美国人,他们会考虑哪些问题?应当查找哪些文件资料?”决赛观众席上,观战的空军军医大学选手冯禹楠不停思索着。赛后,他第一时间找到了参加决赛的国防科技大学国际关系学院辩手们,与他们交流起外事工作时的经验与思考。
“参加比赛、获得奖项并不代表着我们就能胜任军事外交任务。这次比赛是一个宝贵的交流平台,与军地院校的英语达人一起取长补短,我们需要学的东西还很多。”冯禹楠说。
“凌云杯”比赛已经落幕,但比赛本身的价值已经超越了赛场的争夺与成绩的高低。赛后,辩手们自发聚集在一起,交流起在校期间对外交流的经历与经验。他们中很多人参加过陆军“国际学员周”、随舰出访和对外翻译等任务,这些初出茅庐的军校学员代表的,是中国军队“走出去”的信心与未来。
比赛结束后,许皓马不停蹄地投入到国际禁化武组织培训班的翻译任务中。执行任务期间,历经赛场磨砺的敏锐思维与良好表达能力,让许皓出色地完成了从装备演练的流程讲解到研讨交流的现场解答。离别之际,外军学员们纷纷为他竖起大拇指:“中国学生,好样的!”
“贴近实战是我们前进的方向,思辨能力是我们有力的武器。‘凌云杯’比赛更像是一次练兵,让我们今后在外事工作中更加得心应手。”许皓说。
一场竞赛,改变的不仅仅是外语教学。走进空军军医大学的教室,从外语课堂的英语辩论专题,到政治教育课中学员的自主讨论,再到医学课程的问题驱动教学法设计,思辨设计的引入,让课堂更有生气、更有乐趣。学员们由“被动听讲”变为“主动参与”,收获的不仅是知识,更是一种善于思考和勇于表达的能力。
“举办这样的军地高校英语辩论赛,就是要引导学员瞄准未来任职需要,不断思考、敢于表达。”姜冬蕾说,在我军越来越多地走出国门的今天,为适应世界一流军队建设目标,必须加强学员的思维与语言表达能力,为强军事业提供更加有力的人才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