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双拥中国网 > 国宝艺术家 >
投稿邮箱:sy.china@163.com
联系电话:010-85916510

李洪海印象:书法线条挺拔有力,为人勤奋豪爽

2018-03-06 10:44:00来源:中国军网
李洪海印象■齐忠亮三十多年的职场生涯中,鲁莽事做过不少。其中的一件就发生在最近:在一次现场温度比较高、聊天兴致比较浓的交流状态中,...

李洪海印象

■齐忠亮

三十多年的职场生涯中,鲁莽事做过不少。其中的一件就发生在最近:在一次“现场温度”比较高、聊天兴致比较浓的交流状态中,我主动向李洪海老师表示,我要写上几段话,谈谈对他的书法艺术的观感心得。但是情绪刚刚冷却,我就对自己的轻率表态后悔了。一个对书法艺术一无所知的人,竟然想在如此专业的问题上说三道四,也太不明智了。但覆水难收、骑虎难下,为了践行承诺、维护个人信誉,只好硬着头皮恶补书法课,决心尝试一下。

于是,我集中翻阅了几本李老师的书法作品集,阅研了不少有关他本人及其书艺的报道评述;我还将自己的研习范围向纵深地带拓展了一下,浏览了一些他的老师启功先生的资料,努力探究师生二人在书法艺术上的传承关系;我甚至还翻了翻书法史,试图从赵孟頫、董其昌、米芾等泰斗级先贤的笔墨形迹、线条走势中追寻由启功到李洪海的学术渊源。但最终的结果还是一头雾水、不甚了了。我于是泄了气,罗马的确不是一天造成的,胖子也不是一口吃出来的,靠临阵磨枪的巧功夫,掌控不了书法鉴赏的话语权。学人口舌、重复一下书法评鉴中常用的宏大名词、生僻术语,倒也能扮演个内行的角色,不少人正是依靠这种办法将自己包装成评论家的,无论是自我安慰还是蒙哄他人,这个办法都有点用处。但至少目前我还不想去做这样的自我包装。已经作了承诺,不写不好交代;假装内行、装腔作势的套路我又不愿意走。反复权衡之下,只好绕开专业问题,从书法之外谈谈李洪海老师了。在这方面,他可圈可点可称道的话题我还真了解不少。

  

比如他的勤奋。我每天起床后浏览微信,都能看到他临习书法的一批“作业”,或者撰写或者转发的有关书法艺术的学术感想,这已经是一个相当固定的规律性现象了。由此我们知道:年复一年,他每天的功课都是从天色微熹的晨早开始的。勤奋扩张了他可支配时间的相对长度,当我们还在睡觉、发呆、刷屏、八卦的时候,他可能已完成了一批作品、拟定了一个文案,或者画出了一批梅花。正是基于他的一以贯之的勤奋,他不仅在书法、篆刻方面成果累累,近年又将自己的研学领域延伸到了歌词、国画创作方面,且有不俗的收获。他画的梅花枝干结实有力、花朵争奇斗艳,很有看头,几可媲美启功先生的同类作品。由他作词的一批歌曲也取得了相当的影响。勤奋不一定会带来成功,但成功肯定是从勤奋启步的。近年来,他先后举办《美丽中国》《强军兴军号角》等个人书法作品展十多个,其中由中国书法家协会、军事博物馆共同主办的《强军兴军号角》展览先后应邀赴25个军地单位巡展,这份沉甸甸的业绩就是由勤奋造就的。

  

比如他的热情豪爽。熟悉他的人都知道,李洪海有许多朋友,仅他的手机通讯录就存储了三千多人的号码,想想这个资源的分量有多重吧!结交那么多的朋友,主要靠的就是他侠肝义胆的豪迈气派。他的融入新环境的能力、化解尴尬的能力、调节气氛的能力,是一般的人比不了的,基本不需要铺垫过渡,就能直接进入其乐融融的境界。凭他的资历成就,按说是很可以、很应该摆摆架子的,但他似乎没这个兴趣,跟人打交道,基本没有身份意识,哪怕是面对一身尘土的农民工朋友,也能真诚面对、坦率交流。一些朋友愿意亲近他,当然也不排除求幅字的考虑。假如果真如此的话,他们的愿望十有八九不会落空,基本上能够各得其所、各遂其愿。李洪海并非不在乎劳动成果的回报,但友情和善意在他的天平上显然占有更重的位置。面对一幅馈赠他人的作品,有的书家计算的是这将失去多少银两,而他更多考虑的是这将收获多少快乐和情谊。他也有不情愿的时候,但嘟囔几句、沉吟半晌之后,最终还是会满足对方。他不好意思拒绝,也不忍心拒绝。拒绝差不多就是伤害,他不愿意做这样的事情,所以总是将委屈留给自己。当许多人既“好意思”争取权益、又“好意思”推拒义务的时候,我们能够从他的“不好意思”中见识到他的悲悯善良。当然,向艺术家求字求画并不是个好习气,书写一幅字看起来也就是挥洒几下笔墨,但几分钟挥洒的背后是几十年甚至一辈子的积淀,所以向李老师求字前,还是应该斟酌一下,切不可利用他的“难为情”。

  

再比如他的谦虚得体。当今的书画界,造诣深成就大的不一定很多,但名气大、派头大、脾气大的却相当不少,人们稍不留神就会遭遇一个缔造新体系、创设新流派甚至改写书法史的书法家。喜欢自我吹嘘的往往也喜欢贬低他人,对于别人的成就,一律摇头叹气,坚决奉行“不承认主义”。面对这种流弊,李洪海保持了可贵的清醒,并警惕地与之保持了距离,他经常自谦的一句话就是“咱们不过是一个写字的”!他私下里也评价过同行,但基本都是肯定其长处,面对其短处的时候,他总是选择沉默。当“不承认主义”成为风气的时候,能在私下里扬人之长避人之短,显然更有君子风范。

  

最后还得回到书法上。评说一个书法家的时候,完全避开其书法是不可能的。我虽然不懂书法,但是每当面对一个由线条的曲直、长短、粗细、轻重、缓急、疏密、虚实、正斜、巧拙构建的“笔墨王国”“大千世界”时,也不免悚然心动。观赏李洪海的书法也有类似的体验。他的书法线条挺拔有力,骨架清秀典雅,造型精瘦洒脱,或者重如崩石,或者轻如飞花,或者疾如闪电,或者柔若柳絮,活脱脱的文字犹如一个个身形俊美、玉树临风的舞者。我也很喜欢旁观他的书写过程。他是见惯了大场面的人,在一众人等四面围观的情景下,也能让自己即刻入定,进入平和沉静的创作状态,交替挥洒各种型号的“长枪”“短炮”,轻松自如地提按锉旋、转折腾挪,姿态华美、从容不迫、一气呵成,让人回肠荡气。

  

认识自己不易,认识他人也难,都是件挑战个人智慧的事。因此,对于这篇文字我也不很自信,不知道它是不是符合、在多大的程度上符合李老师的实际。正是出于这样的考虑,我给这篇文字冠名“李洪海印象”。既然是“印象”,自然就有了点弹性,像或不像都是“印象”,以此给自己留出些余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