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桥店镇罗屋村七组的郭耀武今年95岁,参与修建长山张自忠殉国纪念碑。
板桥店镇今年93岁的何志意老人至今仍对张自忠充满感激。
张自忠将军殉国纪念园的半山腰,有几块青石与小片草地被一圈汉白玉的护栏围起。这里便是张将军的殉国地。板桥店镇罗屋村的村民都习惯把这里称为“血窝”。
重新扩建的张自忠殉国纪念园气势恢弘,自广场攀千级阶梯而上,顶部便是张自忠殉国纪念碑。
尹传刚/文 丁庆林/图
■ 深圳特区报记者 尹传刚/文
丁庆林/图
7月的鄂西北小城宜城,雨水如往年一样绵密。宜城长山次峰上屹立的“张上将自忠殉国处”纪念碑,在雨中愈发令人神伤。
75年前的1940年5月16日,淫雨霏霏,驻守在鄂西地区的第五战区第三十三集团军上将衔总司令张自忠将军,旄居一线,在此壮烈殉国。这位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反法西斯阵营中首位战死沙场的最高将领,用血肉之躯昭告世人,抗战不死。
血战南瓜店
汉江流经襄阳地段的河段,被当地人称为襄河。彼时,第33集团军驻防襄河两岸。
1940年5月1日,日军兵分三路向襄河东岸第五战区部队发动进攻,枣宜会战爆发。
河东战局愈发严峻。5月6日晚上,“张自忠在快活铺总部组织将领开会,河东枪炮的轰鸣清晰可闻,会议结束的时候,张自忠将军抛出一句话,我明天过河去督战。”宜城市政协前秘书长、张自忠研究专家向安友向记者讲述了张自忠将军渡河前的决绝。
“因为战区全面战事之关系及本身之责任,均须过河与敌一拼,现已决定于今晚往襄河东岸进发……一定求良心得到安慰。”6日深夜,张自忠将军给第33集团军副总司令冯治安写完“绝命书”,亲率两个团和总司令部直属特务营,共2000余人东渡襄河。“河东将士得知总司令亲临前线,士气大振”,向安友说,张自忠率部冒雨向东追歼逃敌,重创敌军。
5月15日,张自忠率部到达前线南瓜店,不幸的是,日军第十一军通讯部破获张自忠总部密码,知道张自忠所在。16日,6000余名日军合围南瓜店。
“打仗前,张将军派人通知我们全村的老百姓快到山上藏起来,我们躲过了死劫,我活到93岁了,到现在都想着他。”宜城市板桥店镇罗屋九组的何志意老人站在自家小院里,对记者回忆起75年前的情景,情绪激动,在炮火纷飞的日子里,南瓜店战场距她的村子只有约三公里远。她和村里的乡亲藏到附近杏仁山上的石坳里,耳里是震天的枪炮声。
“那一天真是血火交织,长山颤抖啊!”向安友说,日军以飞机和大炮将南瓜店轰成一片火海。
昔日的南瓜店战场,如今是一片葱茏的庄稼地,了无旧日痕迹。车停在罗屋村九组,出村西南面,踩着雨后泥泞的土路,抵达南瓜店战场。7月的天空下,万物生长,在一亩左右的棉花地里,可见当地政府于1985年5月16日竖立的“南瓜店”碑,一起而来的村民在碑前谈论着少时从村里老人口中听来的往事。
75年前的5月16日,在激烈的交火中,张自忠负伤,边打边撤至距离南瓜店战场直线距离约有三公里处的长山。在长山次峰的半山腰壮烈殉国。
成片的棉花,花开殷红,恍若英雄碧血。
忠魂留长山
长山,绵延十里。
乘飞机至襄阳,再驱车2小时即可达长山张自忠殉国处,山脚下,两旁的牌坊上,是董必武题词的“将军忠勇震瀛寰,裹尸马革南瓜店”,横批是“英烈千秋”。新修的步行道由此直通山顶的殉国纪念碑。
步行道半腰,有一个护栏围起的长方形区域,里面分布有石头和青草,当地民众称之为“血窝”。血窝前的碑文中写:“张自忠将军壮烈殉国的地方,当地老百姓在此处发现张自忠将军印章和一摊血水。”
据当时负伤后幸存的张自忠警卫员谷瑞雪回忆,他见张自忠最后一面时,张自忠已身负重伤。谷瑞雪忍不住哭出声来,张自忠却说:“你这小子,哭什么?战死沙场,是军人的本分。我这样死得好,死得光荣。对国家、对民族、对长官,良心很平安,你们快走!”
1940年5月16日下午4时许,巍巍群山见证了天地动容的悲壮一幕:一个叫藤冈的日军士兵端着刺刀向张自忠冲来,眼看就要冲到跟前,身材魁梧的张自忠从血泊中猛然站起,那威严的目光让藤冈戛然止步,惊愕地愣在原地。这时,冲在后面的中队长堂野随即开枪,子弹射中张自忠头部,但他仍然没有倒下!清醒过来的藤冈端起刺刀,拼尽全身力气向张自忠深深刺去。这一次,将军的身躯像山体崩塌般轰然倒地。
张自忠牺牲后,日军感佩其忠勇,列队脱帽向遗体敬军礼,并郑重装殓。
“平时,张将军上前线都穿着最普通的布衣军服。但那天,他偏偏穿上了代表其身份的高级军官服。上衣口袋里,还插了一支刻着自己名字的派克金笔。众人看到,心中一凛。”在雨中陪同记者上山的宜城张自忠将军殉国处纪念园解说员陈凤娇,还原着当日的肃杀。“他是抱着战死沙场的决心去冲锋陷阵的。苏联顾问、伤病员和医务人员都被张自忠派人送走了,连谷瑞雪后来都脱了险,可想而知张将军肯定有机会离开。”
殉国处纪念碑,始建于1941年张自忠殉国一周年之际,经费来源于其生前兼任军长的59军军费拨款。板桥店镇罗屋村七组今年95岁的郭耀武,曾参与修建纪念碑,他向记者回忆,墓碑所用的石材,从襄阳运来,用牛车运到山下,再由人运上山,“大石头抬,小石头背”,耗时半个月,然后再用糯米纸调和沙子灌浆垒砌而成。
“原来这块是石头山,通往将军殉国处的路是一条泥巴路。” 罗屋村七组年纪70岁的村民张礼生说。去年,张自忠将军殉国处纪念园展开扩建、修缮工作,今年3月竣工那天,张礼生看到,“来了好多车,各地牌照都有,也不知道他们从哪里得来的消息,来得有几万人,”他点燃一根烟,继续说,“要不是张自忠将军的保护,我们全村的人可能都没了,也就不会有我,我们不能忘根。”
从纪念碑处向下远眺,约一公里,便是张上将同难官兵公墓,那里有他一起出生入死的兄弟。附近的村民习惯将此公墓称为“万人坑”,张礼生曾听村里的长辈反复地说起,中国士兵死状惨烈,“很多当兵的死的时候年纪轻轻的,不知道他们是谁,从哪里来,但是知道他们是在为我们国家,为咱们老百姓打仗”。每逢清明,都会有人来这里敬香、鞠躬。
“哭得长山低了头,襄河怒涛翻”
蒋介石惊闻张自忠殉国,立即下令第五战区不惜任何代价夺回被日军带走的张自忠遗骸。
1940年5月16日深夜,第38师师长黄维纲赶到南瓜店,率队夜袭陈家集,与敌激战两昼夜,抢回了张自忠的遗体。
将军以身殉国,四海悲歌。张礼生零星记得长辈们唱过的歌谣,“一九四零年,血战南瓜店……将军殉了国,人民泪不干。哭得长山低了头,襄河怒涛翻。”
张自忠将军的遗体后来一路运往重庆,沿途有10万人自发祭拜。灵柩至宜昌城时,亲历此事的王陆一先生说,当日夜晚,“万火荧荧,衔哀野祭,山头路角终夜闻悲叹声”。人们听说张将军是山东人,要送其灵柩赴渝,几多老母夜起手制面食,哭曰:“我为张将军做北方饭也”。
1940年5月28日,国民政府为张自忠举行了国葬。中共中央也在延安隆重举行追悼会,毛主席亲自题写挽联“尽忠报国”。
“抗战之功极大,今并以身殉国,将其最后一滴血献给了抗战,既成功又成仁,的确配称为炎黄的优秀子孙,模范的民族革命军人,流芳百世的民族英雄。”获悉张自忠将军殉国消息后,《新华日报》发表社论,做了这样的评价。
“张自忠将军以铁血唤醒了国人,前仆后继地与敌浴血奋战。”向安友说,“张自忠将军尽忠报国的爱国精神,至大至刚的民族气节,取义成仁的英雄气概,是永远值得我们景仰的。”
(责任编辑:唐凯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