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市民征集的焦循两幅书画首次展出
焦循的《洞天一品湖石图轴》
陈崇光《麦间野雉图轴》
王素《消夏仕女图轴》
记者昨获悉,正在扬州博物馆举办的“晚清扬州书画名家作品展”,大部分展品是首次与公众见面,其中还有扬州博物馆征集到的清代书画名家焦循的作品。
“晚清扬州书画名家作品展”亮相
大部分作品是首次与公众见面
清代扬州曾是中国书画最繁荣的城市。从清初大画家石涛,到清中期以郑燮、金农、李鱓、黄慎等为代表的“扬州八怪”,都极大地影响着当时的画坛,使扬州绘画之风蔚然。
今年4·18期间,扬州博物馆特邀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和南京博物院共同举办“扬州八怪”书画联展,吸引了众多市民和外地游客慕名前来参观。
扬州博物馆相关负责人称,其实,清代晚期,由于受经济地位的影响,扬州画坛相对较为沉寂,但仍然活跃着一批以“扬州十小”、“邗上五朱”、吴熙载、李育等为代表的书画家群体,这些书画家十分注重观察把握自然生活,擅长花鸟、人物、山水,所作往往借景抒情,充满浓郁的生活情趣,笔墨隽逸,风格清秀,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最近,扬州博物馆工作人员从该馆馆藏书画中,精选了晚清扬州书画名家作品45件,在该馆二楼书画厅展出,展期为一个半月。
扬州博物馆相关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这次展出的作品,题材广泛,涉及山水楼台、花鸟鱼虫、诗词歌赋等,通过不同的材质,如纸、绢、金笺等,向市民和外地游客展现清代晚期扬州书画名家的艺术风貌。据其透露,大部分展品是首次与公众见面。
焦循两件书画作品首次亮相
均是扬博向市民征集得来
在这次“晚清扬州书画名家作品展”中,最吸引人眼球的可谓是扬州博物馆征集到的两件焦循书画作品,其中一件是去年征集到的焦循的《洞天一品湖石图轴》,还有一件是今年征集到的焦循的《墨梅图轴》,这两件作品均是首次亮相在展厅里。
众所周知,扬州学派的代表人物汪中、阮元、焦循曾被誉为清代“扬州三儒”,其中,焦循以学者“通儒”名于世,而其书画世人所知甚少。扬州博物馆相关负责人称,“焦循的书法传世极少,绘画更少。过去我们所见到的焦循的书法作品仅数件而已,而绘画作品却未见片纸。”但是,在2014年底,他们在一个偶然的机会,发现有个扬州人藏有焦循《洞天一品湖石图轴》,发现该作品作于嘉庆乙亥二十年(1815),是焦循53岁时创作的。
细细品味这件作品,以水墨分五色晕染的峰石,以墨线勾画的小草,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技法,其运笔峰石奔放,而小草细腻。粗与细分别,又结合得恰到好处。从中可见焦循的绘画功力深厚,加之其书法流畅、老练,富有文人气息。此画堪称一品,令人钦佩。“焦循以学者‘通儒’名于世,而其书画世人所知甚少,同时他传世的绘画作品极少,因此,这件作品的发现,可谓罕见。当然,它也为研究焦循晚年绘画风格和绘画技巧提供了非常宝贵的实物资料。”扬州博物馆相关负责人介绍。
古人怎么应对炎炎夏日?
请看王素的《消夏仕女图轴》
最近,扬州进入了烧烤模式,很多人都吹着电风扇或呆在空调房里避暑。那么,你知道古人是怎么应对炎炎夏日的吗?
在“晚清扬州书画名家作品展”里,扬州博物馆工作人员特别选了一幅王素的《消夏仕女图轴》,让参观者一窥古人在夏日生活的场景。只见,图中的仕女右手执纨扇置于背后,左手向侧伸展,呈现出慵懒的状态,而她的左侧放置一盆荷花,身后还有一方茶几。文物专家认为,王素为清代后期扬州重要画家,擅长画人物,尤其是笔下的仕女,秀逸之气溢于画面,人物刻画意态极好,王素的《消夏仕女图轴》,用色洁净滋润,让人看了这幅作品,宛若一阵清凉扑面而来。
通讯员 杨双博 记者 陶敏 文/图
(责任编辑:唐凯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