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双拥中国网 > 国宝艺术家 >
投稿邮箱:sy.china@163.com
联系电话:010-85916510

以军人情怀拥抱中华文化——军旅诗人、书法家王学岭其人其艺

2015-07-01 14:11:03来源:解放军报
王学岭诗文书作展,这场由国家博物馆免费展出,又由于社会各界热烈响应,由馆方提议展期从13天延至21天的公益文化盛宴也概莫能外。

如果你曾在前不久国家博物馆举办的“王学岭诗文书作展”上邂逅他的作品,如果你曾驻足在他的笔墨前仔细品味那些以隶、楷、行、草等各种书体写就的诗词联赋、呈现的历史遗存,相信你一定会沉浸在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中,心头频频涌起作为炎黄子孙的自豪与感动,并为王学岭身为一名军人的文化担当而击节赞赏。

一场展览,无论工程多么浩繁、声势多么浩大,都会有曲终人散的时候。王学岭诗文书作展,这场由国家博物馆免费展出,又由于社会各界热烈响应,由馆方提议展期从13天延至21天的公益文化盛宴也概莫能外。令人欣慰的是,在展览结束之后,最为传统的宣纸和丝线为这些诗文笔墨搭建了恒久的家园。由中华书局推出的一函10卷本的《大道周口》,不仅集结了王学岭的诗、文和书法代表性作品,更让我们借此得窥中华文化之源远流长。

王学岭生长于豫东平原,16岁就走出乡关,跻身行伍。30多年来,在训练、工作和执行任务之余,他徜徉于伟大祖国的文明史,流连于枝繁叶茂、色彩斑斓的中华文化,时而吟诵成诗,时而捉笔为文,时而临池研墨。超乎寻常的颖悟,异乎寻常的刻苦,使他深得中华文化精髓,诗、文和书法艺术齐驱并进。近年来,他还有幸得到傅璇琮、冯其庸、饶宗颐、欧阳中石等名家指点,文字更见山之厚重、水之灵光,笔墨更见勇猛精进。谈起王学岭这位穿军装的弟子,欧阳中石曾深情地说:“学岭从我游学多年,笃诚、功勤,尤其于遣毫命笔极为努力。特别于故里孩提旧景怀念良殷,时时发抒于翰墨之间,深见其不忘根本,朴实之真情也。”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乡,每个人都有一抹挥之不去的乡愁。王学岭对于生他养他的那片神奇的大平原,正如欧阳中石所谓“怀念良殷”。在他心目中,故乡不仅是颍河帆影、龙湖渔歌,也不仅是千家炊烟、万阵蛙鼓,更是历史文化深处那一抹抹超越时空的炫彩。是啊,那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源头,是中华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人文始初祖伏羲在传说中生息于此、长眠于此,举世闻名的先哲老子诞生于此、修行于此,“万世师表”的孔子曾三度在此设坛授教,李白、欧阳修、苏轼、苏辙、张耒等历代诗人词家曾在此行吟,《诗经·陈风》的馨香至今还在这里飘荡……读万卷书之后,王学岭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故乡作为连接南北之要衢、思想学术之重镇在中华文化中不可旁绕的重要地位;重温故乡之际,他更为自信地握住了打开中华文化之门的钥匙。站在故乡,远眺大千世界,王学岭不禁感慨:“纹华自在家园!”这家园既是地理上的城市村寨、垄原田埂,更是中华民族心灵深处共有的“精神家园”。由家园出发,怀抱着万事万物再向精神的原点回归。由此,“大道”在他胸中渐次明晰起来,为中华文化献一阙长歌、寄一袭墨香的愿望也越来越浓烈真醇。

为尽可能以故乡为透视点、通过文字与笔墨映现中华文化的概貌,王学岭于工作之余抽出点滴时间,查阅了大量的经史、笔记、方志,对家国天下的“家文化”、民族一统的“族文化”和溯始寻根的“源文化”进行认真爬梳和研读。并多次利用探亲的时机亲临遗址、遗迹等历史现场,采集村妇野叟世代口耳相传的故事,在思接千载中探求历史的真相和文化的流变。远绍前贤,近搜诸物,从而越来越深地挖掘出中华文化的内涵。在王学岭看来,一景一台,一人一物;小小特产,纤纤技艺;几缕烟霞,若许流波,无不饱含文化的深意与“大道”的玄机。诚如冯其庸先生所言:“巍巍中华,歌之咏之;恋恋乡土,吟之唱之。”

作为一名军人,在采撷文化吉光片羽,用文思才情编织自己心中文化谱系的过程中,王学岭更关注文化遗存的军事意义和血性阳刚。从历史闻名的固陵之战等古战役,到“长通正气参玄武/厚蓄仁心炼混元”的两仪拳;从“决绝花园巨浪/亲和豫皖红乡”的新四军杜岗会师,到“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的吉鸿昌将军,王学岭都作了情真意切的抒写,或诗或词或联或赋,不一而足。在这些诗章中,不仅处处透着作者的发现与洞见,更透着作者“兵暂起而终为民安”的美好愿景。王学岭的诗词文章,意象开阔、奇丽,语言洗练、峭拔,时现思想者之深邃,时有学者之儒雅,更频见军人风骨和孔武精神。“开火卢沟新月晓/刻版红楼旗帜宣/喝还河与山……白璧新瓷纯洁事/细语香茶本色官/好风舞这边。”在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之际,品读他为民族英雄吉鸿昌将军写下的这阕新词,追忆英雄烽火旧事和家风传承,真令人豪气干云,激情盎然。

王学岭不仅是军旅诗人、文化学者,还是优秀书法家,这为他的文字表达和造型写意提供了优势。他用中华文化中独特的书法艺术,呈现独有的诗词联赋,个中感觉和意韵水乳交融、浑然天成。从这套作品集能够感受到,王学岭于书法用功甚殷,不仅诸体皆擅,而且各有妙处。草书的率性狂放,楷书的挺拔秀逸,隶书的沉郁庄严,都与诗文的内容、形式、思想、意境相得益彰,相映成趣。篇章文牍之上,运势走笔之间,呼应顾盼之中,揖让连带之际,多显融会贯通之灵性,见大道无垠之智慧,有闪转腾挪之筋骨,扬中华民族之精神。统观全书,无论诗词、对联,手扎、小品,还是长卷、巨制,都是挥洒自如、气韵流畅,可谓书以文显、文以书传。

习近平同志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王学岭不仅是文艺工作座谈会精神的学习者、宣传者,更是一位真心为文、倾心为艺、尽心为仁的实践者。一场展览的社会效益、一部大书的文化价值,已经凸显,正在发酵。诚如著名文化学者傅璇琮在该书长篇序言中表达的那样:“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从来就不是一个空洞的符号,我这次通读王学岭同志的书文很受启示,确信地域文化能够进一步激发人民的无穷智慧和伟大创造力……”

(《解放军报》2015年6月29日 11版)

(责任编辑:唐凯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