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双拥中国网 > 国宝艺术家 >
投稿邮箱:sy.china@163.com
联系电话:010-85916510

走近民间艺术家香包手工艺者高忠玉

2015-06-25 16:04:27来源:中国文物网
一张海报纸或者几片碎布头、几条彩带、一卷双面胶、一些小的装饰,再加上不同的香料,在高忠玉老人一双灵巧的手下,渐渐变成了一个精美的民俗艺术品―――香包。

中国文物网讯(编辑 牛立亭)一张海报纸或者几片碎布头、几条彩带、一卷双面胶、一些小的装饰,再加上不同的香料,在高忠玉老人一双灵巧的手下,渐渐变成了一个精美的民俗艺术品―――香包。早在我国古代,就有端午节佩戴香包以吸汗、驱虫、辟邪的传统。

6月19号上午,在北京西城区93号院博物馆举办的“端午非遗行暨博物馆周年庆”活动上,我们见到了这位民间艺术家。已经年近古稀的她,笑声爽朗,容光焕发,精神状态很好。当时她正在93号院博物馆的展位上,热心的向非遗爱好者展示香包的制作过程,并耐心的回答大家的问题。

据介绍,香包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常见的形状有方的,圆的,柿子、菱型,还有五毒的香包是端午最常戴的一种。“这不是端午节正值阴阳交替,人们通过带五毒香包来抗击常发生的小疾病,其实在咱们这香包里面都是中药。”高老师说,布制的香包,得好几天才能做一个,现在做的这种,一天就能做成。“就是现在眼睛不好,不能长时间的一直盯着看。”

“我手上的这个至少得再缠五米,现在啊,做什么都方便。我端午每年都做,里面得放艾叶、丁香、薄荷、藿香四种香料,有丝线缝的的,这个是丝带的……”高忠玉老师边做便向大家展示,“这个得从直角开始,这个得一个深颜色配一个浅颜色的,原则就是这么一个原则。”高老师的展桌前围满了参展的人,大家对高老师做的香包都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高忠玉老人做完一个香包后,向大家介绍说“这个蓝色代表天空海水,黄色代表财,红色代表福,过节了祝大家节日快乐!”

北京西城区的民俗专家李石说:“这个叫缯子,以前啊有人说这是南方人发音不标准,把粽子说成了缯子,其实不是,高老师的这个手艺啊,是个老民俗,老北京的,这个比粽子早,早得多。一般啊,女孩带缯子,男孩带葫芦。端午节是个大节,和中秋春节并成为三大节,其实端午节的主题,是驱邪避疫,有很多民俗的文化在里面。也后来也有了纪念屈原的这么一个纪念民族英雄的爱国主题。咱们这是弘扬的少了,好多人都不知道这些来历,端午节的活动得有三十多种,应该多多的弘扬,民俗的文化都在里头。”

高老师还致力于宣传环保和节约,她做香包的东西就来源于大家不用的旧衣布头和废旧纸板。此外,她还写了《变废为宝,节约一尺布》的文章,坚持在身边宣扬环保工作。2008年8月16日北京奥运会期间,她受朝阳区妇联邀请,作为“北京绿色家庭”代表参加了在国际新闻发布中心召开的会议,并且在大会上发言。

她说,“只要喜欢就能做成。”她从小开始接触针线活,就经常被别人夸心灵手巧,工作后也经常帮单位的人缝缝补补,做针线活很有口碑,但是当时并不知道自己会将香包做成中华传统手工艺品的传承和发扬。“退休后,我更有时间去做这个了,自己喜欢这个,是现在年轻人对咱们民族手工艺的的传承还远远不够,主要是这些东西一来制作慢,二来经济效益也没那么高,对年轻人的吸引力没那么大。”“我干这些也不图挣钱,就是想让更多的人了解咱们传统的手工艺,有一个一个八十岁的老人知道我在搞这个后,专门找到我家去学习这些手工艺,说是她们年轻时就常见这些。但是现在已经少有人端午节带这个了。”

笔者在活动第二天,见到一个老人推着助走车,满怀激动的上门来寻问香包,她说“这都是我们小时候的手艺,我小时候带,现在这个买回去想给我小孙女,这不是端午节嘛。”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不同场合阐述和强调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历史影响和重要意义,并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习总书记指出,学习和掌握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

(责任编辑:唐凯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