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汩罗江屈原离骚碑》局部 夏湘平作品
由中国书法家协会、中国美术家协会和解放军美术书法研究院共同主办的夏湘平老先生书法艺术展,“五一劳动节”前后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展览期间,参观者络绎不绝。人人称赞、钦佩和敬仰夏老先生的书法成就!
夏体草隶 独树一帜
夏湘平先生的书法集秦汉魏晋于一身,自成一家。书法是线条的艺术,他研习书法从颜入手,后又矢志秦汉分隶的研究,兼学魏晋,遍临诸贴,广汲博取,使他独辟蹊径的创立了“夏体草隶”。正是夏老的渊博学识,独创的书法艺术风格,才使其屹立在书法艺术大家之列。他为很多碑林写过碑文,新唐山市中心的抗震十周年纪念碑的碑文就是出自夏湘平先生之手;九十年代他为湖南汨罗江畔的屈原碑林书写的《离骚》碑堪称他的倾心之作。
在中国书法史上,隶书于汉魏时蔚然大观,后世能超群拔俗者寥寥可数,兹夏湘平先生得之矣。夏先生拈出《石门颂》体系的脉络神髓,抽象之、夸张之、符号之,发挥广大,岂其易哉。它的“反结法”,结构与解构两法不一不异,左右逢源,相得益彰。文字部件的“不争”,使得中宫开阔,有庙堂气;同时增加处无形的审美趣味,扩展出无限的思维空间。“夏隶”书体的笔法,碑与帖合而为一,碑的厚重拙朴与帖的巧妙灵活,其用笔颤擎,筋骨崚嶒,如锥如锤,比之折股画沙,多出雕刻感;隶韵草情,局部笔画仿佛缪篆姿态,添装饰之美。“遂觉已步入褒斜道上,侧身于石门左右,时而又遥领庙堂之肃穆”,欧阳中石先生在跋夏湘平书周敦颐《爱莲说》书卷中有此语,真知音也。
静静欣赏夏湘平先生书法精品,我再度思考瞬间发生于纸张平面上可以存在与启发的空间与时间之关系。书法,是立体的、多维的。因笔法而改变构体,因构体而改变章法,整体完备而又具体而微,形神统一。疏离而不失引力,需要作者的胆识,所谓笔墨张力,其实是心理感应。
“会通之际,人书俱老”,孙过庭论书有此说。那不是凡俗意思的物质衰老,而是取之不竭的艺术意欲、精神活力。从夏湘平书法创作的轨迹中,可以发现个中端倪。
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分党组书记陈洪武曾这样评价“夏体草隶”:夏湘平先生是当代书坛享誉海内外的书法家,曾任中国书法家协会一、二、三届常务理事,他幼承家学,启蒙于颜真卿楷法、何绍基隶字,后习两汉各种碑帖,并且对经文、帛书、章草,北朝末期等各时期的书法广取博览、熔古铸今。此外,夏湘平先生还将自己绘画的创作理念、结构布局运用到书法创作之中,同时从音乐、诗词、文学、舞蹈等各个方面的知识中汲取养分,不断丰富、完善自我、锐意创新、独标新格,构建出自己鲜明的独特的书法艺术形象。夏湘平先生四体皆有所涉,尤精隶书。他的隶书结字开合、笔力遒劲、端严雄健、峰筋健骨、用笔洒脱自然、意态纵横。于古朴凝重、大气浩荡之中,不乏灵动的气息,从而形成了以“草情隶韵”为特色的“夏隶”。
我细细拜读夏老先生的书法,感触很深。夏老以古为师,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如琢如磨,孜孜以求,终成自家风貌,独树一帜,风格宽阔,放笔书写,趣味横生,十分耐品。他的书法,或连绵不断,娓娓道来;或虚实疏密,别开天地。有时空中转笔,有时笔断意连,有时用笔迅疾,有时其实纵横,但又不失古法,既有文质彬彬之态,又有横刀立马之势,创作力极强。而且笔法天真遒劲自然,上溯汉魏,融,钟繇笔意,汉风简法,又集晋人风骨,呈,疏野率真,坦荡淳厚,创,清朗闲荷,若,净水印月之美。似有每字生自然之趣,聚和观之,真如清风拂来,秋荷无声。这就是“夏体草隶”独特书法风格。
夏湘平作品
砚边八十 引领军界
夏老先生是我尊敬的军界书法老前辈。他从军76年,长期从事部队文化的组织和领导。他既是军界的书法大家,又是军界书法工作的组织家和活动家。他干了十几年的全军美术书法组织工作,先后举办了十几次全军全国专题性美展和书法展览,造就和培养了一大批军队书法人才,出了一大批美术书法精品。今天许多享誉海内外的部队美术书法的中青代艺术家就是在他主持工作时期积极参加全军美术书法活动的。他组织的军队美术书法工作可以说是风生水起,成绩卓著。
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刘大为在参观夏湘平书法展时说:“夏湘平同志是我们部队的艺术界的老领导,他自己是一个产量很高的画家、书法家,很有艺术成就,同时是一个领导者、组织者。我刚到部队的时候,八十年代初,那时候总政艺术局还是由夏湘平老先生他来担任领导,组织了很多全军的美术活动、书法 .可以说是为部队的美术事业的繁荣、书法事业的繁荣,他是出了大力、做了大贡献。
夏老砚边八十,引领军界,创造了军旅书法艺术的阳刚之美。他引领军界书法几十年,形成了“力度之美、人格之美、生命之美”的军旅书法艺术风格。中国书法特别讲究线条和节奏的力度美,在富有节奏变化的线条运动中体现出刚柔并济的力度美。讲究所谓“屋漏痕”“锥画沙”和“折钗股”,即沉着有力、富有弹性和韧性。夏老先生讲所谓“平、圆、留、重、变”。平:如锥画沙是也;圆:用笔如折钗股、如金之柔是也;重:如高山坠石是也;变:不囿于古法推陈出新是也。此五法,究其本质,富有变化的力度之美是根本。对有节奏的富有刚柔变化的力度美的讲求,也体现着我们这个民族的生生不息、健动不已的民族精神;“夏体草隶”所体现的力度之美和阳刚之美,正体现着中国军人的铮铮铁骨。同时,书法的精粹在于人格力量与生命形态的笔墨呈现。作品成功的关键在于意境,意境是文化品格和人格修为的自然呈现,在阴阳互补、强弱对比、浓淡变化、疏密相映的氤氲气韵中,呈现的是人的精神和气质。“呕血十斗,不如啮雪一团”,呕血十斗是技巧的锤炼,啮雪一团是精神的超升。技巧的锤炼只是基础,精神的超升才是关键,养得一团冰雪精神,才能在作品中呈现感人的意境。
对于书法而言,精神的涵养尤为关键,精神涵养的高度与深度,在书法中会体现特殊的精神气象,此精神气象,乃人格力量与生命形态的笔墨呈现,予人以深刻的生命感动,军旅书法亦不例外。精神的涵养,人格境界的养成,对于军魂的熔铸,亦不可或缺。军旅书法,当以军魂的熔铸,精神境界的提升为根本,在笔墨形态中体现浩然正气,展现民族精神。
书法的精神通于生命的精神,书法形象所呈现的筋、骨、肉、血、体现着书写着的风骨和精神,也涌动着一个古老民族的情思和灵魂。在对书法美的欣赏中,人们获得的不仅仅是关于线条形式的审美感受,还有附着于此形式上的活泼精神和生命。譬如我们在欣赏夏老的隶书长卷《爱莲说》时,从那渴笔枯墨、纵肆不羁、一气灌注的笔墨形象中,感受到作者溢出纸面的满腔悲愤和感天动地的忠贞刚烈之气。在这种从形式到内容的体验中,潜移默化地提升了人们心灵的层次,提高了他们的审美品位和文化品位,不知不觉中实现了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夏湘平作品
德成为上 艺成为下
古人云:书如其才,如其志、如其学,总之如其人也。夏老先生的书法就是他的学问、修养、为人的综合反映,是他这个“人”的艺术迹化和德化。“书如其人”,书法家展示自己的作品,同时也展示出自己的“文化形象”和“心灵魂魄”。
中国书法家协会顾问林岫拜观了夏湘平先生的《砚边八十年》书法艺术展后感慨地说,夏先生跟我是多年的书友了,他这个人一向是很低调,他不是书法界有一些三天两头就搞一点动静那类人,他在砚边耕耘,从来就是自己读书、笔耕,从来也不炒作自己。就我个人的看法,他的隶书应该是别出一家的。现在写隶书的人逐渐多了,但是像他这样多少年从汉隶打出来,涉猎多家,卓有自己的一家风格的还是不多。当年京城刘炳森的隶书是一体,夏向平的隶书是一体。他始终在打造自己,用学养来充实自己。宁朴无华,看他的作品就是这种感觉,这个展览的主题就是宁朴无华,夏老一辈子做人也是这样的。所以我觉得有一点就是这个展览应该给大家有一个体会,也就是小戴《礼记》中所说的“德成为上,艺成为下。”他的隶书风格不是那种动态有余、静态不足的隶书,我觉得篆和隶应该是有冠带肃然的庙堂气象的,如果我们今天的隶书、篆书都写成柴火堆,横七竖八的,过于草率,就使我们的篆隶二体失去了当代的光辉。我总觉得隶书比篆书更难,隶书的那种舒展与行草书不一样,如果没有一种博大的胸襟,没有很浑厚的文化积淀,隶书是很难写出大家气象的。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商品大潮的冲击,美术界、书法界受金钱商品的影响和侵蚀,一幅画、一幅字变成了“天价”,铜臭味儿也越来越重。很难想象,中国书法古代史上像王羲之、怀素这样的书法大圣那能料到千百年后其书法作品能卖到今日之高价?!如果我们的后人能学到古人书法之真髓,就算是传承“真金”了!而夏老先生砚边坚守八十年,不为金钱权利所动摇。他从离休到现在几十年了,能够安安静静的在家里继续他的学问、继续他的思考、他的探索、他的创作,能够静静地用几十年的时间,在八十五岁高龄的时候推出这么一个展览,这个不是一般的经得住寂寞的人做得到的,这正是夏老坚固的立身之本。所以说,夏老这种静静地深入地继承传统,进行当代书法的探索和创作,这种精神、这种态度、这种做法,是我们当代书坛的这些后学们需要学习和借鉴的。我们在展览上看到的是夏老即将影响当代,必将流传后世的书法作品。
“高贵的单纯,静穆的伟大”,古今中外的艺术经典,总是把无数感动凝固起来,打通视听,让来者览阅之际,思接千载。让后人永远承接夏老先生珍贵的书法艺术和精神价值。
夏湘平
夏湘平,1930年11月7日生,湖南湘潭人。1949年9月参军在部队从事文化工作,曾任中国书法家协会一、二、三届常务理事,中国书法家协会创作评审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第三届常务理事、全国美展评委。现任中国人民解放军书法创作院副院长。工书法、擅绘画,幼承家学,临习颜真卿、何绍基、曹全碑、邓石如等碑帖启蒙,而后广临博取。夏老四体皆有涉猎,尤精隶书。夏老长期从事全军的美术和书法的组织领导工作,在繁忙的公务之暇,仍孜孜不倦地临池和探索,并把绘画的创作理念、结构布局结合运用于书法创作当中,收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夏湘平的隶书疏朗秀逸,隶韵草情,意趣生动,自具面貌,世称“夏隶”。数十年来,他深入部队、深入基层创作大量书画作品,歌颂共产党,歌颂人民军队,歌颂社会主义祖国。他所书巨型石碑《唐山抗震十周年纪念碑》、《汨罗江屈原离骚碑》、《朝阳阁赋碑》等,被中国书法界称为当代隶书的丰碑,必将弘扬千载。其书法作品多次参加国内外大型展览,并被许多国家和 港澳台地区以及国内博物馆、纪念馆收藏。
2001年中国书法家协会授予艺术荣誉奖。
2009年中国文联授予“从事新中国文艺工作六十年”荣誉证和奖章。
代表作品:
书法作品:《唐山抗震十周年纪念碑》(1986年应邀书写,刻石立于唐山市中心广场)、《汨罗江屈原离骚碑》(1992年创作,刻石立于汨罗江屈原碑林作主碑,2001年、2002年分别由(香港)中国书法出版社、华文出版社出版发行)、《夏湘平书周敦颐<爱莲说>隶书长卷》(2004年创作,2010年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发行)、山西寿阳《朝阳阁赋碑》(2006年创作,刻石立碑于山西寿阳县朝阳阁,同年由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发行)。
绘画作品:版画《海岛小学》(创作于60年代)、《椰林深处》(创作于60年代)、《铜墙铁壁》(创作于60年代),中国画《有朋自远方来》(创作于1973年),油画《越南-中国》(创作于1973年,1973年4月由人民美术出版社选定出版单页全国发行),中国画《毛主席送子务农》(创作于1975年)。
(责任编辑:唐凯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