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双拥中国网 > 征兵动态 >
投稿邮箱:sy.china@163.com
联系电话:010-85916510

91岁老兵追忆受街头宣传鼓舞义无反顾奔前线

2015-07-23 15:16:19来源:新华报业网-扬子晚报
那个时代,以何其芳、田间、臧克家为代表的一大批诗人写出了众多的抗日诗篇,唤起了全国广大民众抗战的激情。

91岁老兵追忆,街头宣传鼓舞他义无反顾奔前线

在成都金牛区后沙湾小区,记者见到了参加过长沙会战、赣州战役、常德会战的91岁老兵罗见渊,当年仅仅13岁的他,在街头遇到征兵的宣传,他当场就报名参军。面对这个13岁的半大孩子,部队不愿意收。“抗日救国,不分年纪!”罗见渊急吼吼地分辩:“再说,我个子会长的嘛!”最终,倔强的他终于实现了抗日杀敌的心愿,跟着部队走上了战场。

其时,在《成都,让我把你摇醒》等抗战诗歌的鼓荡与感召下,沉沦与困惑的国人终于逐渐觉醒起来。全国人民的抗战热情被点燃,万千热血志士奔赴疆场。一幅全国著名的抗战遗物“死字旗”,正是中国人血性喷涌的历史见证。

在位于四川成都的建川博物馆里,记者看到这幅著名的“死字旗”,吸引了众多参观者的感动注视。四川安县的王者成,在送儿子出征时,送了一幅桌面大的粗布给他,中间豪迈地写着一个巨大的“死”字,左边的题字是王者诚送儿上沙场时的热血题词:“国难当头,日寇狰狞。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本欲服役,奈过年龄。幸吾有子,自觉请缨。赐旗一面,时刻随身。伤时拭血,死后裹身。”这位父亲以大无畏的牺牲精神,鼓励儿子奋勇杀敌、马革裹尸。

四川抗日老兵救助会会长杨红雷告诉记者,1943年,中国派往印度缅甸战区的远征军急需补充兵员,四川在一月内就征召4.5万名优秀知识青年飞赴战场。杨红雷自己父亲当年也是抗战老兵,加入的是中美混编第十四航空大队,即传说中的飞虎队,当时是颇受苦难民众欢迎的空军,然而上世纪四十年代,父亲向母亲求婚时,母亲坚毅地回应说:“抗战一日不胜利,我们一日不成婚!你只管好好打仗。”一直到1945年10月,父母亲才举行了婚礼。

诗人臧克家1937年写的抗战诗《从军行——送珙弟入游击队》中,有这样的诗句:“大时代的弓弦/正等待年轻的臂力。” 这些“年轻的臂力”来自全国各地,他们匆匆从戎,义无反顾地奔赴焦土前线。

老照片定格中华民族 觉醒后的“血性喷涌”

6月2日,记者站在重庆人民公园,这里一片宁静祥和。而77年前的12月18日,这里却是一片喧腾。当日,《新华日报》在重庆中央公园举行义卖献金大会,人头涌动、人人积极献金。

中国降了,任何人都要作亡国奴。在《成都,让我把你摇醒》一诗中,何其芳坚毅地书写下全民族的抗日决心:“敌人抢去了我们的北平,上海,南京,无数的城市在他的蹂躏之下呻吟,于是谁都忘记了个人的哀乐,全国的人民连接成一条钢的链索。”

这是诗人的愿望,也是当时全民族抗战阵线正在形成的写照。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后,四川省主席刘湘随即电呈蒋介石,请缨抗日,称“四川可出兵30万抗战,供给壮丁500万,供给粮食若干万石。”从此,350万川军前赴后继奔赴各大战场,加入到烽火硝烟中去。“这个数字背后,是所有大后方人民的共同的贡献。”建川博物馆馆长樊建川特别强调说。

在大后方,不论是武汉、长沙,还是重庆、昆明、成都,处处踊跃出丁、出粮、出钱。在建川博物馆中,一张张珍贵的老照片定格在展墙上,记录着当时大后方人民“献金救国”的热忱:学生们纷纷走上街头,捐献布鞋等物质,以支援前线。全国各地的民众纷纷捐现金、捐被服、甚至捐飞机……没有摊派募捐,完全出于自愿。

八年抗战,促使中华民族空前觉醒,唤醒全中国人焕发出伟大的斗争精神。弱国也能战胜强国,从此不再是空想,靠的是什么?是自尊自强、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中华民族,在空前团结中经历了艰苦卓绝的忍耐,终于迎来了抗战的胜利,也迎来了民族意识的跃变。“从黑暗的深处我看见光明,那巨大的光明呵,向我走来,向我的国家走来。”诗人何其芳在《成都,让我把你摇醒》中的展望,终于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