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爱民,民拥军,军民鱼水一家亲。齐河,这座黄河岸畔富有活力的城市,历年来保持着拥军优属、拥政爱民的优良传统,军地之间的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同频共振,人民群众和人民子弟兵共同奏响双拥交响曲。
双拥工作基础扎实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始终把双拥工作作为一项重大政治任务,把推动军民融合式发展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形成了上下贯通、军地相连、权责明确的组织领导和服务体系,全面提升了我县双拥工作水平。坚持高规格配备领导原则,调整了县双拥工作领导小组,由县委书记、县长任组长,各乡镇(街道)也建立完善了双拥工作领导小组。
同时,建立健全党政领导军事日、军地联络员制度等“八项工作制度”,规范各级各部门和广大军民的职责和义务,实现了双拥工作经常化、规范化、法制化。县双拥办专人专职、定编岗位5名工作人员;各部队、各乡镇(街道)和各级双拥成员单位也建立了相应的组织机构,配备了专职人员。将双拥工作专项经费及每年走访慰问部队、重点优抚对象等双拥活动经费列入县财政预算,双拥优抚安置经费有了根本性保障。专门开辟军地合署办公室,县、乡镇(街道)两级双拥办配备了办公设备齐全的办公场所,各社区(村)均设立了双拥工作站。
拥军优属成效显著
我县结合支持部队建设和城区南扩的总体布局,坚持“围绕发展抓双拥,抓好双拥促发展”,积极探索军民融合式发展的新路子,制定出台了《关于推进军民融合式发展的实施意见》,最大程度地实现军地共赢。强化顶层担当,坚持做到不等不靠优先考虑部队需求,不讲条件优先支持军队建设,不遗余力优先解决官兵之忧。为解决驻齐某部官兵和家属分居两地、交通不便问题,我县及时协调齐河长途客运有限公司开通了济齐公交专线,全长60公里,极大方便了部队官兵和家属出行。
深入开展部队与村庄、企业、学校结对子活动,目前全县各类共建对子共计36个;健全服务组织,全县共成立村居拥军服务队18支、优抚服务小组561个;通过优抚对象联络员走访,为全县家庭生活困难的186名老优抚对象购置了炉具,入冬前购买过冬煤,每年为他们每人解决 1000-3000元不等的生活困难补助金;依托1+1超市、东宋菜市场等,广泛设立了“拥军商店”、“拥军超市”、“拥军菜店”等拥军服务点。目前,全县拥军优属工作呈现出了传统活动经常化,新型社会化拥军多样化的大好局面。
拥政爱民成果辉煌
驻齐部队发扬拥政爱民的光荣传统和“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吃苦”的过硬作风,把驻地当故乡,视人民如亲人,把推动齐河军民融合式发展为己任,在完成战备训练任务的基础上,积极支援齐河建设,为齐河经济社会和谐发展保驾护航。
驻齐部队发挥优势,积极助力支援经济建设。我县抓住“一圈一带”战略机遇,发展壮大物流产业,发展航空物流业,利用机场资源,开发航空民用物流通道。济空机场场站闻讯后,积极出主意、想办法,争取上报列入“十三五”社会经济及民航发展规划。
驻齐部队与我县建立了“联合预防、联合治理、联合建设”的军民携手常态维稳机制,有效增强了处置各类突发性事件的能力。县武警中队与城区派出所建立联防机制,定期组织协同巡逻,开展走访排查,及时沟通社情民情和治安情况。每个驻齐部队都结对帮扶一个单位、一个村,县人武部与晏城街道姜屯村结为共建对子后,先后出资20多万元为该村打机井、修道路、建围村林、整修村文化大院。
优抚政策落实到位
我县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把落实优抚安置政策作为双拥工作的硬指标抓好抓实,在解决难点问题中提升双拥工作水平,在做实各项服务中推进军民融合式发展。不断完善抚恤补助金标准自然增长机制,并将优抚对象抚恤金纳入“惠农一卡通”发放,及时调整提高了1-4级残疾军人护理费标准。 2014年,我县为优抚对象和义务兵家庭发放抚恤金 3885万元、优待金568万元。
同时,出台了《齐河县抚恤定补优抚对象医疗保障实施意见》,资助4921名优抚对象免费参保参合,4年来为3815人次发放政府医疗补助320多万元,邀请省荣军医院专家为全县1289名优抚对象查体送药,并把150名重点优抚对象送往省荣军总医院住院疗养。今年扩大医保范围,将60岁以上农村籍退役士兵和老烈士子女纳入医保范畴,提高补助标准,1-6级残疾军人政府补助100%,重点优抚对象政府医疗补助标准为70%,一般优抚对象为60%。
广泛开展“爱心献功臣”活动,积极筹措资金20万元,为住危房的6户优抚对象进行了重建,对2户旧砖房进行了维修,确保雨季前脱离危房;实施优抚对象“百户安居工程”,2014年共为56户优抚对象改善住房条件,新建38户、维修7户、签订赡养协议8户、进敬老院1户,总投资120万元,切实解决了优抚对象“三难”问题;通过事业单位招考和指令性安置相结合的方法,安置退伍军人到事业单位56人,到企业85人,接管企业下岗军转干部48名。记者 姜广富 通讯员 张健 李刚
(责任编辑:吴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