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双拥中国网 > 征兵动态 >
投稿邮箱:sy.china@163.com
联系电话:010-85916510

传承红色基因 谱写双拥华章

2015-06-18 13:44:27来源:中国江西网
2015年是新一轮双拥模范城(县)考评验收年。

王少玄:弘扬井冈山精神 续写双拥新辉煌

\

《2015江西省双拥创建主题宣传》专访吉安市市长王少玄

中国江西网讯 实习生伊航、记者徐志玲报道:2015年是新一轮双拥模范城(县)考评验收年。为全面展现双拥优抚工作新面貌,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努力适应新常态,积极推动我省双拥优抚工作新发展,宣传各地双拥工作典型,全面开创双拥工作新局面,中国江西网联合凤凰网江西,带领摄制组整合全媒体资源,于6月10日走进吉安,吉安市市长王少玄接受了专访。

“四个确保”打下坚实的双拥工作基础

吉安,是一块红色热土,也是红军的故乡,更是“双拥”工作的发祥地,每一寸红土地都传颂着拥军优属、拥政爱民的感人事迹。井冈山革命斗争时期,吉安儿女参加红军的热情十分高涨,广大群众争相“送子送郎当红军”,积淀了十分光荣的双拥传统。一直以来,吉安市大力弘扬井冈山精神,积极发扬双拥传统,共同唱响了“军爱民、民拥军”的主旋律,吉安连续两届被评为“全国、全省双拥模范城”,南京军区蔡英挺司令员称赞吉安是“国防先锋”和“拥军先锋”。在深入落实双拥工作的过程中,“四个确保”打下了坚实的工作基础。

在工作布局上,确保双拥工作“有位置”。吉安市始终坚持把双拥工作作为“一把手工程”,纳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与经济建设同步规划、同步推进、同步考核。按照规定,每年坚持召开党委常委议军会和党管武装述职会,同时,还根据部队建设需求,经常召开市委常委会、市政府常务会,及时协调解决相关问题,真正形成了上下联动、左右协调,领导示范、广泛参与的工作格局。

在思想发动上,确保双拥宣传“有声音”。自1992年以来,在《井冈山报》开辟了“国防园地”专栏,成为双拥宣传的重要窗口。特别是,注重典型培育、典型引路,涌现了一批双拥工作模范。井冈山精神义务宣传员毛秉华,40多年来义务宣讲井冈山精神4100多场,唱响了双拥“好声音”,被评为全省爱国拥军模范,荣获国家“五一”劳动奖章。退伍老兵蒋新东,退伍时主动放弃回家乡工作的机会,改名换姓,留在吉安县永和镇,义务照顾牺牲战友的母亲46年,直至老人离世,今年1月,蒋新东入选中国好人榜。

在支持部队建设上,确保双拥投入“有保障”。吉安市将驻吉部队基础设施建设等经费列入地方财政预算,市县两级都设立了常态化军事斗争准备保障基金,不断加大拥军投入,改善部队基础设施条件。同时,像当年支援红军打仗一样,全力支持部队演练演习。2013年中秋节,“使命行动”跨区演习部队从吉安市过境,吉安市全力配合,为每位官兵送上慰问信、月饼,以及当地最有特色的井冈蜜柚等,过境部队事后专门为此向吉安发来感谢信。

在军民融合上,确保双拥共建“有抓手”。围绕军地互动、军民共建,吉安市广泛开展“十送”、“五评”等特色活动。“十送”就是送“文化活动、法律服务、健康咨询、课堂教学、志愿者服务、新闻媒体”进连队;送“扶贫助学、军事日活动、国防知识、公益性活动”进社区。“五评”就是在全市评选表彰一批“最美拥军人物”、“爱军精武标兵”、“优秀退伍军人”、“情系国防好家庭”和“好军嫂”。“十送”、“五评”活动的深入开展,有力拓展了吉安市军民共建、深度融合新渠道。同时,吉安市全面推进军地“思想共融、设施共建、产业共促、资源共享”,围绕军地产业发展,在国防科工局对口支援下,吉水县规划建设了3000亩军民结合产业园;围绕军地共建联训,井冈山组建了首个预备役女子炮兵连,被称为新时代“红色娘子军”,受到南京军区、省军区首长的高度评价。

“三个融入”有力推动双拥文化传承

一直以来,吉安大力激活红色基因、弘扬双拥文化,取得了很好的成效,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等多家主流媒体进行了深度报道。

把双拥文化融入文艺宣传,切实增强双拥文化的艺术感染力。吉安市大力开展“红歌”传唱活动,比如,革命烈士后代江满凤,在井冈山景区常年为游客义务歌唱《红军阿哥你慢慢走》,唱出了老区儿女发自内心的拥军情,打动了无数游客的爱国心。特别是,投资1.7亿元,编排了全国唯一演绎红色经典的实景剧《井冈山》,这剧中乡亲撑竹排为红军送粮食、洗被子等生动画面,特别是“十送红军”的场景十分感人,成为双拥传统教育的鲜活题材,参加演出的千名演员中,多数是当地群众,并且很多人本身就是红军后代,他们怀着对先辈、对革命历史的一种情感投身演出,以实际行动弘扬井冈山精神和新时代的双拥传统。

把双拥文化融入红色旅游,切实增强双拥文化的精神渗透力。近年来,吉安精心打造了一批双拥文化旅游景点,让红色双拥故事活起来。井冈山结合革命历史,开发了全长3100多米的红军挑粮小道,再现了当年毛泽东和朱德,在血雨腥风的年代,不畏艰险,沿着崎岖羊肠小道,挑粮上山的历史情境,通过体验式的旅游参与,能让人充分感受到艰苦奋斗、官兵平等、军民团结的革命精神。永新县沿着当年红军上井冈山的足迹,以双拥为主题主线,通过壁画、雕塑、剪纸、彩绘等形式,打造了一条5个节点、15公里长的红色双拥景观带,让人在旅游过程中就自然而然感受艰苦卓绝的革命岁月,感受当年“军爱民、民拥军”的鱼水深情。

把双拥文化融入城乡建设,切实增强双拥文化的潜在影响力。吉安市建设了一批双拥主题公园、广场、浮雕、塑像,同时命名了一批双拥路、双拥街。例如在庐陵文化生态公园修建的“十万工农下吉安”雕塑群,还有南京军区捐建的“红军万岁”主题雕塑等,都非常震撼;在吉安县还建有一个红军烈士的主题公园,里面有47座当年从吉安县走出去的开国将军的半身塑像,让广大游客在游览公园的同时,感受红军文化、双拥文化。

“三个三”做好安置转业工作

一直以来,吉安市高度重视军转干部、随军家属安置和退役士兵就业问题,通过“三个满意、三个一批、三个需求”,努力做到“转得好、安得下、走得稳”。

围绕“三个满意”,做好军转干部安置工作。采取“留位置、腾位置、挤位置”等多种方式,安置军转干部。四年来,吉安市安置军转干部149人,转业士官462人,安置率达100%,做到了部队满意、接受单位满意和军转干部满意。

采取“三个一批”,好随军家属安置工作。四年来,通过岗位安置一批、借调安置一批、推荐就业一批,全市共安置随军家属238人,安置率达100%。

根据“三个需求”,做好退役士兵就业工作。根据军地需求,积极培养军地两用人才,四年来,吉安市为驻吉部队举办各类培训班500多期,培训3万余人次。根据市场需求,与省内30多所高校开展培训共建,开设计算机应用、汽车维修等80余个热门专业,率先在全省启动退役军人免费职业技能培训,做到了退役士兵都有“一技之长”,让“最可爱的人”成为新时期“最有用的人”。根据企业需求,培养实用人才,开展“订单式”培训,促进校企对接,四年来,参加培训的退役士兵就业率达95%以上。

“三个勇当”彰显驻吉部队爱民情怀

长期以来,驻吉部队大力发扬优良传统,时刻牢记使命,大力支援地方,把驻地当故乡,视群众为亲人,深入开展军民共建活动,积极投身地方经济社会建设,成为推动吉安发展升级的重要力量。

驻吉部队勇当服务发展的“先锋队”。深入开展“争当中央苏区振兴发展先锋”等主题活动,积极投身吉安市吉泰走廊发展、重大项目建设、扶贫开发、“四城同创”、美丽乡村建设等重点工作,积极服务当地发展。吉安市军分区和各县市区人武部,主动参与扶贫攻坚,挂点帮扶42个村,在资金、技术和产业等方面,都给予了具体的帮扶,同时,同时还积极协调上海警备区6个团级单位对永新县、遂川县的12个村,进行对口帮扶,做了大量具体工作。

驻吉部队勇当抢险救灾的“突击队”。在抗洪救灾、森林扑火等急难险重任务面前,驻吉部队官兵挺身而出、敢打头阵,做到了“哪里有困难,哪里就有子弟兵”。2012年4月30日,吉安市吉安县大冲乡发生特大风雹,驻县部队官兵视灾情为命令,迅速奔赴救灾现场,全身投入救灾抢险,共出动官兵1160人次、车辆近100辆,紧急救援受灾群众300多人,安全转移群众4300多人次。据不完全统计,近两年来,在重大危急关头,驻吉部队共出动官兵和民兵预备役人员1.8万人次,累计为地方挽回经济损失达6000多万元。

驻吉部队勇当济困助贫的“爱心队”。持续开展扶贫帮困、扶教助学等活动,续写了军民鱼水深情。驻吉部队每年捐献爱心资金,开展助学行动,近两年来,吉安市有200多名贫困家庭学生在部队官兵的资助下,顺利完成学业,得到了老百姓的交口称赞。峡江县武警中队,连续20年接力资助双腿高位截肢的宋继刚同学完成学业,先后被中宣部、总政治部评为“军民共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先进单位”。

在专访中王少玄市长深情寄语:吉安是创造井冈山精神的红色摇篮,是彰显江南风韵的绿色家园,是孕育庐陵文化的人文故郡。近年来,通过全市军民的团结奋斗,吉安的“双拥工作”已经结出了丰硕的果实。当前,站在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新的历史起点,我们坚信,在省委、省政府、省军区的正确领导下,在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下,在伟大的井冈山精神的引领和激励下,吉安“双拥”之花必将绽放得更加美丽,“双拥”创建必将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责任编辑:唐凯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