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双拥中国网 > 双拥聚焦 >
投稿邮箱:sy.china@163.com
联系电话:010-85916510

十万迷彩守黔山 ——贵州“1+N”体系激活退役军人“全时战力”

2025-09-17 15:51:14来源:中国网
7月1日,贵州省榕江县人武部门前,裤腿沾满泥泞的退役军人杨通权坚定请战。仅几分钟,他便被编入党员先锋突击队,直指最艰巨的任务。杨通权...

7月1日,贵州省榕江县人武部门前,裤腿沾满泥泞的退役军人杨通权坚定请战。仅几分钟,他便被编入党员先锋突击队,直指最艰巨的任务。

杨通权(左一)与战友们在清淤。

一天前,杨通权还在上海出差。看到手机里洪水肆虐家乡榕江的画面,他当即买了返程机票。抵达贵阳,他直奔市场采购10把铁锹,转乘高铁奔赴榕江。到站时,全城清淤交通管制已启动,杨通权扛着铁锹,徒步3公里穿越泥泞的管制区,赶到人武部报到。

随后7个日夜,突击队一寸寸啃下四条主街、六条巷道的淤泥。常驰广场,他跪在地上,徒手扳开卡死排水口的家具残骸;七街巷道,他在没膝的厚淤泥中匍匐作业;江西码头农贸市场,成堆腐烂肉块在烈日下蒸腾着恶臭,杨通权和战友们被熏得呕吐不止。当最后一条巷道恢复通行,杨通权瘫坐在石阶上。摊开手掌,铁锹柄磨出的血泡,已结成深褐色的硬茧。

在贵州,像杨通权这样的10余万退役军人,正以“迷彩力量”的称号活跃在服务一线。依托“1支省级总队为枢纽、1.48万支特色分队覆盖省市县乡村”的“1+N”精密网络,贵州编织形成了庞大的退役军人志愿服务体系,同时通过五级联动与双轨运行机制,这些队伍在“最黔战位”上持续增辉,在基层治理、应急救援、生态保护等领域发挥着关键作用,成为社会治理中响应迅速的“全时战备力量”。

崇军黔行,戎归增辉。数据显示,2022年至2024年间,贵州退役军人参与志愿服务人次突破百万大关,达到101.9万余人次。

熔铸:洪峰里的钢铁堤坝

榕江的水位线,在6月24日那个清晨,涨得让人心慌。浑浊的洪水漫过堤岸,冲进贵州榕江县城的街道、小区、商铺。道路断了,家淹了,田毁了,数万人的生活被这场超50年一遇的洪水搅得天翻地覆。

  

“永戎”退役军人志愿服务队转移受灾群众

逆着水流奔涌的方向,一群人坚定地走向险处。他们是退役军人,是榕江县“永戎”志愿服务队的队员。褪下军装多年,那份刻在骨子里的责任,在洪水肆虐时,又一次被唤醒。

洪水涌入新城主干道,水位很快没过了腰。杨德志在湍急的浑水里,看到一位行动不便的老人。“老人家,我来背你。”他蹲下身,稳稳背起,在激流中艰难挪了200多米,把老人送到安全处。那个早上,他连续转移了12位群众。

“让我来!”洪水退后,留下厚厚的淤泥,在榕江县退役军人事务局院子,淤泥堵住了路,陈先义第一个跳进泥浆。清理狭窄排水沟时,工具使不上劲,他直接把手伸进乌黑的淤泥里掏。玻璃划破了手掌,简单包扎后他又回来:“这点伤算什么。”缠着绷带的手没停,7小时后路通了。同事看着他背影,心疼又感动。

  

退役军人志愿者参与灾后清淤工作。

天佑小区淤泥厚得像沼泽。李家鹏扛着铁锹走进去,一铲接一铲,动作麻利。队友劝干了7小时的他歇歇,他抹把汗咧嘴笑:“这点活儿算啥?在部队拉练累多了!”连续十余日,他转战四个点,清淤超100小时,手掌磨泡,双腿浮肿。问为啥这么拼,他沉默片刻低声说:“老百姓盼着回家,商铺想早点开门,咱多干一点,他们少受点罪。

“我们是军人,更是党员,必须冲在最前面!”榕江县“永戎”志愿服务队50多名队员,用行动践行这句话,十几天里,他们清理淤泥垃圾200多吨,疏通道路近2公里,安全转移群众300余人。

  

“永戎”退役军人志愿服务队开展清污除障工作。

哪里有急难险重,哪里就有退役军人的身影。正如一位“永戎”队员朴实的心声:“虽然脱下军装,但军人的使命永不改变。只要人民需要,我们随时准备出发。”风雨中,那抹军绿色,依然是家园最安心的守护。

深嵌:市井间的迷彩齿轮

“群众在哪里、志愿服务就延伸到哪里”——这不仅是贵州退役军人事务部门的工作原则,更是贵州省退役军人志愿者的行动指南。

在铜仁,阳光志愿者协会会长任廷波,这位曾获三等功的退役军人,将部队荣光延续为1.35万小时的志愿服务,组织带动15000名志愿者,开展慈善公益活动1000余场次,带领团队筹集善款物资近2000万元,惠及百万人次。

  

阳光志愿者协会会长任廷波。

在荔波,221名志愿者服务队队员活跃在环境治理、护航高考、乡村振兴等多领域。他们依托邓恩铭故居等红色资源,讲述退役军人听党话、跟党走的奋斗故事,以动人实践持续温暖社会。

  

荔波县退役军人志愿者服务队。

在凯里,白果井街道退役军人服务站站长冉光海,这位三次荣获“国际维和勋章”的老兵,组织辖区退役军人开展志愿服务800余次,首创“护学岗”“社区夜巡队”践行着“退伍不褪色”的誓言。

在贵阳,“兵味道”餐饮创始人陈世忠与18名战友将军旅基因注入创业。自发组建的志愿服务队风雨无阻义务巡逻3000余次,疫情期间送出免费盒饭3万余份。他们为环卫工人提供免费餐,为军属提供优惠,捐助病患与学子超20万元,荣获“贵阳贵安十佳军创企业”等称号。

在基层实践的基础上,贵州退役军人事务部门着力推动志愿服务制度化、品牌化发展。通过选聘优秀退役军人担任中小学“兵校长”,发挥各级老兵宣讲团作用,常态化开展“七进”宣讲活动2.4万余场,覆盖师生103.4万人次。

此外,积极引导退役军人以“兵委员”身份深度参与基层治理,通过组建“老兵工作室”、推广“老兵工作法”,推动贵州省5430名退役军人担任网格党小组组长、7416人担任网格员、12626人任联户长,各地涌现的义务巡逻队、楼栋守护队等有效促进了社区共建共治共享。

驱动:五级联动的制度引擎

7月18日,第十一届安顺旅游产业发展大会开幕,一大早,安顺“戎耀西秀”的退役军人志愿服务队13名志愿者已到岗位,开始一天的工作。杨一帆是其中一位,自去年底转业回来,热衷公益,他已参加7场志愿服务活动。

  

安顺“戎耀西秀”退役军人志愿服务队。

“每场志愿服务开始前,都会有一次相关知识培训,而参加活动所需物资也有相关部门提供。”杨一帆说。

无论是急难险重任务冲锋在前,还是基层日常服务默默奉献,贵州退役军人展现出的“拉得出、冲得上、打得赢”硬核素质,其背后是一套以制度创新为引擎的坚实保障体系。

近年来,贵州省退役军人事务厅出台《退役军人志愿服务工作实施细则》等5项政策,整合军地12个部门资源,构建“省级指导、市级统筹、县级主抓、乡村主做”的五级联动机制,推行“日常服务+应急响应”双轨模式,有效解决了服务零散化问题,推动志愿服务向系统化跃升,为基层治理注入了可靠力量。

为持续提升效能,贵州着力构建三大支撑体系:能力支撑方面,依托信息化手段建立退役军人“能力画像”,实施分类提能。如六盘水“凉都兵先锋”结合当地气候开展山地救援培训,安顺“集结号”队伍侧重社区矛盾调解。

  

“遵义战士”新征程纪念馆社区志愿服务队。

品牌支撑方面,按照“一地域一品牌”思路,因地制宜打造了安顺“戎耀西秀”“遵义战士”等特色队伍,其中30支成功入选“全国退役军人关心关爱青少年”项目。

激励支撑方面,严格落实《贵州省志愿服务激励嘉许办法》,为志愿者提供交通通讯津贴,并在教育医疗、就业招聘等8大领域开辟优先通道;同时联合多部门选树先进典型,如“遵义战士”新征程志愿服务队入选国家级项目,铜仁市任廷波因突出贡献获评“全国模范退役军人”,成为队伍标杆。

正是通过这样抓组织、建制度、立机制的系统性工作,贵州省成功将退役军人群体特有的忠诚担当精神,淬炼转化为服务基层、奉献社会的强大而可持续的制度性力量,五级联动机制成为驱动这项事业高效、规范、深入发展的核心引擎。(贵州省退役军人事务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