巍巍乌蒙山,铭记着他们的奉献;绵绵三线情,传承着军人的荣光。从军营到地方,从青春到白发,六盘水用一座城的温度,守护着“最可爱的人”。
每逢春节、八一建军节,一份份载着深情的慰问都会如期送至退役军人家中。今年以来,六盘水市县两级走访8支驻地部队及驻港部队六盘水舰,送去价值72万元的慰问物资;慰问优抚对象23805人次,春节和“八一”期间发放慰问金和慰问品共计503.43万元。
这些数字背后,是188次军地座谈会的深度沟通,是一整套日益成熟的尊崇机制:新兵入伍欢送、光荣牌悬挂、立功受奖送喜报、退役返乡欢迎、退役军人名录和事迹载入地方志……六盘水正用实实在在的行动,书写着退役军人服务保障工作的新时代答卷。
迎接退役军人光荣返乡
夯实保障基础,解决退役军人后顾之忧
退役军人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六盘水市通过“老兵永远跟党走”系列教育实践活动,不断完善困难退役军人帮扶援助体系,让一项项暖心政策在乌蒙大地落地生根。
政策保障有力度。目前,全市系统内有11800多人享受优抚待遇。今年以来,六盘水发放定期抚恤补助金7900万元,真金白银的投入让优抚对象切实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
医疗保障有温度。“每年缴纳的医保都在280万元左右,这项工作我们从2008年就开始了。”六盘水市退役军人事务局拥军优抚和褒扬纪念科科长徐志祥介绍,全市将6700名优抚对象纳入医疗保障范围,实行“基本医保+优抚补助”二次报销模式,1-6级残疾军人报销100%,其他优抚对象报销80%。
此外,每两年组织一次健康体检,覆盖全市11800名优抚对象。针对困难退役军人的个性化需求,开展住房保障、住房改造、子女救助等“情暖老兵”系列行动,用心用情解决实际困难。
就业帮扶有精度。“自主就业退役士兵在达到退休年龄前可以免费享受一次技能培训,培训项目有无人机驾驶、挖掘机操作、中式烹调师、电工、消防设施操作员等。”徐志祥告诉记者,这项工作从2011年开始,已持续十余年,帮助退役军人掌握一技之长,实现从“战场”到“职场”的转身。
举办无人机驾驶技能培训班
保存荣光记忆,传承退役军人精神财富
在徐志祥的带领下,记者来到老兵文天荣家中。老人回忆起1978年12月入伍时的情景,依然心潮澎湃,“刚进部队不到3个月就参加了作战。当时我19岁。”28天的战斗经历,成为他一生最深刻的记忆。
战场上,他荣立四次三等功。“我们三个人在打穿插,作为先锋侦查,有些什么情况我都先去搜索。”谈到牺牲的战友,老人声音哽咽,“有些战友现在都还找不到尸骨……”
走访慰问参战老兵文天荣
另一名85岁的退役军人张贵寿的经历更为丰富。1959年入伍,在部队服役30年,经历了从解放军到武警的转变。1988年因病退休,2000年移交六盘水市军休中心管理服务。
“2000年以后,我们政治上、生活上的全部待遇都由军休中心管,他们经常组织疗养参观、座谈会、娱乐比赛等活动。”张贵寿说,“如今年纪大了,工作人员就主动上门慰问帮扶,春节和‘八一’的慰问都是直接到家里,带着慰问金、慰问信来看望,每年两次,从不间断。”
退役军人持优待证免费乘坐公交车
营造尊崇氛围,让获得感幸福感持续升温
小小优待证,浓浓尊崇情。目前,六盘水市有5万多名退役军人持有优待证,持证率达97.3%,可享受免费乘坐公交车、景区免门票、购物优惠等180多项优待。
“持证人的获得感、幸福感、尊崇感不断增强。”徐志祥说,全市有131家单位提供了各类优待服务,涉及交通、住宿、购物等多个领域,实现了“一卡在手、优待无忧”。
尊崇不仅体现在物质层面,更重在精神滋养。开展“开学第一课”活动,邀请退役军人进校园讲述战斗故事;组织优抚对象疗养;邀请退役军人代表参加重大节庆活动……一系列举措让尊崇军人、关爱退役军人在凉都大地蔚然成风。
全国老兵宣讲团成员李勇跃为小学生上开学第一课
从政策保障到医疗养老,从荣光记忆到尊崇氛围,六盘水市退役军人服务保障工作正在实现从“有”到“优”的质的飞跃。
岁月流转,军魂永驻。在这场从“光荣返乡”到“尊崇一生”的温暖征程中,六盘水用实实在在的行动诠释着:最可爱的人,值得最厚重的关爱;最崇高的奉献,值得最永恒的铭记。(贵州省双拥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