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双拥中国网 > 双拥聚焦 >
投稿邮箱:sy.china@163.com
联系电话:010-85916510

“尊崇之花”开遍江淮大地

2023-11-21 14:41:25来源:
——安徽省退役军人事务厅组建五周年工作综述安徽省退役军人事务厅于2018年11月组建以来,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

——安徽省退役军人事务厅组建五周年工作综述

安徽省退役军人事务厅于2018年11月组建以来,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退役军人工作重要论述和关于安徽工作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深入落实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坚持“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国防军队建设”工作方针,践行“退役军人是自家人、退役军人的事是自家事、退役军人的来信是家书”服务理念,事业发展蹄疾步稳、成效显著,实现了从“量”到“质”、由“形”到“势”的转变,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image.png

突出抓好政治引领

激励退役军人争当先锋

思想建设得到加强。深入开展“老兵永远跟党走”“百年江淮英烈”等系列活动,组织开展“传承红色基因、培育尊崇文化”主题活动,组建老兵宣讲团开展宣讲1300多场次。建立“红耀江淮”志愿服务体系,建成服务队1.2万支,注册志愿者12.1万人次,“一村(社区)一队”建设覆盖率达70%。实施“兵支书”培育工程,1.5万名退役军人进入村(社区)“两委”班子,“兵支书”比例近30%。畅通优秀退役军人到中小学任教发展渠道,4030人获得教师资格证书,1761人走上教师岗位。

荣誉激励力度更大。16名全国模范退役军人、3个全国退役军人工作模范单位和2名全国退役军人工作模范个人受到党中央、国务院表彰,2人和1个集体被评为全国“最美退役军人”。圆满完成光荣牌悬挂任务,为立功受奖军人家庭送喜报6.9万户次。选树发布“安徽最美退役军人”40名(含2个集体)、“安徽最美拥军人物”20名,典型示范引领效果明显。设立模范退役军人、退役军人工作模范单位及个人省级表彰奖励项目,首批148人、49个单位受到省委、省政府表彰。

权益保障扎实有力。深入学习贯彻《退役军人保障法》,全面落实“十四五”退役军人服务保障规划,扎实开展“矛盾问题攻坚化解年”、“思想政治工作年”、“基层基础基本建设年”、“法律政策落实年”等系列活动,持续开展蹲点抓落实,推动各项政策落地见效。用心做好送上门来的群众工作,受理、化解退役军人诉求2.8万件,实现信访“减量降位”。圆满解决退役士兵养老保险接续补缴问题。设立“老兵谈心室”3500多个,建立法律咨询服务站点1.1万个,帮助退役军人挽回经济损失。

深入推进移交安置

为军利兵导向愈发鲜明

转业军官安置规范有序。完善转业军官安置考核赋分标准,转业军官接收安置任务圆满完成,22名功臣模范、边远艰苦地区服役等转业军官以指令性分配方式安置。健全“阳光安置”机制,安置政策、方案、流程、岗位、结果等均公开透明,确保公平公正。转业军官安置到公务员岗位比例年年保持在较高水平,达到98%左右。身份为军队事业单位和军队文职人员的随调配偶按照地方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进行安置,集体转制部队退役军人随调配偶纳入转业军官随调配偶安置计划一并落实。

退役士兵安置质量更高。严肃政府安排工作退役士兵安置纪律,严格规范选岗程序。完善安置政策,明确省市县以年度接收政府安排工作退役士兵人数为基数,确定所管理的事业单位接收岗位数量并落实编制,符合条件退役士兵在事业单位内安置比例由2018年的不到60%,大幅跃升至2023年的81.15%。进一步健全国有企业接收安置岗位计划事前审核机制,建立安置后合法权益落实跟踪机制,省属国有企业均按照一定比例核定接收计划。

军休服务质效大幅提高。完善军队离退休干部移交政府安置办法,实现“随退随审、即交即接”,圆满完成滞留部队离退休军人、伤病残士兵接收安置任务。加强“军休智库”建设,开展“口述历史”征集工作,军休干部作用发挥更加充分。推广“市级统管”模式,普及“网络军休所”应用。完成28个军休老旧小区改造,关爱老兵适老化改造200多户。新建6所军休大学,开展军休荣誉疗养活动,军休干部“两个待遇”得到更好保障。

大力促进就业创业

服务经济建设更加有为

就业政策体系不断完善。在全国率先出台政策,助力退役军人到经济功能区就业创业。多部门联合印发工作举措,明确基层机关事业单位专项招录(聘)、国有企业按规定比例定向招聘退役军人。制定省级退役军人就业创业园地创建标准。印发安徽省退役军人创业园管理暂行办法。出台退役军人享受小微企业社会保险补贴和一次性创业补贴等创新扶持政策。

教育培训力度持续加大。退役军人技能培训连续三年纳入省政府民生工程,提高补助标准,累计培训6.8万人。深入开展退役军人能力提升专项行动,全面推行异地技能培训,支持退役军人在长三角地区承训机构中自由选择培训学校。统筹推进学历教育,做好高职招生、专升本等学历教育录取退役军人工作,开展适应性培训3.2万人。

创业带动就业成效明显。落实创业安徽行动方案,每年支持1000名以上退役军人创业。累计为退役军人创办市场主体减免税收3.9亿元。组建省级退役军人就业创业导师团队,赴知名高校举办创业特训营活动8场次。建立省级退役军人创业园地77个,金融机构提供就业创业扶持贷款352亿元。

公共就业服务取得实效。全省专设或委托为退役军人提供就业服务机构183个。部署推广全省退役军人就业创业信息服务平台,安徽公共招聘网退役军人专区2215家单位面向退役军人发布岗位6.3万个。累计为退役军人提供就业创业服务16万人次,举办就业服务月、“就业起航”等专场招聘活动2183场、提供就业岗位156万个。

不断深化双拥共建

军政军民团结持续巩固

双拥机制不断健全。将双拥工作列入“一把手”工程,纳入省管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省委省政府重点督查事项,出台拥军支前工作队伍建设暂行办法、为立功受奖军人家庭送喜报实施办法。深入开展全省双拥模范城(县)创建活动,命名表彰68个省级双拥模范城(县)、100家模范单位和99名模范个人,军政军民团结凝聚力进一步增强。建立健全军地互提需求、互办实事“双清单”制度,军地互办实事1800多件。率先出台加强军人家庭独居老年人关爱服务工作等举措,1300多名无工作随军家属实现高质量就业,1.2万名军人子女享受入园入学及高考加分教育优待。

拥军支前基础更牢。全力做好部队演训、过境、科研试验等军事任务的后勤保障,置换、划拨军事项目用地、投入资金支持部队建设。率先出台军供保障机构建设省级地方标准,军供站转为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圆满完成过境过往官兵保障任务。组织全国双拥模范城与边防连队开展“城连共建”。出台深化“情系边海防官兵”拥军优属工作举措,为一线官兵解决困难5300多件。推广设立“军人驿站”382家,实现全省104个县(区)全覆盖。

特色品牌持续做强。全国目前唯一一艘以内陆和长三角省份命名的大型水面舰艇“安徽舰”进入战斗序列,以我省及相关市(县)、山川湖泊命名的海军舰艇已达16艘,引领双拥工作从内陆走向深蓝。全省近2800个机关、企事业单位与驻地部队结对共建,“飞地拥军”“云端共建”成为双拥亮丽风景。依托社会力量成立安徽省爱国拥军促进会等拥军协会及志愿服务组织1100多个,开展各类拥军活动1.1万场。我省首块“军人驿站”牌匾、首张“智慧养老”拥军服务卡、首份军属证、首张结对共建卡被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永久收藏。

持续加强优抚保障

优待关爱机制日益健全

优先优待赋能增效。率先实现跨省异地无障碍申领优待证,凭优待证免费乘坐市内公共交通实现16个省辖市全覆盖,黄山、九华山等近200个A级以上景区提供门票减免优待。圆满完成电子优待证全国试点任务,上线“皖美拥军码”等线上服务平台。优抚医疗结算平台与医保信息平台无缝对接,发放医疗补助5700多万元,9.3万名优抚对象享受“一站式”服务。

待遇保障持续强化。逐年提升优抚待遇标准,优抚对象抚恤补助平均标准较2018年增长52%。荣军病员和荣军休养员经费服务保障标准分别提高35%、21%。省委、省政府投入8.1亿元专项资金,对全省32个原国家级和省级贫困县退役军人工作以奖代补;投入3亿元省级革命老区专项资金,为68个革命老区优抚对象提供帮扶。推动新设优抚对象医疗保障经费科目,优抚对象医疗难问题得到缓解。足额发放义务兵家庭优待金。

关爱帮扶多元发力。困难退役军人和军属烈属帮扶工作纳入省民生实事。创新开发专项岗位6.3万个,帮助4.2万名安置后下岗(失业)和自谋职业中再就业困难的退役士兵就业。建立健全村级“周探望”、乡级“月走访”、县级“季联络”、市级“年督办”、省级常态化督导的联系机制,帮扶慰问服务对象133万人次,帮扶慰问款(物)价值5.4亿元。各级设立退役军人关爱帮扶资金近亿元,筹措增发纾困解难优待金11亿元,16.7万名困难对象从中受惠。

阵地建设步伐加快。坚持优抚事业单位姓“军”为“兵”服务宗旨,省荣军医院创建三级精神病专科医院取得新进展,省荣军康复医院康复学科建设持续加强,优抚医院已成为全省保障退役军人的必要平台、参与公共服务的有益补充。制定全国首个省级光荣院管理办法及建设标准,光荣院建设进一步提质升级,资源利用率有效提升。

扎实做好褒扬纪念

红色基因得到赓续传承

烈属关爱机制更加完善。省委、省政府每年以最高规格礼遇烈士遗属、颁授《烈士光荣证》。出台加强新时代烈士褒扬工作具体举措,困难烈属纾困解难优待金应发尽发、应享尽享。“爱心送进光荣门”活动形成安徽品牌,帮助百余名烈属实现体面就业。健全服务烈属异地祭扫机制,将省内跨区域祭扫烈属一并纳入服务保障范围。

烈士纪念设施提质升级。出台烈士纪念设施规划建设修缮管理维护工作实施方案,聚力打造以皖西大别山烈士纪念设施红色教育中心、皖北和皖南烈士纪念设施展示群、沿淮和沿江烈士纪念设施展示带为主体的“一中心、两群、两带”江淮烈士纪念设施红色教育新阵地。截至10月底,我省现有国家级烈士纪念设施11处、省级烈士纪念设施增加至目前的18处,全省县级以上烈士纪念设施123处。

英烈精神弘扬深入人心。用足用好烈士纪念设施等红色资源,172处烈士纪念设施被纳入省革命文物保护名录,11处被纳入省红色资源保护传承名录。编制安徽红色地图,以英烈之名树红色地标。常态化开展“红领巾讲解员”“人人都是红色讲解员”竞赛展示活动,连续三届蝉联全国红色故事(英烈)讲解员大赛冠军。

全面夯实基层基础

服务保障水平持续提升

政治机关属性更加凸显。扎实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党史学习教育、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等,全省系统党员干部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的政治自觉不断增强。统筹推进组织管理、工作运行、政策制度“三个体系”建设,省市县三级分别设立党委退役军人事务工作领导机构,党领导下的退役军人工作机制进一步健全,部门“红”的基因、“军”的底色更加鲜明。

基层服务体系更加健全。按照“五有”和全覆盖要求,创建达标全国示范型退役军人服务中心(站)8227个,打造红色退役军人服务站115个,入选全国百强红色服务站4个。8名基层服务中心(站)主任(站长)被评为“全国百名优秀主任(站长)”、17人获评全国服务保障先进个人、7个单位被授予全国服务保障先进单位。

能力作风建设得到加强、制定中长期教育培训计划,连续四年在全省系统开展业务技能练兵比武活动,业务水平持续提高。建立厅长接访日、机关处室联系基层、常态化联系退役军人等制度,健全处级领导干部定期轮流接访、新进人员到信访窗口锻炼等机制,群众工作能力不断增强。常态化开展党性教育、纪律教育和警示教育,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干部作风得到淬炼。

信息化水平稳步提升。率先建立部省数据共享交换机制,打通部省纵向数据通道和部门间横向数据通道,全省退役军人综合数据库建成并投入使用,应用系统建设实现业务全覆盖。政务事项“一网通办”、军人退役“一件事”网上联办有序推进,安徽老兵APP上线运行,“互联网+退役军人服务”应用场景不断丰富。

安徽退役军人工作已迈上新征程,正以崭新姿态向高质量发展阔步前行。全省退役军人事务系统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中央及省委、省政府工作要求,将以退役军人工作规范化、标准化、信息化“三化”建设为引领,实现服务保障从“有”向“优”转变,推动全省退役军人事业高质量内涵式发展!(安徽省退役军人事务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