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上个月喜报到家时的情景,黎嘉鸿一家难掩激动。
当日,由江门市新会区退役军人事务局、区人武部等代表组成的“报喜团”,来到荣立“三等功”的现役军人黎嘉鸿家中,为军属送上喜报、披上绶带、戴上红花,军地联合把党和政府的关怀温暖送至每一位军人军属的心坎里。
这是新会巩固发展军政军民团结的缩影之一。
新会立足实际,将退役军人服务保障主动融入强军兴军建设大局,积极探索和实践参军暖心、服役安心、退役放心的“全链条”闭环式服务保障模式,把握好六大工作环节,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提升服务保障水平,奋力谱写新时代退役军人工作高质量发展篇章。
聚焦强镇带村
打造三级服务体系
以部站整合和“双创”建设为抓手,新会区实施“强镇带村”工程,进一步打造退役军人区镇村三级服务体系。
在此基础上,新会召开区军地合力推动退役军人工作暨学习推广新时代“枫桥经验”、区镇武装部长、区村级“兵书记”三级会议,统筹推进镇(街)武装部和退役军人服务站工作职能、人员力量、办公场所整合,构建新时代“退役军人之家”。同时,明确由镇(街)武装部部长兼任服务站站长,村(社区)党组织书记任村(社区)服务站站长,搭建起“公务员+专职工作人员+社工购买服务”人员架构,“全链条”服务保障模式逐步形成。
退役军人服务中心(站)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也全面铺开。新会推动11个镇(街)退役军人服务站提档升级,发挥桥头堡作用,提升专业化、规范化、制度化服务水平,落实退役军人帮扶解困、思想疏导、就业创业、走访慰问等工作。目前,11个镇(街)退役军人服务站均获省星级服务站评定。
建强镇一级服务体系,新会辐射带动村一级强化软硬件建设,推动11个300人以上村(社区)、24个100人以上300人以下村(社区)创建全国示范型退役军人服务站,紧握“强镇带村”接力棒。
此外,新会在工业园区、商区、产业园等多领域设立退役军人服务驿站,利用当地资源提供创业指导、纠纷调解、党建宣传等服务,进一步靠前拓展服务阵地。
立足国防教育
搭建军民沟通桥梁
新会以开展国防教育搭建军民沟通桥梁,引领退役军人参与国防宣传教育,充分营造全民关心、支持、参与国防建设和双拥工作氛围。
一方面,新会双向开展“引进来”“走出去”活动——开展“走进军营学雷锋”国防教育活动,让校园师生走进驻军部队,近距离、沉浸式感受军营氛围和军人作风,让国防教育达到潜移默化的效果;开展“国防教育进校园”活动,让部队官兵走进新会中小学及院校,开展学生军训、国防教育、征兵宣传等,每年教育覆盖超过7000人次。
另一方面,新会持续发挥退役军人参与国防教育宣传优势——建立侨都星火退役军人志愿服务队,吸纳有宣讲特长、热心公益的退役军人走进机关、走进社区、走进学校开展国防教育宣传,充分宣扬爱国主义精神和双拥精神。比如,会城街道组建退役军人护旗队到各中小学常态化开展国防主题升旗仪式,激发学生爱国情怀;“老兵宣讲团”积极开展爱国主义和国防教育主题宣讲,受到校园师生的一致欢迎与好评。
随着全民国防教育不断深入民心,青年参军报国热情持续高涨。近年来,新会每年约有200余名适龄青年应征入伍,投身国防和军队建设。
着眼入伍建档
强化军人军属服务
掌握入伍新兵参军服役基本情况,新会落实好军人军属优待政策,让军人服役安心、军属生活放心,实现“全链条”服务不断层、不断线。
强化军人军属服务的思路贯彻工作始终:左手,新会为入伍新兵建立“一人一档”管理制度,每年进行动态更新,为兑现落实军人优待抚恤政策、高效开展关爱帮扶工作等奠定基础。同时,每年开展“送政策进军营”活动,对现役军人进行退役前职业指导。右手,新会落实军人军属优待政策,侧重了解现役军人军属现实需求,通过送喜报走访、电话跟踪了解、日常来访接待、驻军部队反馈等方式动态掌握其实际情况,并形成工作台账同步更新服务档案。
近三年来,新会共为182户立功受奖现役军人家庭开展送喜报进家门活动;安置转业军官13名,安排19名退役士兵、6名军休干部、12名随军家属工作;解决43名现役部队官兵子女入学、入园事项。
实行一站接收
确保稳就业促创业
做好军人退役返乡衔接服务,新会配套就业创业支持指导,促进退役军人尽快适应角色转变和社会生活,投身家乡建设。
规范开展“一站式”接收工作方面,新会根据“一人一档”提前录入信息资料,实现退役报到、预备役登记、党团组织关系转接、社保关系转接等一窗受理,平均用时5分钟/人,做到数据多跑路,退役军人少跑腿。
精准搭建就业创业服务平台方面,新会在“一站式”站点宣传推广新会区退役军人服务号,定时推送就业招聘、培训报名、创业政策等最新讯息。此外,于站点设置政策支持服务专窗,由人社局业务骨干开展政策宣传和答疑解惑。
无缝举行教育培训和专场招聘会方面,新会对退役返乡士兵实行“即退即训”,开设适应性培训上好“返乡第一课”;组织开设电工、叉车司机、烹饪、点心制作、互联网营销师等短期技能培训,累计培训838人次,256人考取职业资格证书;举办退役军人专场招聘会,每年约300家企业进驻会场,提供超过3000个就业岗位。
突出分类保障
精准落实服务举措
新会深入落实《退役军人保障法》,遵循分类保障基本原则,细化划分各类退役军人及其他优抚对象的服务政策,进而形成三大服务类别,精准落实服务举措。
在帮扶援助上,新会精准开展“扶弱行动”。比如,落实“三属”“五老”、伤残退役军人、抗美援朝老战士、低保特困退役军人等13类服务对象优待抚恤政策。又如,围绕退役军人党员结对“七个帮”内容,积极争取省级帮扶资金,帮助逾130名退役军人申请省级帮扶资金。用好市、区级“解三难”帮扶资金,解决一大批生活、医疗、住房困难问题。积极发挥社会力量,成立区退役军人关爱基金,关爱帮扶困难退役军人。同时,链接“微心愿”、退役军人志愿服务等多渠道开展帮扶。
在就业创业上,新会精细开展“就业行动”。例如,动态掌握退役军人求职需求、技能需求、创业需求,开设相应技能培训班和落实创业政策补贴,进一步完善就业创业指导服务。又如,加强与人社部门、各镇(街)以及用人企业(单位)的沟通协作,开展“一对一”就业帮扶,同时对接人社部门就业服务系统平台、拥军企业,进一步实现人岗匹配。截至目前,累计为退役军人提供就业指导、就业推荐等服务485人次,成功推荐189人次。
在思想建设上,新会精心开展“赋能行动”。譬如,依托三级服务体系,发挥以“兵书记”为首的优秀退役军人先锋模范作用,积极参与“葵乡号角”退役军人讲堂。同时,结合退役军人特点和需求,逐步开展政策宣传、就业创业培训、老兵红色故事宣讲等内容,让退役军人学有所思、学有所悟、学有所得。
强化军地融合
凝聚强大发展合力
以“双拥建设”为主线,新会充分凝聚军地合力共识,巩固发展好军政军民团结的良好局面。
提升政治站位,强化组织领导。新会区委、区政府定期主持召开区委议军会、武装工作会、双拥座谈会等听取双拥工作汇报,研究部署双拥建设任务和军地需求“双清单”。近三年,全区投入964.16万元用于支持部队建设、双拥宣传、双拥活动等。
完善合力机制,促进军地互动。新会建好“应征入伍—参军服役—退役返乡”全链条工作机制,投入475万元用于全区基层武装部与服务站职能、人员、机构、设施整合建设,军地联合开展送兵、接兵、送喜报等仪式。
强化军地共建,助力地方发展。新会积极开展双拥共建活动,建立军地医疗共建机制,提升部队官兵和随军家属医疗保障;军地跨省签订空军英雄夏北浩“共建共育”协议,举办事迹展览推动英雄精神在葵乡落地生根;动员民兵队伍参与辖区疫情防控、防台风抗洪、山林防火等,积极参与省军区“1+9+15”跨域帮扶、结对共建任务,积极采购梅州平远仁居镇农副产品,切实助力乡村振兴。(江门市退役军人事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