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邑县位于河北省中南部,县域总面积832平方公里,辖7镇2乡1个经济开发区,524个行政村,总人口33.5万。武邑历史文化悠久,夏朝称武罗国,西汉初设置武邑县,在22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涌现出成就文景之治的一代名后窦猗房,平叛七国之乱的汉代名相窦婴,晋朝文学名士张载、张协、张亢等一批历史文化名人。
抗日战争时期,著名的“任角战役”、震惊冀中南的“八·三〇合围”等战役就发生在武邑境内。和平时期,这里军爱民、民拥军,军地双方齐携手,倾情谱写了一曲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双拥之歌。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始终坚持把双拥工作作为一项义不容辞的政治责任,始终聚焦新时代强军目标,统筹谋划设计,认真落实领导责任制,调整强化双拥工作领导小组,健全县、乡、村三级双拥组织机构网络,形成了一级抓一级,全县上下齐抓共管,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运行机制。坚持做到把双拥工作“五个纳入”,即:纳入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和部队建设总体规划、纳入精神文明建设整体部署、纳入各级各部门主要议事日程、纳入年度目标考核体系、纳入干部政绩考核内容。并不断强化工作措施和监督落实,强力推进双拥工作。在工作的实践中形成了有利于双拥工作持续发展的党委议军、军政座谈会、走访慰问、双拥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述职,党政领导参加军事日活动,检查考评等一套较为完备的双拥工作制度,为双拥工作打下了制度基础。
将国防教育和双拥工作列入宣传、网信、教育、文化、融媒体等年度工作计划,多方位立体式开展国防教育和双拥工作宣传。每年除升国旗、祭扫烈士陵墓等活动外,每逢“八一”、春节期间,由各级领导带队,县四套班子对驻县部队,边海防现役军人家属,企业军转干部,伤残军人及重点优抚对象广泛开展走访慰问,累计达3000余人次,为他们送去米面油,肉蛋奶等生活用品及慰问信,折合人民币累计达100余万元。并举办“八一”军民鱼水情联欢会,现场对评选出的“最美退役军人”、“最美双拥人物”、“最美军嫂”及立功受奖现役军人家属进行表彰,进一步密切了部队与地方的关系,加强了军民联动,增进了军政军民之间的团结。根据经济社会的新常态,紧密结合实际开展富有时代特色的国防教育活动。一是因势利导。把悬挂光荣牌、送立功喜报与双拥宣传结合起来,通过为烈属,军属和退役军人等家庭悬挂光荣牌,为立功受奖现役军人家属送立功喜报,营造了尊崇军人的浓厚氛围。二是有机结合。将双拥宣传教育与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结合起来,先后投资70余万元进一步完善烈士纪念设施,五·二一烈士陵园被市委、市政府评为“中共党史教育基地”“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市级社会科学普及示范基地”“市级国防教育基地”,年接受教育约6.5万余人次。三是因地制宜。投资30余万元,在县城中心建设了3000平米的双拥主题公园,制作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十大英模展板,在群众中起到了积极的宣传引导作用。四是广泛全面。在医院、商场、汽车站、野生动物园等公共场所设置了“优抚对象门诊”、“优抚对象病房”、“军人、退役军人、优抚对象优先”、“军车免费”等标志牌。部队官兵深入中小学开展军训和国防知识教育宣讲,通过教育实践活动,增强了广大干部群众和学生的国防观念和双拥意识。全县每年受教育人数达10万余人次,5000余名学生接受军训,军训普及率达100%。同时,加强双拥理论研究,组织开展“地方党史”课题调研,完成了《武邑抗战故事选编》《武邑县英烈谱》编印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