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双拥中国网 > 双拥聚焦 >
投稿邮箱:sy.china@163.com
联系电话:010-85916510

军民鱼水情 同心促发展——重庆市南岸区开创双拥工作新局面

2020-11-16 15:06:34来源:南岸网

今年10月20日,我区再次荣获全国“双拥模范城”,实现“五连冠”。11月6日,我区第七次蝉联市级“双拥模范城”,并荣获两个“双拥模范单位”奖、三个“双拥模范个人”奖。近年来,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双拥工作,将其纳入全区五年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摆上党委政府重要议事日程,列入部门、镇街绩效考评目标任务。全区按照“标准更高,特色更优,品牌更亮”的工作思路,健全机制、强化服务,推进军民融合发展,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参与“双带双扶”、军人助学、结对扶贫、疫情防控、抗洪抢险、应急救援等活动,合力推动双拥工作与全区经济社会工作同步发展。

夯实基础,完善工作机制

“高度重视双拥工作,要把拥军优属工作做到平常里、细微处。”这是南岸区委对全区双拥工作的批示要求。近年来,我区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决贯彻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关于做好新时代双拥工作的决策部署,以实绩实效强化“四个意识”、做到“两个维护”,聚焦强军目标,做实国防和军队建设的坚强后盾。

我区成立了双拥工作领导小组,由区委书记担任组长,15个镇街和36个部门主要领导担任小组成员,确保全区双拥工作有更健全的组织,落实工作责任。领导小组明确把双拥工作摆上各单位年度工作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全区年度工作的总体规划,列入领导干部绩效考评目标任务,同时修改完善了《重庆市南岸区双拥工作领导小组工作规则》《重庆市南岸区双拥工作制度汇编》《重庆市南岸区双拥工作专项考评指标评分细则》等指导性文件。

我区通过健全日常双拥工作“四纳入”“五到位”“八项制度”等工作机制,确保日常双拥工作有章可循,有序推进,通过创新双拥“N+2工程”:即以多个双拥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和多个骨干企事业单位对应一支部队和一个社区,形成“多帮二”军民共建的新格局,确保全区双拥共建活动及优抚对象帮扶持续有效开展。

军民齐心,同谱双拥颂歌

贾紫焰,一位1944年出生于峡口镇大田村的农民,通过学习养猪技术和祖传桂花酒酿造技术发家致富,1989年踏上拥军之路,30年来通过各种拥军活动,捐赠拥军物资累计超过600万元,多次荣获“全国军民共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先进个人”“中国双拥年度人物”和“全国爱国拥军模范”等荣誉称号,并将双拥旗帜传给女儿女婿。其女婿刘西剑,在2015-2019年度双拥工作中成绩突出,被评为重庆市拥军优属模范个人。

像贾紫焰、刘西剑这样的双拥模范个人,只是南岸区双拥工作和优秀事迹的个案。近年来,我区以新时代爱国拥军典型的发掘和宣扬,发挥示范和引领作用,激发全区社会化拥军热情,让爱国拥军旗帜高举、行稳致远,涌现出了一大批双拥先进个人,家政、养老行业协会等双拥社会组织,以及江之南电影公司、爱尔麦格眼科医院等双拥企业,让全区的双拥工作走上了军民同心、融合发展之路。

目前,我区有重庆警备区、陆军装备部军事代表局等驻区部队、数千名官兵和南方迪马、长江电工等一批实力雄厚的军民融合企业,2019年多个类别、几十个项目获得“重庆市军民融合发展专项资金”数千万元。按照“抓经济不忘国防、居平安不忘战备”的工作要求,全区积极创新、主动作为,广泛开展教育、科技、文化、法律、医疗等拥军活动,在“融”字上做文章,在“新”字上求突破,在“深”字上见实效,形成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深度发展格局,建成重庆市军民融合发展主要展示区、综合服务基地、产业集聚区。

南岸区通过大资金投入,支持部队战备训练和全面建设,为驻区部队排忧解难。2016年以来,我区拥军专项支出2.02亿元,支持辖区部队基础设施建设、战备物资和器材储备。我区成立了35家企业发起的重庆市首家爱国拥军促进会,致力于汇集爱国拥军力量,服务国防和军队建设,促进南岸双拥工作持续健康发展。

战疫抗洪,共扬家国情怀

非常时期,更显军民鱼水深情。今年,我区双拥工作紧密围绕战疫和抗洪工作进行。年初,区双拥办第一时间带队走访慰问了赴湖北疫情防控一线的16名南岸籍军队医护人员家属,为他们送去了饱含党和政府关怀的“拥军包”,并动员广大退役军人、拥军组织和拥军个人参与防疫。邹恒浩等72名参战退役老兵组成志愿服务队,积极参与街镇、社区的一线防疫工作,组织捐款1.22万元,助力疫情防控工作。疫情期间,全区共有136名“兵支书”、4000余名退役军人和120余名军属参与街镇、社区防疫一线工作。武警重庆总队医院迅速成立疫情防控救治领导小组,组织院内临床一线及感染控制专家成立医疗救治专家组,确保充足医护力量协同做好南岸区疫情防控工作。

南岸区军休干部、原武警重庆总队医院心理咨询科主任、CPS临床心理注册系统督导师谭永红博士带领27名志愿者,于今年2月1日开通了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免费公益心理陪伴热线,面向全市新冠病毒感染者、隔离人员、医护工作者等提供心理疏导服务。全国爱国拥军先进个人和家政、养老行业协会等拥军组织捐款13.42万元、捐赠防疫物资3.4万元,支持驻区部队和全区军烈属抗疫。天安财险为全区1959名优抚对象无偿捐赠新冠肺炎专项保险,保额达到1.97亿元。区双拥办及时指导拥军企业做好疫情防控工作,了解企业复产复工情况,跟踪协调复工企业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今年8月抗洪期间,区双拥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迅速组织驻区各部队、全区退役军人、社会拥军组织积极参加抗洪抢险及灾后清淤行动。武警船艇支队官兵吃在一线、睡在街边,兵分3路负责鸡冠石、涂山、龙门浩等9个街镇临江行洪危险地段的一线抢险救援工作,出动冲锋舟6艘,连夜搜救、转移被困群众42人。驻守在涂山镇慈云路的官兵快速解救被困长江50多个小时的趸船,安全转移7名工作人员。洪水退去后,为尽快恢复道路交通和正常生活秩序,部队官兵分为3个梯队清洗喜来登酒店路段主干道200米、南滨路和烟雨路口至东原1891路段300米、南滨广场8000平方米及周边花园。区家政行业协会组织26家会员单位、150余名志愿者投入清淤行动,清理10000多平方米、深达20-50厘米的淤泥。抗洪期间,全区各街镇共计组织100余名退役军人参与抗洪抢险,在最危险的南滨路沿线共撤离群众181户、转移977人。

突出共建,培育文化合力

近年来,我区把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国防教育和以“爱国拥军、爱民奉献”为主要内容的双拥宣传,纳入国民教育体系,教育对象、教育时间、教育内容全面落实,近年精心打造了国防教育基地、南湖双拥公园、弹子石王家大院老兵故事会以及即将建成的“国防双拥公园”等一批独具特色的双拥共建示范点。在海军招飞办的指导下,我区探索建立军地合作培养国防军事后备人才,实施定向超前培育、精准高效招飞的新模式,在南岸区第十一中学开设西部地区首个海军航空实验班(现更名为“海军青少年航空学校”),2017年至今为部队输送合格后备人才400余名。2018年,南岸区第十一中学荣获教育部颁发的“全国国防教育示范学校”光荣称号。

我区通过开展“双拥活动月”和“国防教育宣传月”“寻找最美退役军人”“老街故事会——听退役军人风采事迹”“大学生村官重走长征路”“快乐女人节、美丽军营梦”“光辉映功臣”等系列活动,丰富了双拥文化建设,宣扬了退役军人和双拥先进典型,在全区形成礼遇关爱军烈属、现役军人、退役军人等优抚对象的浓厚氛围。2019年国庆期间,我区在南滨路烟雨公园开展“荣耀军旅·无悔青春”退役军人风采展,为获得“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的退役军人颁发了奖章。30名优秀退役军人风采事迹在烟雨公园进行了为期5天现场集中展示,5.6万余人到场观展,网络点击量突破300万次。

落实政策,措施保障到位

为确保优抚优待政策落实到位,我区通过精准落实优抚政策、强化退役阳光安置、规范义务兵优待奖励等举措,严格按照政策标准,按时发放2057名重点优抚对象的抚恤、生活补助,仅2019年发放生活困难临时救助金231人次57.34万元和医疗救助2252人次321.4万元,免费健康体检3576人次。我区通过落实住房补助37.2万元,扶持3户在乡重点优抚对象房屋改造及“创业致富”,同时,做好特殊优抚对象的困难帮扶工作,近年来,为83名1-6级伤残军人和171名军队退休干部分别报销医疗费1319万元和1814万元。

我区建立退役士兵“四类人员”考核评价阳光安置机制,完善职业技能培训绩效评估体系,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覆盖达83%,培训合格率和推荐就业率均达100%,逐步形成“扶持自主就业为主、多种方式结合”的城乡一体化退役士兵安置格局。2017年以来,我区对286名军转干部落实安置,其中自主择业197名、计划安置89名,机关事业单位岗位达93%,按时足额落实企业军转干部解困补贴4000余万元,确保该群体稳定。为鼓励南岸籍官兵在部队建功立业,我区对义务兵家庭优待金政策实施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出台义务兵优待金奖励政策,更好地规范义务兵家庭优待金发放标准和发放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