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新闻传媒集团记者王春燕
再过些日子就是端午节了,西岗区北京街道北京街社区的“拥军十大妈”们又开始筹划买粽叶包粽子、做吉祥挂件、捻五彩线了。从1998年至今,20多年了,每逢佳节,“拥军十大妈”都要到附近的原西岗区消防队。爱军拥军,在西岗区已渗透到人们的生活点滴。
“拥军十大妈”种下鱼水情,军民共建双拥主题楼院
张英俊阿姨是“拥军十大妈”的带头人,她们名叫“十大妈”,实际上远不止10个人。20多年来,这个自发组织起来的拥军小团队已经发展成正式注册的社会组织,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志愿者参与拥军活动。“过年包饺子,端午节包粽子,建军节送关爱,逢年节我们都和官兵们一起过。”张英俊说,消防队的官兵换了一茬又一茬,“拥军十大妈”也在不断壮大充实,而军民结下的鱼水情则愈加深厚。
“消防官兵就像我们的家人,辖区老百姓时时刻刻想着念着,夏天天热,大伙儿熬绿豆汤给官兵们降暑;冬天天冷,大伙儿纳好鞋垫送给官兵们暖脚。到了建军节就更热闹了,社区企业给官兵送书籍,社区医院给官兵送义诊,社区孩子给官兵送欢笑……”张英俊说,官兵们也拿辖区百姓当亲人,帮着大伙儿一起共建和谐楼院,剪树枝、除杂草、清理野广告,处处都有官兵们的辛勤劳动。
双拥共建,军地一家。记者了解到,在西岗区,拥军模式正逐渐由“节日化”向“常态化”过渡。在日新街道,共建部队参与建设的和谐楼院已经有14个,其中双拥共建主题楼院就有6个。在日新街道各个社区,共有30多名军嫂是社区工作者,其中担任社区书记的军嫂就有8位。
军嫂协会全国第一,军创平台蹚出创业路
说起军嫂,西岗区有个闻名全国的军嫂协会,成立于2014年3月7日。这是全国第一个正式注册社会组织的军嫂协会,不仅组织机构健全,而且规章制度完善,设有20万元的专项慈善基金专门用于救助困难军人家庭,已成为西岗区双拥工作的一大品牌。
这里有军嫂服务中心,有军创服务站,有法律服务站,还有军地鹊桥婚恋平台。“我们的婚恋平台5年已经成就了42对新人。”军嫂协会法人代表石瑞颇有成就感地告诉记者,协会一直致力于服务军嫂、现役军人以及退役军人和家属,是活跃在基层的一支双拥队伍。
石瑞介绍说,当前,军嫂及退役军人的就业创业是协会的工作重点。为了帮助他们“充电”丰富技能,协会与大职院等多家职业技能培训学校合作,提供免费技能培训。“最近我们在一些单位开发出了10多个就业岗位,岗前培训由我们协会来做。”石瑞说,下个月中旬协会将正式启动高级人才定制项目,帮助退役军人和军嫂高质量就业。
记者了解到,今年,军嫂协会还将着力打造军创平台,带动更多有创业愿望的退役军人和军嫂自主创业。“我们有个自主研发的食欢欢食品项目目前运营得还不错,不仅有线上商城,还在金三角市场有实体店。”石瑞说,退役军人的创业热情高,而且创业素质高,创业就业是一条好出路。
退役军人律师服务现役军人及家属,公益普法免费打官司
自主择业,自力更生。西岗区党员律师普法团的团长王金海,是退役军人自主择业的典范,他从一名军舰上的航海长转型为一名职业律师,靠的就是刻苦学习。从2005年开始,他一直热衷于公益普法,不仅走进学校社区,还走进军营哨所,他的手机号成了很多现役军人的法律咨询热线,同时还免费帮助现役军人打官司。
舰艇兵曲长永,是一名水兵班长。他经常出海执行任务,动辄半年才能回来一次,家里全靠妻子一个人支撑。去年,他家的房子因邻居改下水管而受淹,几经协商也没解决问题。当时曲班长正在海上工作,长达10个月之久。王金海律师得知情况后立即帮忙诉之法律,案子马上就要开庭。“在无助的时候有人伸出手来帮一把,真的感觉特别温暖。”曲长永满怀感激地说。
记者了解到,王金海所在的盈科(大连)律师事务所,共有8名退役军人律师,他们也和王金海律师一样,积极服务现役军人及家属,成为活跃在基层的双拥律师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