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一直高度重视双拥创建工作,始终秉承爱国拥军的光荣传统,不断丰富创建内涵,军政军民团结呈现出坚如磐石的生动局面。

2016 年 7 月,合肥市成功卫冕全国双拥模范城 " 八连冠 "。2016 年 8 月以来,围绕国家级双拥模范城 " 九连冠 " 的总体目标,合肥市补短板、练内功、创特色、求发展,全市双拥工作基础更加扎实。军地双方齐心协力,各级、部门之间齐抓共管,奋力开创双拥共建工作新局面。
拥军优抚
解决部队官兵后顾之忧
退役军人安置工作作为一项重要政治任务,合肥市始终坚持公开、公平、公正,严格按政策不折不扣抓好落实,着力解决驻肥部队官兵后顾之忧。
2016 年以来,合肥市接收计划分配军转干部 669 名,占全省总数 14.5%。接收安置自主择业军转干部 606 名,占全省总数 30.4%。安置转业干部随调配偶 32 名。接收退役士兵 10122 人,其中安排工作 162 人,累计发放自主就业一次性经济补助 39492 万元,发放自谋职业一次性经济补助 2067.5 万元。
目前,合肥市享受国家抚恤补助的优抚对象约 4.3 万人,全市各县(市)区按照标准及时足额兑现优待金并逐年提高;全市 3 万多名重点优抚对象全部纳入城乡医疗保障体系,实行医疗 " 一站式 " 服务并享受医疗救助和补助。
近 3 年来,合肥为驻肥部队现役军人和残疾军人办理免费乘公交车(地铁)卡 3 万多张,累计免除乘车(地铁)费用 3000 余万元。全方位开放机场、车站、码头、医院等公共服务场所并设有军人军属、退役军人、军烈属等优先优惠服务标志,各类公共收费停车场一律免费停放,为部队官兵出行提供方便。
拥政爱民
勇挑重担建设第二故乡
一直以来,各驻肥部队牢记宗旨,积极响应地方党委、政府的号召,主动参与第二故乡建设,在维护社会稳定、支援地方经济建设、城市建设和完成急难险重任务中勇挑重担,做出了突出贡献。
近三年合肥主汛期期间,驻肥各部队密切关注汛情,迅即出动,奋战在抗洪抢险的第一线,累计出动官兵 1.4 万余人次,帮助转移群众、加固堤坝、排除险情。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电子对抗学院坚持开展 " 爱心献功臣 " 活动,28 年来从未间断;市武警支队积极帮助清扫城市卫生、巡逻值勤、维护秩序;省边防总队广泛开展学习雷锋,助老、助残、助学等公益活动;几年来,驻肥部队建立新农村示范点 44 个;建立扶贫联系点 100 个;参加生态工程建设 10 项;植树造林 52 亩;助学兴教投入经费约 1000 万元。军地合力,军民同心,双拥共建硕果累累。
据统计,近年来合肥市各单位、各部门与驻肥部队建立军民共建对子达 400 多个,通过大力开展共建文明行业、文明村镇、文明社区、文明单位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文明共建活动,增进了军队和地方的交流、联系与互动,加深了军地双方的感情,增强了双拥共建工作成效。
深度融合
开创双拥共建新局面
近年来,合肥市充分利用丰富的创新资源、雄厚的产业基础,大力推动军民融合向更高层次更深领域拓展,一批研发成果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
目前,合肥集聚了中电科 38 所、省军工集团等 " 军转民 " 企业 16 家,科大讯飞、国盾量子等 " 民参军 " 企业 66 家。截至 2019 年 4 月底,合肥市建立的军民融合重大项目库,入库项目达 103 个,总投资 1663 亿元。
全面推进 " 双拥在基层 " 活动,打通双拥工作 " 最后一公里 "。2016 年以来,合肥市积极构建基层双拥工作平台,大力推进双拥进社区。目前,全市 1948 个乡镇(街道)、村(社区)退役军人服务管理工作站挂牌成立,全市街道、社区、学校、医院、部队等基层企事业单位均成立双拥组织,签订军民共建协议并积极开展军民共建、联谊等活动。
为帮助和引导非公组织开展双拥共建活动,合肥市在全省率先成立了 " 合肥市民营企业家爱国拥军协会 ",帮助非公经济组织搭建爱国拥军的活动平台,辖区各县(市)积极响应,给基层退役人员解决实际困难创造了条件。军政军民团结呈现出坚如磐石的生动局面。
陈思林 合肥晚报 ZAKER 合肥记者 李后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