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双拥中国网 > 双拥聚焦 >
投稿邮箱:sy.china@163.com
联系电话:010-85916510

一路凯歌进新疆

2017-08-28 15:46:17来源:中国网

中国网讯(张洪杰)90年风雨兼程,90载不屈不挠,90年岁月如歌!为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成立九十周年,走军营去拥军微信公众号与新疆军区政治工作部老干办联合主办“红星照我们再战斗”栏目,从8月23日开始,走军营去拥军微信公众号陆续刊发离退休干部讲述浴血奋战、奋勇杀敌的经历的红色故事,以此与读者分享那个年代的故事,以此励志激发青年一代,凝聚起中华儿女实现中国梦、强军梦的磅礡力量。

进军新疆,路途遥远,充满艰险。从酒泉至乌鲁木齐1253公里,至喀什2547公里,沿途峰峦叠嶂,沙漠横亘,雪岭挡道。7万大军,在连续作战未作休整的情况下,仅用6个月便进驻全疆各重要城镇和军事要地。这一气势磅礴的大进军,是我军“军事史上的一大奇迹”,掀开了解放新疆、建设新疆的新篇章。

1949年10月,我所在的第一兵团军政干部学校奉王震司令员命令,唱着《凯歌进新疆》挺进新疆。进疆后,先在哈密地区剿灭了国民党第178旅起义军中的部分反动分子,又于当年12月到达吐鲁番,整编后归属二军教导团。在休整的2个月里,我们进行了徒步进军喀什的思想动员、物资准备和体能锻炼。

\

李效白(老照片)

1950年2月1日,在军长郭鹏、政委王恩茂的带领下,我们开始从吐鲁番向喀什徒步行军。在这片亚洲腹地最大最荒凉的沙漠戈壁上,我们战胜干渴饥饿和疲劳行军,经过连续48个日日夜夜,行军3600余里,完成了我军历史上的又一次长征。至今想起,仍然记忆犹新。

黎明时分,我们踏上了进军喀什的征途。大家充满了激情,每人都携带了枪支、子弹、背包、干粮、面袋等,负重达40多斤,但谁也没有当回事。正如我们区队长所说的那样,男儿好汉来当兵,临行捎带40斤。这40斤在第一天行程120华里的路上,对每个人都是一次公平的检验。走着走着,感到身上的东西越背越重,汗水和背包贴在了一起,双腿像戴上了镣子,这仅仅是开始的几十里路程呀!出发前的那股激动心情好像被戈壁滩上的寒风一扫而光了,脚下的路也特别难走,偏偏这个时候部队又要钻干沟了!

干沟干沟,只见拐弯不见头,没有树,没有水,没有人家,只有一条被山洪冲刷成沟沟坎坎状的谷底。云雾笼罩了山岗,寒风呼呼地吹,一身汗伴着冷空气,沿着脖颈直往脊梁缝里灌。我多想坐下来喘喘气。可是,在许多人的队列里,我怎能为了个人的自由,而影响部队的行进呢?咬牙坚持吧!不一会儿鹅毛大雪随着寒风,沿着干沟卷扑而来。在这种情况下,同志们时刻不忘自己的誓言,用忠诚和信念镌刻的决心,没有被艰难险阻所打倒。相反,在干沟行军过程中,大家热情高涨,一路行军一路高歌,还有一些负责宣传工作的同志,搞动员、打快板、写标语,不断鼓励大家。与此同时,亲密无间的战友情在行军中也得到了生动体现,干部主动帮助战士背背包、战士们相互搀扶着行动不便的同志,部队还设立了收容组,帮助受伤和掉队的同志。有些同志掉队是因为饥饿,虽然他们的干粮袋里装满了干粮,但没有命令不能擅自食用,这是一条纪律,大家宁愿饿着也不愿违反纪律。

行军打仗,穿上合脚的鞋袜,是非常重要的。临行前,大家都领到了布鞋和袜子。布鞋鞋底用麻绳纳成,针脚匀称、稠密整齐,鞋帮是一针一线缝起来的,看上去非常结实,袜子是用双层白布做的,底部还绣上了菱形图案,格外别致。记得大家领上鞋袜后,特别激动,因为这都是解放区老百姓为支援前线、为人民子弟兵多打胜仗用手工精心制作成的。我穿上后,不大不小正合脚,好像是专门为我定制的,更像是母亲为儿子出征前日夜辛劳赶做出来的,真是穿在脚上、暖在心中。就这样,穿着这双布鞋布袜,从吐鲁番一直走到喀什,我穿着它,脚上没有打过一个水泡。因此,这双鞋袜也成为了我走完全程的不竭动力。到达喀什后,我们又奉命开进到距喀什40里的大草湖,展开了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这双鞋又继续陪伴我度过了开荒造田、播种除草的那段岁月。

行军前,团里给每个班发了一个用熟铁铸造的铁盆,平底喇叭口,重量轻、传热快、携带方便,非常适合行军使用。就是这样一个盆子,陪伴着我们走完了整个征程。行军途中,以班为单位打饭打菜,到了宿营地,就是全班的洗脚盆。在野外,晚上洗个热水脚对恢复体力非常重要,能有效缓解疲劳,为次日行军储备体力。同时,在行军中,它还能当“锅”用。每次部队组织休息时,我们就会派人去寻找水源,其他同志垒灶的垒灶、找石块的找石块,支起铁盆烧开水,燃料是戈壁滩上晒干的骆驼刺、芨芨草、红柳根等,易燃烧、火力强,不到20分钟,一锅滚烫的水烧好了。大家喝着开水,吃着干粮,就是一顿舒舒服服的午餐。它还有一个用途是当“锣鼓”。

行军途中休息时,女兵们扭秧歌或在搞文化活动时,敲打起它,那清脆的咚咚声,给大家带来了愉快和欢乐。这个陪着我们走完了整个征程的多用途铁盆,在到达目的地后,就依依不舍地和我们说再见,到博物馆“报到”去了。


 \ 

李效白(离休前照片)

40多天3600多华里的路程,没有一个人员掉队,这不得不说是一个奇迹。只要心中有信念,就没有翻不过的火焰山,凭着挺进大西北、解放全中国的坚定信念,我们完成了这次艰难的长途行军。

人物简介:李效白,男,汉族,甘肃临洮人,新疆军区乌鲁木齐第八离职干部休养所副师职离休干部,驻乌鲁木齐铁路局军代处原副主任。1934年11月出生,1949年8月入伍,1960年2月入党,历任学员、会计、助理员、参谋、副科长、科长、副主任等职,1991年1月离休。多次立功受奖,1955年被授予“解放奖章”,1988年被授予“胜利功勋荣誉章”。

(本文由王小文、乃学彪、冯益新根据李效白口述整理)